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保存完整的三大建筑
建筑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有西大院、东大院、孝义祠等三部分,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建筑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
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整个大院只有一个堡门,一条主街。
其中,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西大院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
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影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
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
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7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
在西大院,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信道,信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数经增建。西大院建成57年后,又修建了东大院,也就是高家崖。它始建于1796年至1811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
这是王家十七世孙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俩建成的本族最后一座古堡。据说,在明清以前,此堡所占土地为静升村中高家所有,且地名亦随高家姓氏谓之高家崖,因此,后来虽被王家造堡征占,但旧地名依然在民间沿用下来。
东大院的造型,传说是一只正欲飞舞的“凤”。仔细辨识,虽轮廓有些牵强,但也看得出几分相似。堡内共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面积近20000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现存宅院的精华,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被誉为“纤细繁密”之典范。
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院因地布局,顺势而建,主要由3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西南部是大偏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
东大院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是主门,门楼三层,巨幅石雕匾额上写着“寅宾”两字,功力深厚意为东方之神敬导日出。门前大狮子头大面宽,雄狮身佩绶带,象征好事不断,雌狮抚护幼狮,祝愿子孙昌盛。
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装饰虽没有东门豪华气派,但简朴中含风韵,粗犷中有韵味。
北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门楼高大坚固,供护堡人员出入。
西堡门开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可以沟通西大院。这样四通八达,出入畅通,极为方便。
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
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中部的两座三进四合院,一座是王汝聪的住宅区,另一座是王汝成的住宅区。
王汝聪的住宅区也称敦厚宅,大门位于东南角,是一座高拔挺立的鸡头门楼。门面为单间,门楼的装饰,以木雕和砖雕为主,木构件上雕有琴棋书画和一些瓶、鼎器、皿及花草之类,两侧墀头、盘头上的砖雕图案分别为凤戏牡丹和神话人物。
门前台阶之上的两边是一对威武蹲踞的石狮子,为镇宅之物。
同大门相映成趣的是一块镶在墙壁上的大型石刻影壁。壁心是狮子滚绣球,背面是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鸡、鸳鸯、鹌鹑、喜鹊,寓意为“功名富贵,鸳鸯贵子,安居乐业,喜上眉梢”。
从石雕影壁西折,便是敦厚宅的前院,这里是主人的社交活动空间,按传统风水“坎宅巽门”修建,南房和东西厢房是佣仆居住的,北房则是高级过厅。
北房的过厅前走廊有一幅浮雕,造型精细雅美。第一层平面阳刻团花底纹,第二层是主体物,有佛手、荷叶、折扇贝叶等吉祥物,第三层是琴棋书画等。
在这个三面檐廊的四合院里,当数上屋会客厅装饰讲究。屋宇三间七架结构,明间大于次间,每间都装有隔扇门窗,外有帘架,架心依次雕有“指日高升”“岁寒三友”“玉堂安居”木雕图案。
厅前檐廊由雀替与额枋组成的三层高浮雕挂落,集吉祥花草、祥云蟒龙、琴棋书画、钟鼎彝尊等艺术图案为一体。
敦厚宅的后院为王汝聪的生活区,具有私密性、隐蔽性。
从前院进入后院有两个途径,一是出正厅后门,经过一个狭窄的条带小院进入;一是从前院东侧的小偏门出去,绕小巷北边的另一道门而入。
这后一道门是“条带小院”,它把前院和后院既隔离又连接在一起,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在此小院的南面是一座两厅一院的三元书院。
三元书院又叫丽正书塾,是供少爷们读书的地方,厅舍不大,朴实简陋,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是一处很适合读书的僻静所在。房子分南北两厅,门枕石是老鼠拉葡萄,象征子孙兴旺,蔓延不断。
书房院后是一座七门三院的厨院,也就是王家人用餐的地方。这里有“内三外四”七道门。
那么,为什么会有七道门呢?这是说院内不同身份的人要走不同的门,而且在不同的餐厅吃饭,主人在后院楼上的高雅餐厅里,高等佣人在中院,扛粗活的长工则是在三等院里。
敦厚宅后院的正面是五间窑洞,这是长辈们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楼一层是儿孙居住的地方,二层是专为小姐设计的闺房。在正窑和厢窑间隔的东西两侧,是上绣楼的台阶。
