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壮履为父亲建御书楼
1712年,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
一个月后,陈廷敬病逝,终年73岁。康熙率大臣侍卫祭奠,并令各部、院的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为“文贞”。
后来,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为了纪念父亲,在相府外城的城门外,修建了一座飞檐走壁的“御书楼”。
此楼于1714年修成,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
在御书楼上方有“午亭山村”匾额,左右两边还有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的楹联:
春归乔木浓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
此匾额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品行的高度赞扬。“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奖赏。
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
御书楼,面宽三间房,进深两间房,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
而御书楼左右两边的楹联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并且这楹联也有着深刻寓意,此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陈廷敬去世后,他的家人把他的遗体埋放在位于皇城相府北约500米处的静坪山坳,这块墓地后来被命名为“紫云阡”。
此墓地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神道碑、四对石像生和陈廷敬坟墓等。
其中,在神道前整齐地竖立着康熙帝御制的挽诗碑和十通神道碑林,上面镌刻着朝廷对陈廷敬卓越功绩的屡次表彰及逝世前后特殊礼遇的记载。
后山静坪红叶如画,是旧时皇城八景之一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皇城相府历史人文底蕴厚重,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廷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
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它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这里虽然没有桂林山水的清灵秀美,没有泰山的挺拔巍峨,没有故宫的庄严神圣,但这里却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一个缩影,这里有着许许多多引以为豪的历史遗迹,这里就是依山就势、宏伟壮观的皇城相府。
[旁注]
玉玺 指皇帝的玉印。“玉玺”一词,最早由秦始皇提出,他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称为玉玺,并且在我国古代的各个王朝,玉玺还被视为皇权的最高象征。
石像生 也称“翁仲”,是我国古人在陵墓前安设的石人或石兽的统称。一般多设置在古代帝王的陵墓前。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御碑 指的是碑文由皇帝亲自撰写的碑。在我国的碑刻中,规格最高、最尊贵的要数御碑。这些碑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护,因此,御碑亭成为一道十分重要的景观。
[阅读链接]
据说,皇城相府中的御书楼是相府众多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建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有3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它的所在位置在相府中,处于最“抢眼”的第一高。
第二是它的名字“御书”两字,和其他的同类建筑相比,此名字的地位也处于最高。
第三是此建筑屋顶覆盖的琉璃瓦是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这种瓦的使用也是非常特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