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木雕艺术空前繁荣

木雕艺术经过明代百花争艳的繁荣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各流派都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加精美的珍品。

由于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为都城,因此北京工艺木雕早在元代时就形成了行业,明清时期,北京工艺木雕不仅有清宫造办处下设的“小器作”,还有“鲁班房”,位于崇文门外,是清代北京民间“小器作”的行会机构。由于北京是京师,对高档工艺木雕有很大的需求,由此促进了北京工艺木雕的发展,并形成了北京木雕的工艺特色。

河北承德是京畿重地,承德普宁寺建于1755年,大乘之阁中的一尊木雕千手观音像,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像。除两掌合十外,其余40只手各持法器,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面目清秀,体型匀称,充分体现了古代艺匠们的聪明才智。

相传大佛是一棵大榆树雕刻而成,大佛的内部结构很复杂,大佛全部为木结构,腰部至莲花座用15根木柱来支撑大佛上部。正中使用一根柏木中心柱,4根戗柱,10根边柱。中心柱直达大佛顶部,其他14根戗、边柱直达大佛腰部隔板。中心柱位于大佛正中高22米,由两节柱墩连接而成,是整个大佛的骨架。

骨架外围围以木板雕刻衣纹。整尊佛像是由松、柏、杉、榆、椴等5种木材125立方米拼制而成后,分3层雕刻成型的。

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而且恰如其分地传出佛的表情神采,宝相庄严,这在我国大型的佛像雕塑艺术上是十分罕见的。

清代早期,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巡游江南,为布置陈设和馈赠礼品的需要,红木器的生产更加兴旺,苏州城内有红木器作坊62家,制品有几座、小龙船、鸟笼、屏架、盘盒等,从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木雕匠人。

清代苏州木雕界有“烂泥吴鲍,木头金宝”之说,说的是苏州香山匠人吴小胖、鲍子阴、金宝,手艺四方有名,各立门户,并成为技艺的掌门人。

有一年,适逢苏州兴建西园戒幢律寺,4个人在共同制作大殿三世如来佛像时,彼此间配合常常有失协调,更难分手艺高低,故而吴小胖和金宝以各自独雕一尊济公和疯僧作为竞技。

两人倾心作业一年之久,亮相后引起苏城一大轰动:济公形态传神,面部表情多变,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一副善良、温存、可亲的姿态。疯僧腰束一根丝带,带子飘然欲动,纹路疏密有致,人物栩栩如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充分显示了苏州木雕艺人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性。

之后,苏州小件木雕著名的艺人是赵子康、吴麐昆和陆涵生。

赵子康从艺60年,曾在苏州灵岩山寺院、狮子林、拙政园等处雕刻佛座、建筑装饰、屏风、长窗、飞罩等,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灵岩山大殿佛座上的《西游记》组雕,拙政园留听阁内的《岁寒三友》和双面《明刻飞罩》,以及黄杨木雕《香瓜葡萄》、《鹊梅笔筒》、银杏木雕《虎丘风景》地屏与《葡萄松鼠》等。

木雕艺术家陆涵生是苏州擅长红木小件雕刻的吴麐昆的高足,无论是红木雕刻、黄杨木雕、竹根雕以及印章兽纽等,都能得心应手。

陆涵生早年和吴麐昆合作有《荷叶树根几》,用天然形状的树桩雕刻而成,几面是以红木镶拼镶成的荷叶,并点缀几只小青蛙,宛然如在池中。造型生动美观,特别是每块叶纹镶嵌的榫头都在反面,正面看不出丝毫破绽。

陆涵生的木雕以传统题材和民间传说为内容,作品古朴,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如《九猴树根几》,斑驳苍劲的树根上有9只活泼可爱的小猴,神态各异;树根顶上托着一片荷叶状几面,可以放置珍贵古玩。

福建莆田木雕经过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则进入了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鸟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北京紫禁城、杭州灵隐寺等处,都保存有当年的东阳木雕作品。这时的东阳木雕以浮雕技法为主,构图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布局丰满,讲究层次,擅长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场面。

清末时期,有不少东阳木雕艺人来到上海和杭州,雕刻中西结合的家具和用具,表现了东阳木雕技艺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壁挂、条屏等艺术性较高的工艺雕刻陈设品。装饰题材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纹样构成采用“满花”手法,纹饰满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东阳木雕有品种花色达2700多种,其中有箱、橱、凳、椅、台、几等实用产品。