主窑二层正窑是子乔阁,阁中供奉着太原王氏鼻祖王子乔的塑像。这种布局方式在清代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下,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
敦厚宅后院的装饰和前院也基本相同,可以说是一座艺术殿堂。窑腿子上的石雕,是博古图案,分别有瓶、鼎、爵、尊,配以戟磬如意等民间杂宝,表示爵位高升,吉庆如意。
东西厢房石雕稍小,上刻琴棋书画四季花卉,这里的木石砖雕,造型雍容大方,庄重严整、古色古香。柱顶石上绘有佛家八宝、道家八宝、民间八宝和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其中仙鹤表示长寿、四艺隐含儒雅、八仙示神仙降临,万事亨通。整个院落可以说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东大院内的王汝成住宅区,也称凝瑞居或府门院,此院落与敦厚宅的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筑的形式上有所区别。
最明显的差异是两座住宅大门的设置截然不同。
因为王汝成的官做得比哥哥大,王汝聪官居五品,门楼看似高大,却为单间;王汝成官高一品,较之老大家,门楼虽低矮一些,面阔三间,很有气派。
再者,王汝聪的宅居显得华丽张扬,王汝成的宅院则含蓄低调,但文化积淀丰富,甚有品位。
凝瑞居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冬可敞南户,夏可开北窗。此院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的,成中轴对称型,大门三间两厦,门前檐柱上雕饰有佛手、仙桃和石榴,象征着多福多寿多子。
在此宅院的正门外是座精美的单间双柱木牌楼。牌楼为悬山屋面垂花梁架,梁柱面雕琢繁冗,带有明显的乾隆风格。牌楼上悬一匾,上书“桂荣槐茂”。与牌楼相对的是凝瑞居的大门,门额上面有一块写着“凝瑞”两字的匾额。
门前的门枕石、上马石、栓马桩一应俱全。柱子上的楹联为:
仰云汉府厚土东南西北游目骋怀常中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院内布局,由于大门开间设置之原因,与敦厚宅前院所不同的是没有南厅,但有两个对称敞亮的耳房,一左一右,与中间的府第门和仪门形成三间两厦结构,加之整体装饰连中有分,分连得体,看上去很有特色。
北面是高级客厅,高大雄伟、肃穆庄严,装饰虽少、分量却重。檐柱柱头有彩绘“出将入相”,大有“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檐前柱顶石,须弥座造型上下分五个层次,分别雕以鹿、兔、羊、猫、鹌鹑、大猴背小猴,寓意平安高寿,增福进禄、辈辈封侯。
客厅正面柱上的楹联为:
听汾思波涛天下唯心路须静;
望绵知崎岖世上岂蜀道才难。
凝瑞府客厅。上方一匾写有“诗礼传家”4个大字,寓意为:“让儒家的经典和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客厅的后面是雕刻精致的垂花门,上面雕饰有凤凰牡丹、狮子滚绣球,门匾额上写“天葩焕彩”,是歌颂主人似初绽花蕾,光彩四射,也是对垂花门及后院绚丽多彩的精雕细刻艺术的赞美。
凝瑞宅后院,是主人居住和活动的院子,分两层,是下窑上房的结构。
正面窑房的两柱上的楹联为:
邀造化孝祖先飞鹏起凤;
枕丘山面溪水卧虎藏龙。
窑门上方有一“德高望重”的匾额,寓意屋内住着王家的长辈。
凝瑞宅后院的结构和敦厚宅后院大致相同,也是一层为典型的窑洞住房,二层厢房为小姐绣楼。
这里的正窑顶层是祭祖阁,阁内装有神龛牌位和塑像,是专门供奉祖先阴灵的地方。
凝瑞宅后院没有敦厚宅后院宽敞,正面窑洞比老大家少了两孔,东西厢楼底层亦少了檐廊装置。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弟弟不愿意超越兄长的缘故。但凝瑞宅后院的雕刻却比敦厚宅更加别具一格。院内无论墙基石还是墙壁,无论窗棂还是挂落、柱础石以及两侧绣楼台阶的石栏板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人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分别筑砌于正窑和厢窑基座上的10块规格相同的墙基石,高1.6米、宽0.6米、厚0.3米,上面依次刻着五子夺魁、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报喜以及“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乳姑奉亲等图案。
这些雕刻造型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人物神采奕奕,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真可谓的石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同时,从正窑到厢窑的窗棂上,还有显露出其特艺术魅力的木雕,有“一品清廉”“喜鹊登梅”“玉树临风”“杏林春宴”等数幅画图组成的窗户小景,画龙点睛,使后室之内有虚有实,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趣味横生。
不过,在凝瑞宅众多的雕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还有养正书塾的石雕门框。
养正书塾在凝瑞居厨院的南侧,是主人生活区和连接前后主院必经的中间小院。
书院窑门两旁柱子上的楹联为:
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
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
在书塾窑门两侧,还各有一个有趣的石雕,石础基上的石雕形象是两只大小猴子,它们都紧捂着耳朵,寓意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书塾内,有被誉为国内石刻艺术极品的石雕门框。它是用4块青石相拼而成的。底部寿石盘根,两侧竹竿节节拔高,顶部松竹梅高低错落,交相辉映,上面有一只喜鹊,像是在叽叽喳喳地报着喜讯。
此石雕门框构图完整,造型奇特,形神兼备,创意绝佳,颇有明代学者解缙“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意蕴。据说,曾有一位南方商人愿意以一辆小轿车的高价换取它呢!
