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墨林之子建成庄园三院落
据说,牟氏庄园的第一代创建人牟綧一辈子活了71岁,在他去世时,他的儿子牟墨林25岁。
牟墨林,绰号“牟二黑”,生于1789年。他是牟氏庄园家族九代人农耕发家史中业绩最辉煌、名声最显赫的一位,也是牟氏庄园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
牟墨林从小就给父亲当帮手,帮助父亲发了大财。在他当家时,他对如何发家致富,已胸有成竹。他一手抓以地生利,一手抓以粮生利,使家境日益充盈,持续暴富。
为了炫耀门第,他对牟氏庄园内的日新堂进行了扩建,在老楼前后又新建了五排堂屋客厅和群房,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大院。他和家人居住在老楼后五间前有明柱走廊的堂屋里。
牟墨林居住的五间堂屋被后人称为“牟墨林故居”,在此屋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墨守耕读呈陶富;
林立懿德诏封翁。
这座故居面阔五间,左右两间凸出,中间三间凹进,形如古锁。
牟墨林共有5个儿子,在儿子们分家时,他把自己亲手扩建的日新堂分给了自己的长子牟援。
同时,在牟墨林病故前后,为了适应分居的需要,牟墨林的儿子们又相继在牟氏庄园老宅院的周围,又建了3个宅院,并被称为“宝善堂”、“西忠来”和“南忠来”。
其中,“宝善堂”为二儿子牟振所建所,“西忠来”归三儿子牟擢所建,“南忠来”归四儿子牟探所建。
这几座宅子后来成为牟氏庄园的主体建筑,它们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体建筑均为二层小楼,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均为四合院型。
宝善堂建成于清光绪年间,位于老宅日新堂的西边,它包括一个四进院落和一个花园,共建房舍81间。
宝善堂厅堂又名“寿堂”,正中有一个大型的寿幛,此寿字由一支主干、9个分支,27朵牡丹组成。这是牟宗朴60大寿时,请湖南艺人历时一年刺绣而成的。
据说,当年牟宗朴大寿时,共庆了3天,宴客60余桌,极尽奢华。
在这寿幛的两边,还有当年宾客送的几块匾额,有“椿树长荣”、“花甲重新”、和“南极生辉”等。
在此房间内,还有一副当年朝廷发给牟振夫妻的封诰令。
清末,国库亏空,清廷提倡富人花钱捐官。牟墨林的子孙们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多数人都投入当中。牟宗朴是这些捐官人中捐的品级最高的一位,捐官之后,牟宗朴在一些场合身着一品官服,乘轿外出时,打13棒锣,甚是风光。
除牟宗朴外,牟家捐官的还有牟墨林的二子、三子、四子、五孙、六孙等。
此外,在宝善堂的大厅桌上,还有一套组合餐具,叫做“九子碗”,做成蝙蝠的形状,摆放成铜钱造型,上面还绘有鱼的图案,取意福禄有余。茶碗四周描绘的是惟妙惟肖的“百子图”,表现出主人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这些瓷器是多为同治年间制造,上面绘有龙的图案,非常漂亮。
在寿堂的后面,是“宝善堂”的寝楼,这是牟振和他的二儿子牟宗朴居住的地方,寝楼也称喜堂。
除此之外,宝善堂东边的围墙也非常特殊,墙面用五色杂石砌成,色彩斑斓,人称“虎皮墙”。
据说,当年庄园主人衷情自然,差使大批工匠,沿远近河道精选各类杂石,按主人的创意和花匠的设计,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和色泽,调动“写实”、“写意”手法,创作了这副古朴隽秀的图画长卷。
在此墙上,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如: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图、“花好月圆”图和“大吉大利”图等,这是我国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牟墨林的三儿子牟擢所建的“西忠来”位于老宅的东边。
牟氏庄园特别强调门面的装饰,因为大门是最直接地表现等级的形式。牟擢为了显示崇孝自己的祖辈,把“西忠来”建为七进院落,并精心设计出权贵显赫的官宅大门。
此大门高5米,阔3.26米,门槛高80厘米。大门上方的4只门簪分别雕刻了琴、棋、书、画四幅图案,以示书香门第。
大门上还有一副非常简单的对联,写道:
耕读世业;
勤俭家风。
此对联道出了牟氏家族治家处世的理念。耕为固本,读为取仕,勤劳节俭,蔚成风气,只有这样,才能秉承世业,永不衰败。
同时,此门还是所有院落中比较庄重的一个,属于七级踏跺。在大门的两侧还有一对珍贵的抱鼓石,它是主人于1908年聘用4名匠师历时3年雕琢而成的。
抱鼓石的石料取于城东唐山,为玄武岩。鼓体高1.5米,直径0.7米,鼓体与鼓托连成一体,体身上浮雕着“福禄寿喜”、“麒麟呈祥”、“姜太公钓鱼”与“刘海戏金蟾”等浮雕图案,虽经100多年的风吹雨蚀,依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门左右临街的一面墙,砌有人工水磨錾墙石,石面光如镜,石缝细如线,平均每块石头造价为一斗谷子,共有446块。