如东阳艺人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雕制的《释迦牟尼大佛》,高19米;制作的玻璃灯,重两吨多,获得世人和专家好评。

清代也是潮州木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技法上,它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构图上,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画面由此体现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潮州木雕人物的脸部,一般都采用深浮雕,远视时更加传神,人物身段比例则以5:1为标准,因此,仰视时形象更丰盈、饱满。

自清代中后期至清末,宁波的朱金木雕的题材都取自京剧人物,称之“京班体”。在构图和布局上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个平面上,但前景不挡后景,充实丰满,井然有序;人物都采用了夸张变形,人物身高采用五六倍首,还广泛地采用“将无项,女无肩,老爷鼓肚,武士挺胸”等民间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朱金木雕具有极强的民俗性,妙趣无穷,引人入胜。

清代中期,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也成为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浙江乐清、温州是黄杨木雕传统重点产区,福州也有少量黄杨木雕。其中浙江乐清黄杨木雕的历史较早。

乐清本来就是雕刻之乡,当地盛行“龙灯档”,即木雕的灯板龙,有不少善雕刻的民间艺人从事雕小佛像,用于龙灯骨架上装饰。

相传,乐清黄杨木雕是清代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有一天,叶承荣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里有一位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随即跑到庙外,挖来了一块很有黏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

老人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多种技艺。叶承荣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些技艺。

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拿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只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木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刻诞生了。

以后,叶家几代均习此艺。清代晚期,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把黄杨木作发展为艺术摆件。他所做的黄杨木雕有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及肖像等,《五子戏弥勒》、《布袋和尚》、《济公和尚》等经典作品,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获二等奖。

如黄杨木雕《群仙祝寿》,采用圆雕和各种雕刻相接合,刻32位神仙共赴瑶池为西王母庆寿的故事,场面宏大,堪称是黄杨木雕的极品之作。

乾隆年间的黄杨木雕牧牛摆件,下承红木雕松竹梅纹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并饰以珊瑚、松石、翡翠、蓝宝石、碧玺等组成的八宝花卉,精美而华贵。还有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割有“乾隆壬子三月,陈激水藏”字样,极具文人之风。

福州木雕是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在清代技艺更加成熟,而且这时福州木雕以龙眼木为材料,所以,又称“龙眼木雕”。

于是,福州的木雕艺人就利用龙眼木的根部及其折痕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形象,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动人、夸张。刀法或斧劈刀凿,或细腻刻画,圆浑娴熟。

清代福建长乐木雕著名艺人孔某,利用树根节疤和凸凹、弯曲的自然形态,相形度势,因材施艺,按照天然肖似形态,稍加斧凿,刻成古代人物和飞禽走兽,风格古拙可爱,富有装饰趣味。

当时,孔某的树根木雕在福建颇有影响,长乐、福州等地的雕花艺人,如象园乡的柯传灿、柯传钟兄弟以及俞连科等人,争相竞效,盛行数十年。后来,象园乡的艺人也改做龙眼木雕。并由此衍生出清代福州木雕的大板、象园、雁塔三个主要流派。

象园村派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又称“柯派”。他们传承了柯传灿、柯传钟的树根雕刻技艺,当时有柯庆元、柯世仁、柯昌贺、柯玉开等4位著名艺人。他们的刀法是细雕慢刻,衣褶用力犹如微风拂水,轻纱曼绉,特别清秀。

柯庆元技艺精湛,还利用黄杨木坚韧不易折断的特点,以精工细雕的镂雕见长。他的作品,山峰峦岫的高低层次,远近有致,衬以花草树木、亭舍楼阁、人物等,意境十分幽雅。特别是他还能以机械原理创作活动的作品,如《龙舟》、《踏水车》等。

柯世仁擅长佛像,作品较多。他善于根据黄杨木、红木、竹等不同材料的性能,运用刀法,劈、削、雕、剔,随心所欲,风格各异,可说是集前辈艺人传统技法之大成。他雕刻的花鸟草虫,玲珑精致,极为生动。

柯昌贺则专雕灯台,代表作品《和合童子木雕灯台》,上雕和合二仙和善财童子,惟妙惟肖。

柯玉开除擅长人物外,也雕灯台。柯玉开的徒弟柯河河技艺颇高。柯河河的徒弟柯敬煊则在继承师父的技艺基础上有所发展,专攻寿仙、达摩等。风格古朴,人物传神。

后世著名福州雕刻艺人阮宝光、柯翊冰等,都是柯敬煊的徒弟,他们保持和发展了象园派福州木雕细刀轻凿,纤细清秀的特色。

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也称“陈派”。约有30多人,他们早先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等神仙佛像,后来有增加了仙女、仕女、动物形象。

