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的培养

初看起来,这个题目似乎有点不太现实,其原因有二:一是尊严感是天生的。孟子就曾说过,“善恶之心,人皆有之”,哪里是培养出来的呢?二是尊严感是自发的,不可能靠别人强加头上,强迫不可能产生尊严感。这两点因素都有它的现实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但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并不承认所谓的“与生俱来”,更不承认不靠外界环境刺激而自发

产生,所谓的“现实性”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心理学研究证明:尊严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初并无羞耻之心。一个婴儿,一点衣服不穿也不会感到不好意思,把他放在任何地方他是不会考虑是否有面子。另外,尊严意识当然不能强迫性地给一个人,但是,人都是有可塑性的,人也必须塑造才可以成才,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承认了尊严是可以并且必须培养的,然后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

自尊心虽不是与生俱来,但在一个人的成长发育之中自然也会形成,特别是环境的影响,使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很容易就有了尊严的需要。比如我们从小就被穿上衣服,这就是给我们尊严的第一步,然后教给我们各种礼节,也无非是让我们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所以,尊严之所以被看成与生俱来的,其实是我们的培养起步更早,从呀呀学语就早已开始。当然,人生观最重要的培养期不在儿时,而在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真是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片净土,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暖暖照在心头,云和轻风在身边脚下,可以让幻想和希望任意飞翔。无限风光的时代啊!也许正因如此,这一时期也是各种道德、理想、价值、观念最容易生根发芽的时期,好的或坏的,都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时期对尊严的培养至关重要。

虽然尊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问题,却很少有人对它做专门的研究,大家都自以为太熟悉它了。其实错了,尊严对于人的重要,好比水对于生命。而尊严本身看似简单,其实却非常复杂,它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等。这说明尊严这个问题既是个人的, 又是社会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伦理心理学家认为,人生价值是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的:一是人的内在价值;二是人的外在价值;三是社会和他人对人的尊严的满足。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潜在的创造能力。一个儿童、少年, 虽然还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他们拥有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他们的创造力暂时没有发挥出来,这时候,他们所拥有的便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拥有内在价值的青少年、儿童,他们也是有着极强烈的自尊心的。他们强烈希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学习以及各种成绩都是对内在价值的开发。这点最为关键:对内在价值开发得越深、越多,将来的外在价值也才可能更多、更丰富,一个人也才可能拥有社会和他人对他的尊重。所以,内在价值的形成期也就是培养尊严的重点期,二者是同步相偕的。内在价值越大,外在价值也才可能越大,才更可能赢得尊严。

道理很明白,但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尊严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极为抽象和复杂的,并且,它自身也有发展变化,强弱不同,令人捉摸不定。在一个人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变化,环境的改变,经历的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心很可能时强时弱,有时甚至可能是一种变态的方式。这就需要自己的调节,在不同情况下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培养自己的自尊意识, 增强尊严感。

心理学上不讲培养,它的方法叫激发效应,激发效应又分外在激发和内在激发。所谓内在激发,就是要我们要有自信心,诚心,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要在心里默念:“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我要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调理

自己,我相信我最终会赢得所有人的敬重。”长此以往,一个人的心理就会充满自尊意识,尊严感就会成为一种基本的心理素质而留存下来。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位贫穷的渔家姑娘,受了一个童话故事的影响,天天跑到海边去等一只红帆船。她认定自己是天下最美丽最善良的女孩子,并且具有最让人尊重的气质,她相信总有一天会等来那只红帆船,一位白马王子将会请她去做王妃。她整天想啊想啊,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她、嘲笑她。这件事真的让一位白马王子知道了,这位王子跑到海边,远远望去,渔家姑娘惊人的美貌和高贵的气质让他惊喜不已。他回到家,按照姑娘的幻想赶做了一只红帆船,把姑娘接回了王国。这个故事说明了内在激发效应的作用。心理学家甚至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自信自己是漂亮的,真的就会向漂亮的方向发展。我们还知道,历代皇帝在培养他们的继承人时,总是要求他们行动、坐卧要有尊严,要威风,像一位帝王的样子,甚至连吃饭时也要不失风度。总之,处处从严要求,按照最有尊严的方式,使许多“皇帝”未登基之前就具有“龙的威风”,这其实都是“培养”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什么“生来就具有帝王之相”。传说唐玄宗为太子时,去参加一个由王孙贵族组织的踏青会。他并未暴露自己的身份,但当他往场中一站,他的尊严威风立刻让众人猜出了他的身份,赶紧给他行礼。如果不注意从小培养,一个人是不可能具备这些气质的。

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外在激发,就是要求环境的提醒。刚才所说的“帝王之风”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内在激发是指他自己提醒自己“我是皇上, 我是至高无上的,我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能与别人一样”。外在激发就是环境(包括人)提醒他“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甚至用严厉的方式强迫一个人接受他的角色。据说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在训练自己的儿子时就是时时提醒他:“别忘了,你和别人不同,你是比别人更优秀的、要统治别人的人,你将是帝王。”在这种外部激发下,再加上内在激发,一个人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尊严意识。

尊严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毅力和恒心,需要自信, 需要正确的方法。除此之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必备的,否则的话, 尊严可能会造成个人的心理挫败感或自大狂,甚至毁了一个人的前途。这就是说,尊严感要适度,要正好成就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品质,而不是为了故意显得高人一等。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无礼或出言不逊,不要斤斤计较, 以牙还牙,那样只会损坏尊严。轻者,置之不理,这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尊严的最好方式;重者,用君子的方式教训他。总之,不能用小人的方式,那样就正中奸计了。我们都知道小学课本上讲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为了侮辱晏子以贬低齐国,嘲弄晏子长得矮。聪明的晏子既没有气得说不出话来, 也没有暴跳如雷、失去理智,而是沉着冷静地反唇相讥:“那是因为你们楚国不配高大的使者呀,所以我这个小个子就来了。”楚王竟为之语塞,想侮辱别人,反而让自己大丢面子,而机智的晏子却反败为胜,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所以说,维护尊严要看场合,看内容,楚王和晏子便是两个相反的例证。我国古代这种故事很多,它们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尊严的培养、维护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使我们认识到——自古至今,尊严都不仅是对一个人比性命更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一个国家、民族最为重要的事。

从小事做起,放眼大事、国事,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