养正书塾十分幽静,关上院门就会隔绝外面的喧嚣。书塾中不但摆设雅致,还用一些对联等文字加以烘托,如:
东壁图书府;
西园翰墨林。
勤能补拙课子课孙先课己;
学可医愚成仙成佛且成人。
东大院西南部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一座是王汝聪兄弟俩共同所有的桂馨书院,另一座是王家的花院“叠翠轩”。
桂馨书院为王家高级书斋,分前,中,后3个院,其建筑特点与两主院大相径庭。
整座书院房屋低矮,阳光充足,院落杂错,连环紧套。外观极其平淡简朴,毫不引人注目。然而,当走进简陋的小门后,却是另外一番天地。
对称的“映奎”月洞门和“探酉”月洞门,与门匾刻有“桂馨”两字的正门鼎立呼应,前院十字花径,东西沟通月洞门,南北连接廊亭与后院。
在这块幽雅别致的小天地里,南面廊亭下珍存着12块双面书法石刻,称俗“石书”。上面的笔迹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梦鹏之手。
由前院到后院正屋,要经过三级台阶,寓有“连升三级”之意。
后院分上下两院,由一道女儿墙相隔,中央台阶两边紧贴隔墙的望柱为“辈辈封侯”雕刻,底座是浅浮雕“渔樵耕读”四逸图,为简洁朴实的书院涂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传神的一笔。
在此书院西边,便是花院“叠翠轩”,在此院落的西南角西堡门顶上有一瞻月楼,洞门上有“云桥”两字。
瞻月楼上有一亭名为“瞻月亭”。亭中有两联,其一是:
欣临亭中品茗醉;
稳坐台上对弈迷。
其二是:
仰观碧落星辰近;
俯瞰尘寰栋宇低。
挺拔俊秀的瞻月亭,斗拱叠出、飞檐四挑,亭基是砖砌玉壁,台阶是石雕栏杆,是花院的主要景观之一。
穿过亭下的垂花门,门内有石雕垂带踏跺,上面是月洞门,如同云梯托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进月洞门内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里面有三间小窑洞,这里是花房和花窑。
在正窑与厢房之间,有东西两个砖券小洞门,东洞门平直通向桂馨书院的后院,西洞门比东洞门高出两级台阶,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大的精舍小院,如果稍不留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据说,花院和精舍小院过去常年陈设着四季花卉,专供家人茶余饭后赏玩消遣,尤其是僻静幽深、藏而不露的精舍,还是主人怡心养神和著书立说的最佳地方。
此外,在花院大门旁的屋内有一个地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是用来防御不测的。一旦堡内被兵燹或歹人围定,便可由此逃走,避过劫难,化险为夷。
在东大院内,除了中间的两座主院和西南部的大偏院,东大院主院正北的后院还有一座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4个小院的护堡院。
整个东大院和西大院东西对峙,一桥相连,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具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国内目前不可多见的传统民居建筑。
在位于东大院和西大院之南,与两座城堡建筑呈品字形排列的是王家大院的孝义祠,也称王氏宗祠或王家祠堂。
孝义祠包括孝义坊和孝义祠两部分,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
据说,王家当年有牌坊15座,仅有孝义坊保留下来,始建于1786年。
这座青石牌坊是孝义祠较有气势的建筑。高大的三间四柱牌坊,前后共有10只石狮抱鼓,呈俯卧状,很有气势。
孝义祠建于1796年,分上下两层,总面积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善行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
由于王家的老祖宗王实是靠卖豆腐发家的,为此,在王家大院里,王实用过的卖豆腐的扁担一直作为王家的宝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内。而且在王家的西大院内,还保留有醋坊和豆腐坊。
王家祠堂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旁注]
牌匾 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商业语言、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我国传统建筑、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牌匾不仅是指示标志,而且是文化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标志。
影壁 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它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不论是在门内或者门外的影壁,都是和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的,所以影壁又称照壁或者照墙。
更楼 是一种报时及治安防范的哨楼。在我国古代的府县城垣及边防哨所四周建筑比城墙及其他民居较高的报更示警的哨楼,称为更楼。此楼建筑坚固,底层密封或只开小窗口吐楼以上多开窗口以便瞭望,多数为方形,少数为圆形。
窑洞 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我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绶带 指一种丝质的带子,古代佩饰。用四种颜色或一彩的丝绦,编成一两丈长的象带片样的一种饰物。古代帝王、百官穿礼服,均佩大绶带,垂于身后。皇帝、高级官员佩于左右腰下,和“双印”同系于革带上。此外,部分有象征意义动物也佩戴这种饰品,如狮子或貔貅。
