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韵的庄园内部建筑群

康百万庄园依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滨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还融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建筑特色于一体,是我国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庄园里此类古建筑群体的数量众多,其中有310个生活区,31处院子和73个窑洞,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仅有一个入口。没有知情认路人带领,陌生人极难找到出口,弯弯曲曲地穿行在庄园里,宛如走进了一个大迷宫。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风格与绝大部分有钱人家所建的房屋不同,它的大门入口可以与古代的城门媲美,入口两侧均有主墙相依。门里还有一个仿照北京长城的瞭望台而建的居高临下的观景台,因此康家庄的建筑风格真可谓别具一格。

进入庄园内部,拾级而上便来到观景台。在观景台的不远处就是康家的厨房,康家本是一个大家族,平日里总是宾朋满堂,因此康家的厨房十分地大,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厨房里干活的人也十分的多,自然是热闹非凡,嘈杂无比。

然而,康家的书房却恰恰挨着厨房,这一点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解,热闹嘈杂的厨房和安详静宜的书房竟然互为惠邻,这或许是康家为了锻炼子孙读书的定力,让他们体会乱中取静之意吧!

同时,与大院内其他建筑相比,康家书房的内部装饰显得十分简单,这与其他豪华富丽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书院的外部,还建有两个小亭子和一些枯萎、古老的花木,这些古老的花木在无形中给康家大院平添了几分伤感。

书房的东边是康家画室,其画室中所有的家具都镶嵌有闪闪发光的宝石,并且在画室的东墙上还镶挂着明、清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西墙上则挂着一件清朝官服和一把康氏后人康英奎平时练功习武时用的宝剑。

书房的西边是放置祖先牌位的灵堂。在灵堂中有着许多精美的神龛和有关祖先生卒的碑刻,据说雕刻每块碑刻都要花费一个石匠3个月的工夫,因此康家灵堂内的每块碑刻都十分的珍贵。

在灵堂的不远处则是康家的普通生活区。此区内有两大奇观,第一奇观是由书法雕刻集中的窑洞,此洞内的两侧共有16通与成人一般高大的石碑,石碑上面全部雕刻着赞扬家主的“慈悲善良”与“慷慨大方”的内容。

第二大奇观是窑洞窗户上的木雕。每处镂空的木雕都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绝妙印象,并且此窑洞还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在窑洞内,有一张楠木床,此床在当时那个年代,属于万里挑一、精美绝伦的珍品。据说,它是由当年最著名的5位木雕工匠费时3年雕刻而成,它的华美精致甚至可以跟皇上的龙榻相媲美。

在床的左下方是一个高1米,长1.5米的木车,此木车是用来接送庄园的女眷们去厕所的工具。

在我国古代,女人要缠足的,然而这三寸金莲的小脚使女人们无法长距离行走,而厕所一般是建在大院最偏僻的地方,所以这个木车就成了接送小姐、姑娘们往返厕所和卧室的专用交通工具。

在木车的右边则放着几双小姐们曾经穿过的前边尖,后跟高,面上绣有精美图案的小脚鞋子。

在此窑洞的后面,便是康家饭厅。其饭厅的右侧放着一张供8人进膳的方桌。因为康家十分迷信,相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所以只要有算命先生造访,他们必定要用此餐具招待一番。

他们相信这样做会给全家带来好运和财富。如有贵宾造访,康家主人则会依照满、汉传统举行大型的宴请,这种场合常常要用餐具108件,具有好运连连之意。

从饭厅出来,一直向东走就到达康家的东院。在东院的第三道门内的大厅里悬挂着“留余匾”,此匾乃是我国名匾之一,也是康氏家族教育后代的家训匾。

此匾上的题字“留有余”具有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不尽之禄以还朝廷、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和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之意,并且此匾还是由清朝翰林牛暄所撰写。

在康百万庄园内有很多类似“留有余”这样的匾文,此类匾文都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康百万资助朝廷,修黄河大堤、建学堂、赈济灾民等方面都均有体现。