由于陈天赐的木雕之艺是学自柯传钟,也是出自柯门,与象园派实为同源。陈天赐以龙眼木雕为主,擅长刻仙佛,特点是善于刻画人物内在神态,仙佛的面相庄严慈祥,身姿优美大方;刀法劈削有力,衣褶如急水奔驰,风格粗犷古朴,木雕作品采用龙眼木棕黑色的本色。

陈天赐的高徒陈道灿,擅长仕女雕刻,在形象刻画方面很有建树。陈天赐另一高徒陈宗祥专雕水牛,技艺超人。相传他没有学满师就外出谋生,其作品置案上,观众见了忙用双手拦牛,生怕水牛走动而跌摔。

陈道灿的徒弟有20多人,其中突出的有陈国铿、陈祖铿、陈依镁等,进一步发展了大坂的艺术流派。这些人在以后都成为著名的雕刻艺术家。

象园村派和大板村派龙眼木雕属根雕风格,例如做一个渔翁,不用写实手法,而是相形度势,借龙眼木之形构思,借势出形,以天然逼真取胜后,树身上的天然疤节仍保留,故又名“天然疤”。

龙眼木雕制作工艺分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10多道工序。首先用斧头砍劈出形象的外形轮廓,几斧之后,即可定出形象的外形。

“打坯”是用刻刀进行细部加工;“修光”是细心修整,修去粗坯中的刀痕和不足之处,使形象准确,衣纹流畅,表情生动;“磨光”是在雕好的木雕上进行打磨,至浑圆光亮;“染色”是用绿矾水将木雕染成褐色。干后打上头道蜡,薄薄地涂刷一层生漆;“装牙眼”,就是为人物木雕、动物木雕装上骨制牙齿和玻璃眼珠。再经多次擦蜡后,才能制成光亮精美的龙眼木雕。

凤坂乡的徐志勤学陈天赐的花草鸟虫,以黄杨木为材料,雕刻框挂、屏风等,纹样有秋菊、兰花、翠竹、梅花以及鸟禽等,构图章法优美,雕刻精细,技法多样,除浮雕外,还有多用镂空雕,玲珑剔透,生动活泼。

其后,徐炳钗用浮雕与镂雕相结合的技法,创造了具有透视效果的透空雕刻,如《透花屏镜》两面都可欣赏。还利用牛角雕刻制成《芦蟹》、《柳蝉》、《葡萄松鼠》、《深潭游鱼》等透屏,有很高的观赏性。

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也称“漆器派”,他们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雁塔派的首创者为陈良礼,后来王清清、陈兴贺、陈瑞年、陈兴梅等人,将该派技艺发扬光大。他们所做的木雕用于漆器,作品有浮雕博古图案花板、印锦花模等。

天津也是清代木雕的重要产地,在乾隆年间,天津就有房、云、赵三家有名的木雕作坊,制作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如廊檐、隔扇门窗、炕罩地罩及桌几案椅等。其中房家以刻狮著名,云家以雕凤有名,故民间有“房狮云凤”之说。天津木雕艺人房广元善用“锼弓子”制作木雕。

清代末期,天津因租界里大量修建房屋,木雕业一度兴旺,出现了朱兴涟、何万清等著名的木雕艺人。其中何万清的技艺特点是将我国花鸟画与木雕结合起来,使天津木雕从单纯装饰的实用工艺品发展为雕刻艺术品。

清代徽州的木雕艺术也十分突出,它题材广泛,技艺成熟,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综合应用,选材却大多为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美轮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徽州以木雕为饰的明清民居,仅宏村就有158幢。

徽州木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这些艺术图饰都寄托着物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说件件皆为佳作。

云南剑川是白族人世代居住的地区。当地出产云木,树干高大,纹理细腻好看,材质富有韧性,易打磨光滑,是质地非常优良的雕刻用材,因此当地人多有从事云木雕刻。

清代《大理行记》记载:

滇之七十余州及邻滇的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皆剑民。

剑川附近的石宝山口,保存有唐代的许多木雕,在清代木雕更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剑川木雕以建筑装饰木雕构件和雕花家具为主,圆雕的佛教遗像也很有名。昆明的三牌坊、建水的石照壁、保山飞来寺、中甸归化寺等许多建筑上都有剑川木匠的作品。云南全省有名的建筑都有剑川木匠制作雕花木窗和格子门。

