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甬道为中心的建筑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

从北门估衣街到前门河沿街,长100米,宽70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间,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

从估衣街进石家大院北门,最先看见的是一条长长的甬道,这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甬路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

从南向北,门楼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为“连升三级”。

这几座门楼中,有一座石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式门楼。这座门楼上有一组雕刻精美的砖雕。

最上面第一组的图案叫宝象花,源于佛教,是荷花、菊花、牡丹花合为一体的想象图案。

第二组砖雕刻的是两个如意,如意下是两个柿子,取谐音事事如意。

第三组图案为五只蝙蝠的图案,蝙蝠寓意幸福,中间是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寓意为五福降临,长寿为本。

石家大院是一座中式建筑群,但这个门楼却是西式的西洋式旋子门,上面还有旗子。据说,这座门楼是石家出国留学的后代修建的。

在门楼后的甬道东西两边各有五进院落。

东院为内宅,有内账房、候客室、书房、鸳鸯厅、内眷住房等,西边的院落为接待贵宾的大客厅、暖厅、大戏楼、祠堂等,现已基本恢复了原有陈设。与内宅相比,这里建筑用材更为考究,做工更为精细。

大客厅院内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可挡风避雨,当年从镇外很远就能看到。

西院的西边还有三进院落,是私塾先生教书及其他的专用房。

在甬道两侧,并排5道门,10个四合院。

在四合院的四周还有佣人住的配房,南头西拐角有月亮门和影壁,直对河沿大街。甬道西侧是五进四合院,从北向南第一个院是北客厅及佛堂,往南是大垂花门,木刻石雕最为精美。

平时此门不开,只有达官显贵才走此门,一般人只走两侧小门。此院有汉白玉条槽卧狮形大山石一对。

第二院是串廊院,南面是鸳鸯大过厅。第三院是有石家大院的三绝之一戏楼及南客厅。

其中,石家的戏楼是北方民宅中最大的戏楼,楼内大部分为木质结构,顶部由铅皮封顶,用铜钉钉成一个长长的篆体寿字,取“长寿”之意。

戏楼横梁下悬双雕宫灯,12根通天柱,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说。在立柱上方还悬有一圈回廊,称“走马廊”,是当年石府家丁护院警卫时所站之处。

戏楼内共设120个座位,前坐男,后坐女,中间用屏风隔开,所谓“男人看戏,女人听戏”就是这样。

据说,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余舒岩,孙菊仙,龚云甫都在此唱过堂会。

整座戏楼集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主要的特点是冬暖,夏凉,音质好。

戏楼的墙壁是磨砖对缝建成,严密无缝隙,设有穿墙烟道,由花厅外地炉口入炭200斤燃烧一昼夜,冬日虽寒风凛冽,楼内却温暖如春。

到了夏天,戏楼内地炉空气流通,方砖青石坚硬清凉,东西两侧开有侧门使空气形成对流,空间又高,窗户设计的阳光不直射却分外透亮,使人感到十分凉爽。

戏楼建筑用砖均是当地三座马蹄窑指定专人特殊烧制。经专用工具打磨以后干摆叠砌,用元宵面打了糨糊白灰膏黏合,墙成一体。

加上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北面隔扇门能放音,拢音效果极佳,偌大戏楼不用扩音器,不仅在角落听得清楚,即使在院内也听得明白无误。因此,石府戏楼堪称“民间一绝”。

第四院南面是专门接待贵宾的花厅。

在花厅的门前,有石家的第一宝——一块“尊美堂”的匾额,它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客厅正中还有一尊玉石雕像,所刻得是白菜和两只狗,取“人财两旺”之意。

客厅中,隔断上的八扇屏是石家的第二宝。它表现的是四季花鸟,雕工非常精细,从玻璃两侧看这个八扇屏,所看到的图案完全一致,看似8扇,实则16面。当年,没有玻璃的时候,中间夹的是一层纱,起到“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作用。

