一、思考篇
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人要脸,树要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句传统谚语,这里的“脸皮”是一种朴素的说法,规范些讲,就是尊严。
人不能没有尊严,没有尊严的人很难说还是一个人。我们经常听到说“过着猪狗一般的生活”,便是指没有人的尊严的生活,所以便被说成不像人。尊严一词,按汉语词典的解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尊贵庄严;二是指
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我以为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可尊敬的身份地位”, 不一定就“尊贵庄严”。反之,一个身份或地位卑微的人,却可以表现出尊贵庄严。
“尊贵”,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可尊敬、高贵”,“庄严”是“庄重、严肃”。综合起来,尊严的意思便比较具体、明确了,它既指形象上的庄重, 更指品性上的高贵,既指外貌,更重内心。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要“爱面子”,其实也就是要我们从小就知道自尊。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就已经知道个人修养的几个方面: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一个不自尊的人是不会懂得自爱的,一个不自信的人也谈不上什么自尊,而一个人的自信靠的是自强,这四者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四者密不可分。而在四者之中,自尊是首要的,是基础,没有自尊作为指导, 自信、自爱、自强都很难成立。而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他就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相对来说完美的人。
人生在世,重在“修行”,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指宗教上的意义,而是指一个人的品行修炼。孔子曾要求当时的人们要“正名”,这里的正名就是要人们做事注意规范,合乎道德,并且以此来维护做人的尊严。在古代社会, 人们是非常注重“名”的,好的“名”是一个人有尊严的象征。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在尊严的概念上虽然狭隘了些,却也培养了中华泱泱大国的尊严感, 不论贫富,也不论身份地位,人们都有着极强的自尊意识。“骨气”和“气
节”一直都是华夏儿女做人之本。“士可杀不可辱”便是一句铮铮誓言,性命可以不要,尊严却无论如何不能丢。丢了尊严,一个人生不如死。
我国古代有许多维护尊严的事例,感人至深。那位写出传世杰作《桃花源记》以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名词佳句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大家该很熟悉吧?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堪称典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出了他的诗人气节。《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是一位在维护个人尊严的同时更维护了民族尊严的热血女子。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天安门上升起的五星红旗都在证明一个道理——民族要尊严!奥运会上的升国旗奏国歌,运动员们饱含热泪,那都是神圣的尊严感在激动人心。从古至今,中国外国,人们无不把尊严看作头等重要的大事。
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一时间,很多人开始重新解释“尊严”的概念,认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都能买到。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农民在贫穷时邻居叫他大哥,当他拥有了十亩地时, 邻居开始叫他大叔,等到他有了一百亩地时,邻居就点头哈腰叫他老爷了。这是一个讽刺故事,“邻居”那样的人不是没有,他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但是,那也只是极少数人,他们永远只是一些可怜虫,他们的尊严感便是金钱的位数,实际上,他们是一无所有的人。对此,有一句古诗做了最好的反衬:“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一个人只要有了正直的气节, 便有了做人的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是最重要的。做人做好了,尊严感便油然而生,就像一道灵光一样,照在一个人的头上,使这个人神采非凡,让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