剑川木雕传统纹样有茶花、梅花、喜鹊、狮子、孔雀、龙凤等,尤以龙风、花鸟最为出色,构图饱满,层次丰富,充满了吉祥喜庆的寓意。表现了淳朴的民情风俗。

鄂南地处鄂湘蜀三省交界处,山多林密,也造就了一批民间木雕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咸浦邦”。

鄂南地区的房屋建筑、庙宇祠堂、房屋摆设、婚嫁喜事器物上都刻有寓意喜庆、吉祥、长寿为内容的木雕,如祠堂的祖宗牌位上雕着神仙,龙柱刻着八仙,“打官”上雕着“福禄寿”三仙,香几上刻着传说故事,就连香几腿上也雕着象或狮的纹样。桌、椅、凳以至拐杖、火盆、脸盆架上都有镂雕和浮雕纹样。鄂南地区的流行的木雕纹样中,以神话故事、动物、花鸟、山水、亭廊和戏曲故事为主。

如崇阳的“三状元”床,画面正中刻有三顶状元帽,两边是马和狮,寓意吉祥;床四周还刻有“麒麟送子”、“望子成龙”、“寒窗苦读”、“光宗耀祖”4幅组雕。

又如“全家福”雕花床,“全家福”3个字由28个喜鹊组成,字体像是古代“鸟虫书”的手法,象征喜鹊临门,福满全家;床四周有百只喜鹊和葫芦的浮雕,祝新婚夫妇多子多孙,儿孙满堂。

鄂南地区的床主要是用装饰主题命名,由此形成了“郭子仪庆寿”、“百鸟朝凤”、“福禄寿喜仙人”、“麒麟送子图”、“八仙”、“年年有余”等床式。鄂南地区的流行的木雕纹样中,还有数量很多的戏曲人物、传说与神话故事、动物及花鸟、亭廊等。

此外,湖北大冶地区的民间木雕也很有特色,县境内尚有百幢宗祠、祖堂,包括民间,还流传有大量木雕珍品。大冶民间木雕分为建筑装饰、家庭用具、生活小品三类。建筑装饰多用于庙宇、宗祠的建筑装饰木雕,花样繁多;家庭用具多为八仙桌、太师椅、双层柜、梳妆台,大花床等雕花家具;木雕小品有牛、马、狮、鹿、麒麟、转龙等,造型美观,可供玩赏。

大冶木雕纹样采用民俗味很强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故事》和“福禄寿”、“全家福”、“鹿鹤松”、“杨柳燕”、“松竹梅”、“梅兰竹菊”、“喜鹊唱梅”、“鹿鹤同春”、“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喜报三元”等吉祥图案。纹样构图完整,情节生动,在形象刻画和细节处理上具有市民的情趣。

[旁注]

济公(1148年~1209年),南宋时期高僧,不受戒律拘束,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3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条屏 国画、书法书写创作及装裱的一种形式。其单独悬挂的称“条幅”,并挂的称“堂屏”或“条屏”,如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十六、十八、乃至二十六条屏。

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期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懂,他就捧腹大笑。

龙眼 即桂圆。据说,很早以前有条恶龙,它兴风作浪,毁坏庄稼。当地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少年,名叫桂圆。他与恶龙搏斗一番,杀死恶龙并挖出了恶龙的双眼。桂圆也因负伤过重死了。不久,在这个地方长出了一种果品,人们称之为“桂圆”,也叫“龙眼”。

和合二仙 我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流传最早的是寒山、拾得像,两人均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朗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我国人民心中。

屏风 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宏村 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全村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5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

鸟虫书 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的一种特殊文字,笔画做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

福、禄、寿 在民间流传为天上三吉星。福,怀抱婴儿表示五福临门;禄,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禄;寿,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民间喜欢把福、禄、寿三星作为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祝愿。

[阅读链接]

在清代,很多传统的工艺门类由于受到西洋艺术的影响,写实的因素逐渐增强,木雕艺术也不例外。特别是至清代晚期,木雕人物的创作,结合了西洋油画的构图和人物比例分析的特点,雕刻时追求人物骨骼肌肉的匀称,力求接近现实中的人物造型。

这在无形中加大了雕刻的难度,要求工匠不仅绘画技术精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晚清时期的木雕工艺,更加注重雕刻的精细,但与之相应的是装饰性的木雕作品更趋于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