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家宅——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的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气势宏大,是一处典型的17至18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
同时,此庄园还有很多石雕、木雕和砖雕,这些雕刻多以人物、花草和鸟兽为主,有“冠上加冠”与半夜拜师等雕刻图案,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古老庄园
康百万庄园究竟是谁修建的呢?此庄园的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其实,“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家族的统称。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
在整个康氏家族中,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12代、400多年,历史上更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数10人被称之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鸿猷。
那么,为何说康鸿猷是最具代表性的呢?这是因为康百万之名的来历和康鸿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在光绪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经到过河南,当时,河南正在闹饥荒,当地知府无力接待这两位皇族,便让康鸿猷出资迎驾。
由于康鸿猷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因此做了两手准备,第一手准备是在东黑石关修建了一座行宫,并在洛河上驾起了一座浮桥。
第二手准备是在巩县的洛河边上建造了5艘龙船,为了停泊这5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窑湾村北洛水东岸建船坞5座,俗称龙窑。
由于当时洛河发大水,慈禧没有走水路,因此到河南巩义之后,建造的5艘龙船并没有发挥什么巨大的作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只在康鸿猷修建的行宫里居住了一晚。
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康鸿猷为了讨好慈禧太后,还通过太后身边的太监李莲英向慈禧太后捐献了万两白银,慈禧太后见到康鸿猷捐献的万两白银后十分的高兴,就随即说了一句“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因此,“康百万”这个封号就由康鸿猷为讨好慈禧,后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了。
虽说“康百万”的封号是出于清末,但康百万庄园却始建于明朝中期,在初建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其身份,大兴土木,建造了庞大的庄园。
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约240余亩,是一座庄重气派、华丽典雅、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更被后人称之为17至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
并且,在建造此庄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后又出现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同时还有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宏伟的大庄园。
[旁注]
光绪帝(1871年~1908年),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4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908年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浮桥 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我国为最早,大约周朝时期就已出现。
船坞 是用于修造船舶的水上建筑物。布置在修造船厂内,主要是用于船舶修理。船坞是造船厂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是修理和建造船舶的场所。也是船厂中经人工处理的用于修造船的场地设施,船舶的建造和大修就是在船坞中进行的。船坞是我国宋朝人张平发明的。
李莲英(1848年~1911年),原名李进喜。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祖籍山东齐河。莲英是由慈禧起的名。是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
[阅读链接]
据说,康氏家族发迹始于贩盐业,明朝时期,康家第六世祖“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而明朝已经允许私人介入贩盐业。
到了清朝时期,康氏家族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10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
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康家的船行洛河、黄河、运河、泾河、渭河、沂河,后人说康家的船达3000艘;他的土地商铺遍及附近鲁、陕、豫3省的8个县达18万亩,在1773年和1847年分别收到了来自清廷和同乡送给的“良田千顷”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