并且在临院的另一面,还砌有386块六边形錾墙石,任取其中一块,均可与周围石块组成六边形花卉图,总体上组成一个百花相连的连续图案。
在大门正北有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石毯,由红青黄紫黑等七彩石组成,长6米,宽3米,由569块石头拼成,由9幅图案组成。
它的四角均有一蝙蝠图案,中间是三枚石钱相连,均系变质岩凿磨拼对而成,空间是暗黑色的河流卵石,正中一枚石钱的方孔内四角上各刻有一个繁体写的“寿”字,寓意是踏福踩钱,健康长寿。
在石毯北面是二进房,作账房使用。正账先生、外线账先生、坐堂先生和跑腿小先生在这里处理账务,他们属于上等雇工,整个家族的经济往来,土地典买,租地抽地,拨差收租,放粮放债以至操办红白喜事,都由他们按照地主的意图在账房办理。
西忠来内的体恕斋是牟家进行家族议事、教育子女的场所。“体恕”的意思是体谅和宽恕,而这也表明了牟氏家族一贯宽厚待人的生活态度。
早期的牟氏家族非常认同《朱子家训》。要求后代必须熟练背诵全文,并严格遵守。为此,在体恕斋的正厅中,悬挂着《朱伯庐家训》,这是由牟氏第十五代人,有“南何北牟”之称的书法家牟所书写的。
在此大厅内,还有两副寓意深刻的对联,一副为:
霜露兴思远;
箕裘继世长。
另一副为:
华祝寿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
堂开师百忍忍垢忍气忍性情。
前者表达了牟氏后人对祖先的崇敬,后者体现了牟家人教育后代要以“忍”字为上的处世哲学。
在大厅内,还摆放着一些蒲团和板凳,这是为了惩罚牟家不思进取、学业无成的子孙的工具。
西忠来内另一著名建筑便是小姐楼,它位于体恕斋的后面,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作为牟擢的长子牟宗夔的起居室,后来由于牟宗夔的重孙女们曾在这里居住,所以,人们称它“小姐楼”。
在小姐楼的西边,是一栋一面坡的二层小楼,这里是牟擢后人的私塾,牟家子弟在这里读书习文,接受教育。
楼基的下面,是一处地下室,这里是储藏蔬菜和鱼肉的地方,具有冷藏保鲜作用。
由四儿子牟探所建的南忠来,它位于宝善堂的西南角。
牟墨林的儿子们没分家时都能和睦相处,分居后,依然关系融洽,在他们的努力下,继续将牟氏庄园发扬光大。
[旁注]
仪门 即礼仪之门,常见于古代时期,是指“衙门”或“官邸”辕门内具有“威仪”点缀的正门。也指普通民居房屋的正门。另外,有的旁门也借称“仪门”。有的后门也可以称为“仪门”。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
捐官 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捐纳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
制钱莲花图 是一副由制钱和莲花组成的图形,上方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花朵端庄,花瓣均匀,形象逼真。其下方用13块规则石料组成了4枚大小均等、上下差叠的制钱,整个图形左右对称,结构严谨。
门槛 指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门槛在我国风水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门入口都会设有门槛,它在风水学中的作用是阻挡外部不利因素进入家中,并防止才气外漏。
抱鼓石 又称门鼓、石鼓、螺鼓石,门枕石的一种,是放置于寺庙、住宅等建筑的门槛两旁之圆形石雕,可以稳固门面。鼓面常刻有螺旋纹,故又称为螺鼓石。传说有坏人进入庙中,门鼓即会嘎嘎作响。鼓面也刻龙凤、花鸟等纹路。
《朱子家训》 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
蒲团 是以蒲草编织而成之圆形扁平坐具。又称圆座。乃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之物。其后亦有以绫锦包成者。种类颇多,厚者称厚圆座,菅草编成者称菅圆座,又有中央开洞而呈环状者。有时,在没有蒲的地方,也有用稻草编的,名字也叫蒲团。在北方,也有用玉米棒子皮来编制的,称蒲墩。
[阅读链接]
牟墨林绰号“牟二黑子”,对于这个绰号的来历,以前的说法是因为他的心肠黑,其实是错误的。据清版《栖霞县志》记载,说牟墨林“善务农”、“善用其财”、“无悭吝心”等,还有一些具体事。
一是说道光十六年,栖霞大灾,牟墨林开仓赈灾,灾民们蜂拥而至,家人劝牟墨林说:“照这样赈济下去,你粮食再多也会不够用的,就到此为止吧!”
牟墨林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凡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还有一件事情,栖霞县令方传植准备建造“霞山书院”,在社会上筹集经费,当时牟墨林就头一个响应“出制钱五百千”,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筹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