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艺神韵——木雕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国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国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只是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至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唐宋时期的木雕工艺发展
由于木材易得,故木雕起源很早,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我国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在那时,人们便用锋利的细石器在木头上雕刻。
如在公元前5300年至前4800年的辽宁新乐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类似大鹏鸟形象的木雕,是所发现最早的木雕。
还有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很像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也是我国木雕工艺品最早的实物之一。
商周时期,出现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说明木雕已经被纳入朝廷管理范围。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殷商时期的木雕,刻有饕餮纹,有的还髹漆。商周时期,木雕使以依附于器的方式出现在建筑、家具、车辆、舟船等实用器上。在商代的一些遗址上,发现墓坑中椁顶雕刻的花板,至战国时期,则由阴刻发展到主体圆雕工艺。
将木雕运用到建筑上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班的徒弟一时疏忽把珍贵的香樟木厅柱都做短了,才智过人的鲁班想了几天,就请石匠打了石头墩子,又让木工在柱头和屋架间设计了斗拱替木,雕上花卉鸟兽……
周代木雕品种有木俑、佛像、建筑装饰、墓葬祭祀品等。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河南信阳等地春秋时期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木俑、镇墓异兽木雕。有女舞俑、女侍俑、乐师俑、武士俑等,以简练的圆雕、浅浮雕技法,雕出眉、鼻、口等五官,并以墨、朱红、白色彩绘或髹漆;有的还安上须发、上肢,穿着丝绸服装,造型夸张、生动。
湖北江陵墓发现的髹漆彩绘木雕座屏,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作品,镂雕20条大蟒、17条蛇、两只蛙以及鹿、凤凰、雀各4只,它们相互角斗,生动活泼,通身髹黑漆,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彩漆描绘,座屏外框也以朱红、金、银漆描绘凤纹等图案。
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洁、明快,确是难得的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中立体圆雕的佳品。
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木雕工艺品也较战国时期发达,其原因与当时死而厚葬以及用俑随葬的习俗兴起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汉代,墓葬的规模仪式有较严格的等级,这些随葬品形式十分丰富,有犁田、收割、扫地、打杂、百戏、奏乐等形象。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手工业工匠从事随葬品的制作,木雕工匠更不例外,他们主要制作木俑、木牛、木马等动物及木雕车等。
这时期的木雕工艺有的已从漆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木雕艺术形式,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木雕艺术风格,汉墓中的大量木俑及木雕船、车、马、牛、狗等,都是以简洁概括、生动自然、粗放明快的艺术手法,处理人物及动物各部分的比例、面部的表情、动作的协调、衣纹线条的准确等。雕工粗犷,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木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人物俑,这是秦汉木雕的显著特色,木俑体型都不大,是由整块木材一次雕刻而成。其中部分木俑是用工具简单砍削而成,体型扁薄修长,仅勾勒了大致体态。另有些是用立体圆雕的工艺制成,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形态。
木俑大多以木质本色或黑、白色为底,施以红、白、黑等色用来勾勒人物五官和衣饰。虽仅仅勾勒出五官大部,没有细节上的描绘,可塑造的人物形象依然生动、鲜明,表现出汉代人物俑注重大体块,舍去细小和繁琐的艺术风格。
木俑中还有部分施以彩绘装饰,其中分先用灰、白粉打底的,上再加红、黑色彩绘;没有打底,直接用红、黑色彩绘而成两种类型。木俑作为陪葬的明器,在这一时期极为盛行,类型也十分丰富,细分类型有男仆俑、侍女俑、舞蹈俑、博戏俑、武士俑等。