另外,庄园内道院门上诸如“居贵敬”、“行贵简”之类的题词,都表现了康家为人处世的准则,就是表明康家的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大方。

在庄园内,除了东院建筑群,还有康家商业活动的大本营栈房区,它是康家当时的商业活动场所,集仓库、办公和做生意为一体,当年康家在全国各地设立有功能各异的栈房,同时有“四老相公”和“八大相公”分管各个栈房,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层层管理。

这个栈房区是康家的商务总部,这里依山傍水,同时又依住宅区近码头,它是整个康家数百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部分。

栈房区修建于1885年至1892年,原有6个大院和一个占地25亩的饲养棚和遛马场,总占地3600多平方米,历经风雨沧桑后保存下来的由东向西依次为顺记、魁记、崇义德3个基本完整的四合院式大院,大约2000平方米。

栈房区的建筑特点是17世纪和18世纪清中晚期典型的豫西建筑风格,尚属二进式门院,木、石、砖三雕相互贯通互为一体,雕龙画栋,寓意深长。

不少有关民间传说故事的石雕在栈房区随处可见,经历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石雕依然完好无损,雕刻的字体轮廓依然醒目美观。

康百万栈房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匾额楹联,这些匾额楹联所洋溢出浓郁的豫商文化气息,充分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品位,也是栈房区的独到之处。

其中,在顺记大院的大门门匾上刻有“洛作智水”4个字。“洛”是智慧的象征,“水”是康家经商的重要载体之一。

当年康家就是靠漕运起家,兴家,到发家,经营盐业、粮食、棉花、布匹的,所以“洛作智水”就寓意康家明理通达,生意像洛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大门的左右两边还有两幅这样的楹联:

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

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

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

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本。

进入大门后,便是顺记大院的迎客厅。这里是康家人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大小相公的,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

在大厅内,有块形如书卷的匾额,匾上所书的是1714年康熙颁布的圣谕,内容为:

朕视商民皆赤子,无论事之巨细,俱当代为熟筹。

意思为无论是商人或是农民,都是我的子民,无论大事小事,我都会仔细筹划,并且一视同仁去对待。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的一生立志要做成3件大事,那就是撤藩、治理黄河和发展漕运。

康家第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漕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仕不经商”的观念,利用门前河洛之便,把生意从洛河走向黄河进而走向全国,从而盛极一时。

整个迎客厅被隔断分为外厅和内厅,凡来访客人先到外客厅,如有要事就到内厅和老相公商谈,如果事关重大,再由老相公反映给康百万的东家。

客房内厅,放有一个圆形的桌子,这是用来谈生意时客人和东家观看样货和放置样货的地方。

平日里,这张桌子都是一分为二放置在两边,如果双方洽谈成功时两个桌子对在一起,表示生意圆满成功。此外,半圆桌还可以节省空间,让人看起来即实用,又美观。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屋中桌子的摆放,可以判断男主人是否在家,桌子分开表示主人不在家。合一块,说明男主人在家。

迎客厅是康家的形象窗口,康家刻意布置这个待客厅,厅内家具、书画、文房四宝、工艺品、茶具、茶叶等配套齐全。从中体现豫商“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儒家风范,体现豫商“留余”的独特个性。

除了这间迎客厅,在顺记大院内,还有几间厢房。在顺记大院旁边,便是栈房区的魁记院。

在此院的大门处,右边门匾上写着“审时”,左边门匾上写着“度势”两字,这是康家时时提醒在做生意时要综观大局,讲策略论技巧,稳中求胜。

大门内,便是魁记院的贵宾客房,这是用于安排来访贵宾安歇的地方。

在此房间内,还有两幅楹联写道:

友以义交情可久;

财以道取利方长。

货属商通富若陶朱何让;

利由义取贤如端木堪师。

室内家具配套齐全,加上墙上字画的点缀,洋溢出一片宁静,温馨的气息,体现康家主人对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和顺记大院一样,魁记院内的其中两间厢房,此外,在魁记院还有几间特殊的厢房。

