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氏家族久居杨柳青,历时200多年。
从清中叶至20世纪初,其财势号称津西首富,从石万程开始发家到石元仕一代,为石家鼎盛时期。
整个大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
石家后人共建石家大院
石氏先人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营运,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到1785年,石家的后代“石衷一”正式落户于天津的杨柳青镇。
随后,石衷一的儿子“石万程”出生。石万程从小非常聪明,长大后更是善于经营船业生意,随着石家生意的越来越大,他们家赚得的钱也就越来越多。
后来,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出生后,石家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望族。据说,当时的石家已有良田千余顷,房子500余间,当铺13处,加上其他财产约值白银300余万两,并且石氏又有“兄弟联登”武举,其中一人考中武进士,被兵部授以官职。
石献廷在其发家期间,还生有4个儿子,并把石家财产分给这4个儿子,于是在1827年,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他的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名。
因老大石宝福早夭,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
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由于经营不善,到清末,三门的家道先后中落。
而老五石宝珩却因治家有道,财丁兴旺,在此阶段,石宝珩之子石元仕出生。
1861年,石元仕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
当时,石宝珩家光是土地就有700多顷,地跨静海、武清、文安、霸县、安次、固安等县。另外,还有当铺6处,银号、绸布棉纱庄、酱园、杂货姜厂、煤炭厂等多处工商、金融字号。
石元仕当家后,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努力结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绅、豪门结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因此,在当地有民谣说:
杨柳青煞气腾腾,无有金銮殿,有瓦屋几层;无有真龙天子;有石元仁应涿;无有保驾的人,有保甲局服从。
由此可见,石元仕在当地是非常有声望的。
在石元仕发家致富的同时,他还将父亲的尊美堂不断扩建,成为津西第一家宅院,世人俗称“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大规模建筑始于光绪初年,历经十几年才建成,占地约7000平方米。整个大院被一条60米长的中轴线分开,此中轴线便是一个甬道。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
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东院是三套四合院,为长辈及各房子孙居所;西院建客厅、戏楼和佛堂,是会客、娱乐、祭祀之所。
大院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岁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
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都反映了清末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是一处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
[旁注]
武进士 是我国古代在文科举之外另外一种选拔武官的考试的出身制度。武进士殿试经钦定御批,分为三甲: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科考 是明、清时期各省每届乡试前,由提学官主持的考试。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亦称科试。岁、科考格的生员秀才又按照成绩分为附生、增生、廪生和“贡生”等。
工部郎中 工部是我国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清朝工部设于1631年,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工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郎中一人,正四品下。
两广总督 清朝官职名称。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9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佛堂 指佛所住的堂殿,也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一般情况下,供奉在家的佛堂,供桌正中依墙供奉观世音菩萨,前置香炉、烛台、果盘、供盘等;菩萨供像两侧斜前方设置花瓶等物品;供桌正前方设拜椅或拜垫。
[阅读链接]
天津杨柳青不仅仅是闻名世界的年画发祥地,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的所在地。
据说早在百年前天津就流传: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他们的形成与明清时期天津海运的兴旺,粮米盐业的发展使得早先祖辈从事漕运的船工们,先后发展起来。
石家就是一例,祖辈贩运粮棉,利润丰厚,置房买地,号称杨柳青首富的石家当时已有万亩良田了,又叫“石万千”。
在清朝中期,石家就拥有大片的土地,银庄,当铺,布庄,酱菜园。在镇中街心建起几万平米有数百间房屋的建筑群。凡高墙大院的人家大都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