门楼 指大门上边牌楼式的顶。是我国古代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
墀头 俗称腿子,又称墀头墙,是古代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通常做法从上到下依次为戗檐板、二层盘头、头层盘头、枭砖、炉口、混砖、荷叶墩。一般在四合院建筑中比较常见,在门楼上也有此组件。
浮雕 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
明间 建筑名词。即外间。一般比里间大而敞亮。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敦厚宅内会客厅的明间上个门窗雕刻,最具特殊。
门枕石 俗称门礅、门座、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
绣楼 是我国古代少女专门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或者织荷包,是一个劳动的场所,休闲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或者艺术创作的场所,那是属于女人一生的生活。
窑腿子 是窑洞建筑的一种构建。在修建窑洞建筑时,先要打好高1.4米左右、宽70厘米、长5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桥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两孔箍窑需要3个墩子,修3孔箍窑要4个墩子,以此类推。
五品 指我国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中级官员,一般是州级官员,如清朝的直隶州知州就属于正五品。正五品其上是从四品,其下是从五品,但唐朝、高丽王朝、及朝鲜王朝的正五品分上下,朝鲜王朝的正五品属参上官。
耳房 指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这两个小房间不论是进深或是高度都偏小,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
柱顶石 又叫柱础,是一种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石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
垂花门 是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它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神龛 也叫神椟,是放置神佛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像龛与祖宗龛型制有别:神像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
檐廊 指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上方有飘檐,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一边有柱的走廊,称为柱廊,一边无柱,一边与房屋相依,两端有维护结构的称为檐廊。檐廊不一定是在建筑物底层,很多是在三层,房屋的四周。
二十四孝 本是指由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个24个孝顺父母的故事,编制成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在我国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石础基 房柱下的基石。石础是柱与地面的衔接部分,其作用之一是将柱身承担的整栋建筑的重量分布到地面上,作用之二是,高出地面的石础,既可防潮,又可避免木柱受损。王家大院内的石础基石壁上均有精美的石刻,并且,在石础基上还有不同的动物石雕,非常珍贵。
王梦鹏 字六翮,号竹林,山西省灵石县人。据说,此人曾是王家举足轻重、德高望重之人物,一生以“孝义”两字闻名朝野,其书法技艺亦颇有影响。他一生不倦,精于诗书,翰墨出众,教授乡里诸生,多成材者,曾焚契赈饥,广得美誉,为此,后人在王家大院内为其建有孝义祠。
望柱 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斗拱 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的态势。
踏跺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都是用条石砌筑的。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3个方向布置,人可沿3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地窖 指的是保藏薯类、蔬菜、酒等的地洞或地下室。或逃难,躲避灾祸或战争的场所。地窖实际就是利用土的热惰性,需要作好防水、防潮和通风。一般是在地下挖出个圆形或者方形的洞或坑,深度均有不同。
砖雕 是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牌坊 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同时兼有祭祖的功能。
宗祠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到清代时,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阅读链接]
据说,王家大院的红门堡本名恒贞堡,那么,为何又叫红门堡呢?这里有一则趣闻。
传说,恒贞堡内的“平为福”院建成之后,院主人王家十六世孙王中极,为图大吉大利,听信阴阳先生,将大门漆为红色,不料有人告发其犯上,惹来了祸端。
好在王家朝中有人,消息灵通,在朝廷查办人员到来的前一天夜里,王中极已将大门改漆为绿色,免去了一场祸患。
从此,恒贞堡便有了红门堡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