一间是康家总务主管办公的地方庶务室。

据说,康家鼎盛时期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无数的小相公,拥有近二百多个呈现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老相公是康家的经营主管,大相公是各个分区的负责人,相公是各个栈房的负责人,小相公则是业务人员或者是比较重要的勤杂人员。

而这间庶务室内的主管则是掌管康家营缮工程、财产购置、管理维护以及栈房维修、出纳、相公、仆人薪金、休假、日常生活安排管理等事务。

同时,康百万为了巩固康家的根基,发展康家的商业市场,也公开向社会招聘相公,招收饱学之士,为此,庶务室也作为康家选拔经商人才的地方。

另一间是康家的账房,也是康家四大朝臣之一的账房主管,单独审阅,办理账务的场所。

设置这个单间对于完善康家财务状况意义重大,桌子上摆放有文房四宝、算盘、记事板、烛台、边墙上悬挂着账本,后面是椅子、档案柜等配套设施。

一张小床,茶具、面盆等生活用品,这些不经常使用的东西,恰恰表现了老先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还有一间为辩银室,是康家老相公传授小相公辩银秘诀、辩银经验以及使用金钱秒决、办理大型账务手续的地方。

辩银室旁边,还有一间厢房,是相公述职房,这是康家外地相公回来向老相公及康百万汇报生意时住宿的地方。

康家在外地共有32位相公,他们经常回来向东家汇报生意情况,这就是他们临时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客房。

在魁记院内,还有一间仓库房。房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摆放有南方的绸缎、瓷器、茶叶,陕西的棉花布匹、药材等实物。

下层多为一些不易搬运的货物,摆放有山东的食盐、南方的生漆、米酒、陕西的粮食、辣椒,河南的木材、土产、白酒等实物。

栈房区的崇义德院内,由义周仁里室、积德行善房、芝兰室、议事厅、金银库和先贤堂等房间组成。其中,积德行善房则是康家十七代庄园园主康建勋的行医馆。

而芝兰室,则是庄园内临时接待重要人员座谈小议的地方,也是康百万梳理商务,捕捉商机,深悟商理的起居处。

芝兰室的厅内西墙面有木雕挂屏,房内顶子床、家具等一应俱全。看似简洁整齐却真实突出了儒商康百万爽朗认真、灵敏细致的个性。

在芝兰室门外,还有两副有趣的楹联,上面写道:

一念不邪方寸地中唯种德;

万缘归正九重天上自生春。

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

明明检点万般唯有读书高。

崇义德院内的议事厅,是各地来访客人在此休息,临时商议的地方,厅内茶具、书桌等一应俱全,从中体现了主人对客人无微不至地关怀。

议事厅旁边,则是金银库,是康百万存放金银珠宝及贵重物品的地方。这里陈设了一些官窑瓷器,古董,金银珠宝,银票,合同珠宝箱,博古架,清式板箱等用品。

栈房区的顺记、魁记、崇义德3个院落,向人们传达了当年康家敛财、理财的经商理念,让人们感受到康家曾经的辉煌不可一世。

除了栈房区,在康家庄园内,还有著名的南大院,这是康家发展鼎盛时期的象征和精品建筑文化集中体现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座展示康家品位和修养、展现家族在农、官、商公共关系处理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和处世风格的重要场所。

南大院是康百万庄园唯一的一座结构严谨、规模宏大的官式建筑,康家曾在这里和30多位知县商议接驾慈禧的有关事宜,康家的繁华在这里可见一斑。

整个南大院由“中直主院”“书带生庭院”“敬直仪方院”三部分组成,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康家传承家学、教育子弟的深谋远虑、用心良苦,还可以感受到含而不露、直中藏幽的河洛建筑文化气息,更能体悟到妇女治家的精妙,领略到财富传承的奥秘。

在中直主院内,有著名的“经腴史华楼”,这是康百万庄园的藏书楼,也是康家为教育子孙而设立的家族公共图书馆。

大楼的门柱上,有一副楹联:

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

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

意思是说在浩如烟海的书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要学有所用,利用学到的知识,探寻研究学问,提高自身修养,解决世事难题。