这间花厅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取暖设施,就是地炉。在我国清代,只有皇宫才有地炉,而这一设施也是石家从皇宫里学来的。

房屋底下是纵横交错的烟道,将地面方砖架在梅花垛上,然后在地炉灶口,入燃烧的碳,使热气顺烟道穿过,烧热地面,而后再通过暗藏的烟道排出屋外。在整个石家,只有花厅和戏楼才有这种地暖。

花厅正对着的是书房,是主人吟诗作对,读书绘画的地方。反映了石家向往“学而优则仕”的期盼。

北面大厅则是陈设古玩字画的地方。

第五院是南书房,当时自设私塾,存书满屋。东边甬道有厨房、下房、车棚、马厩及护院男女佣人住所。

石家大院全部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磨砖对缝,画栋雕梁,花棂隔扇,漆朱涂彩。

在前檐与山墙交界处,从山墙向院墙伸出条状青石一块,异于别家,意为“石”家高升。

此外,石家大院的佛堂也别具一格。石家佛堂正中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屋里上方供有关公像,下方福,禄,寿三星像。

整个佛堂为典型的抬梁式框架结构,四梁八柱。这种民宅结构非常坚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墙倒房不塌。

石家大院共有三道垂花门,因其垂柱根据荷花的三个花期雕刻成三种不同形态的图案,分别取名为:“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

第一道垂花门“含苞待放”,是三座垂花门中最讲究的一座。它的中间有两块抱鼓石,抱鼓石外侧是象首,即“吉祥”,里侧是鹤鹿回春。垂花门木格上有四季花图案,象征走过此门,四季平安。

据说,在当年修建此门时,仅石料就用了白银500两,两位石匠精雕细刻一年之久才完工。

第二道垂花门:“花蕊吐絮”。此门楼上方的木格中是木雕仙鹤,一共是9只,相传一只仙鹤增12岁,9只就是增寿108岁。仙鹤背面雕的是古代铜钱,所以从此门过就代表着“又增寿又有钱”。

第二道垂花门后面就是第三道垂花门:“籽满蓬莲”。它的门楼上方及垂柱两边有木雕葫芦爬蔓图案,取名葫芦万代,象征子孙万代繁衍不断。

这三道垂花门分别象征着主人一生3个美好的愿望:一年四季保平安;一代长寿又有钱;子孙辈辈永绵长。

总之,石家大院的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旁注]

中轴线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把我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建筑的中轴线最强调,成就也最为突出。

汉白玉 是一种名贵的建筑材料,它洁白无瑕,质地坚实而又细腻,非常容易雕刻,古往今来的名贵建筑多采用它作原料。据传,我国从汉代起就用这种宛若美玉的材料修筑宫殿,装饰庙宇,雕刻佛像,点缀堂室。因为是从汉代开始用这种洁白无瑕的美玉来做建筑材料的,人们就顺口说成了汉白玉。

宫灯 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又称宫廷花灯。是我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

马蹄窑 是我国北方流行的一种窑炉,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东汉时技术成熟,建造马蹄窑时,地基需要非常地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很像我国北方人日常食用的馒头,故称马蹄窑。马蹄窑不仅是高温烧成陶瓷的重要设备,其外观姿态优美,风姿绰约,是窑场中凸显的建筑物。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1856年中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磨砖对缝 为我国古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即将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等,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它的特点便是以木结构支撑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

抬梁式框架 是我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垂柱 是垂花门上面的构建。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的垂拄,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是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

[阅读链接]

石家大院主人石元仕70岁生日时,石府接朋引客,大摆寿筵,极尽奢华。不料在第二年,石元仕即背生溃疽,体弱已极,很快故去。

石元仕去世后,其家人即离开尊美堂老宅,全部迁往天津定居。后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势力不凡,丧事必得大办,致使家业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负债度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变卖他人。

1987年,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第列为区级文物,加以保护,并拔资修复。在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6年,终于完成修复工作。

1992年,石家大院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属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