藏书楼体现了康家重视教育,重学厚学思想,也是崇尚河洛文化的历史见证,康氏家族的子弟在这里可以遨游书海,濡染书香,以求科场夺冠,光宗耀祖。

南大院内的书带生庭院,是康家的私塾,也是康家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设立有儿童私塾:是康家的小孩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

在这里,还设有青年学馆,是康家的青年读书学习以诗会友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接受家族寄托的厚望,刻苦攻读,担当起传承家族财富神话的任务,实现科场扬名,光宗耀祖的重任。

南大院内的教书先生房,是康家私塾先生的住所。

康家重视教育,他们家的私塾先生都是聘请的当地的一些知名人士,大多都是举人的地位。其中比较出名的老师有孙涵三,赵凤鸣,康欲远等。他们为康家培育出了一些优秀人才,为康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这些基本建筑群,在康家庄园内,最引人注目的还有每间房屋的石柱子底座,这些石柱子具有支撑房顶的作用。

此种建筑方式可以使石柱免受潮湿的侵蚀,而这些六边形的底座则是由多年形成的水晶石所建造的,每个面上都刻有花卉和人物图案。

最富有想象力的是一个中间镂空雕刻出来的人物,似乎整个石柱是由他们支撑起来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活泼可爱,整个结构还不失平衡。

不少民间传说的石雕在康家大院却随处可见,即使此类石雕经历了上百年的风吹雨淋,也依然完好无损,雕刻的字体、轮廓依然醒目、美观。这都要归功于选料的精细考究。

康百万庄园现存很多石雕、木雕与砖雕,此类雕刻多以人物、花草、鸟兽为主,其中“冠上加冠”和“半夜拜师”就是以人物为主来雕刻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刀法细腻、工艺纯熟,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另外,在庄园内还有家具、珍玩和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此类文物数量高达4000余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旁注]

天人合一 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长城是我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长城最早建筑于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

三寸金莲 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裹足习惯。在我国古代人们常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4寸的为铁莲,4寸的为银莲,而3寸则为金莲。

翰林 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豫西 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以平原为主。是指河南省内、省会郑州以西地区,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三个城市,即洛、虢、鹰三市。西接陕西,东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

漕运 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古代时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

洛河 古称雒水,黄河支流之一。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流经洛南、卢氏、洛阳,于巩县境入黄河,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传说周时已有水利灌溉,东汉开阳渠引洛为漕,隋建通津渠,明修大明渠,清时继有发展。

豫商 豫,为河南,豫商也就是指河南地区的商人。其实,商人这一群体自古发源于河南,我国第一位商人王亥就是河南商丘人,被称之为华商始祖。

挂屏 就是悬挂在墙上的屏风,这种屏风最早出现在清代。挂屏轻巧而古典,大气而经典。挂屏可大可小,都有着不同的美感。可以用挂屏制作对联,也可以在进门处或沙发背后放置山水类挂屏,这种屏风象征靠山的意义。

儒商 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认为,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

官窑 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廷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官窑瓷”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但由朝廷派人按标准验收,合格者也称官窑瓷。

知县 我国古代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元朝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举人 汉朝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阅读链接]

康家是一个十分讲究风水的家族,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康家风水的古老故事。

据说,明末的某一天,一艘小船自洛阳顺河而下,行至巩县康店渡口,日晚泊岸。一老者站立船头,西望之下,不禁暗叹。但见夕阳红云,烟霞氤氲处,邙山起伏如五龙朝天,中间一峰,正是金龟探海之势,真乃风水宝地。

于是,老者携带家小,弃舟登岸,访问村人,得知刚才所见之峰,名叫“五圣顶”,其下住一康姓人家。老者欣然投奔而去,并将女儿嫁与康家。

此后,康家日渐发达,家族兴旺,终成一方富豪。更有附衍者传出,那老者原是洛阳朱姓大户,因乱出奔,无意间发现此处宝地,不惜以女相嫁,卜居之地乃独占鳌头之相,且康朱相配,正是天合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