东汉时期的木俑著名的如武威东汉墓的木雕舞俑与侍俑、木雕镇墓独角兽、木狗、木猴、木牛、木马、木鸡、木鹅等。
汉代木俑中的舞俑有自身的特点。舞者的动势较大,舞蹈动作主要表现于手臂的屈伸。木、舞俑的造型十分简洁,面部五官等细部刻画都被省略,只表现舞者舒展的舞姿。
而秦汉木雕四足动物,则造型生动,都是由头、身、足三部分以分部制作黏合而成的办法雕制的组成,三个部分的尺寸不可能一样大小,总体形状是头高、身长、足高,根据这种特定形式用整木雕制的是汉代木雕工艺的一个创新,为木雕工艺创作品类众多的艺术品,创造了有意的经验。这是木浮雕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另外,木雕另一路的以宗教摆件为主,如佛像、道士木俑等,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并一直流传至后世。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起,佛教艺术大量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木雕艺术的发展,木雕佛像开始流行,木雕工艺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最突出的是天监年间,梁武帝大量兴建佛寺,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广建寺院,许多信徒也纷纷捐出钱财,造像建塔,大大地促进了建筑、宗教木雕装饰的发展。
佛像雕塑也有纯木雕的,比较注重精雕细刻,规模极大,有的用整木雕制,有的用拼木雕制。
唐代,政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工艺美术包括木雕工艺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晚唐至五代,木雕艺术品的造型,工艺技法等都承袭了盛唐风格,人物面部丰满,身材匀称,仪态庄严,圆雕技法纯熟。
唐代木俑中最具代表的要数新疆吐鲁番阿丝塔拉古墓残存的盛唐风格的彩绘木俑。江苏省蔡庄五代墓的一批着衣木俑风格特征也很鲜明。
汉代木俑较注重轮廓美,唐代至五代时期的木俑,则在完善轮廓美及造型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注重神态、服饰的美,它使木雕艺术在表现人体的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木雕的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并形成了木雕工艺独特的装饰风格,如雕花木器件、木座、木床、木制乐器、木制花几和木案等雕花图案也极为丰富精细,有木龙、木凤、慈草、云纹、缠枝牡丹等,雕刻技法在浮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镂空的形式,两者结合极为出色。
另外,木雕工艺在印刷术中所起的作用,是唐代以至宋代印刷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宋代的海运和商业十分发达,许多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手工业作坊,市民阶层得到了扩大,商品流通量也随之猛增。这就为提高手工业生产的技艺创造了前提条件。
木雕艺术便由此而盛行起来,以致一般硕学善画之士都能握刀创作。所以宋代小件木雕极为流行,遗存也较多,虽然作品尺寸不大,但造型精致,形象生动、秀美、典雅,写实作风已趋完美。
唐宋时期的木雕特点是更加光彩夺目,如广州光孝寺发现的罗汉、供养人等17尊木雕造像,约是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的作品,雕工精细,生动传神。
唐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也是一件难得的精品。这件木雕观音像高0.96米,通体彩绘。菩萨头挽高髻,戴花形宝冠,面颊丰润,双眼下视,最为别致的地方是头部左右各有一绺头发垂肩而下,给人一种优美、娴静的感觉。她上身披天衣,帔帛于身前下垂至膝下部,颈饰璎珞,上身袒露,透出柔嫩的肌肤,下身着裙,赤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此尊菩萨纤细的腰肢呈“S”形曲线,丰满的身体和纤细的腰肢构成了优美的曲线,显现出婀娜多姿的体态。她的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上弯曲,这又和优美的身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廓,很像宫廷舞女舞蹈动作中的瞬间定格。
唐代诗文中有“菩萨似宫娃”的记载,此尊雕像便是生动的实例。此件造像雕刻刀法自然简洁,充分体现了静态美中细微的神态变化。
《康熙新志》记载,唐太和年间,浙江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中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据说,唐代“活鲁班”华师傅为冯宿、冯定兄弟营造厅堂,准备接楹上梁时,一复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一尺二寸,活鲁班大惊!
适有一老翁上门要鱼要肉,活鲁班款待之,老翁把两条鱼尾分别移动在两个碗上,像两个鱼头相对,伸出一截,然后用一根筷子往两嘴一套,扬长而去。
活鲁班突然领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个鱼头,固定在柱头上。以此把梁接住,柱上按鱼头,新颖又美观,而且鱼头与“余头”谐音,大吉大利,后人又在鱼头上加上牛腿,这便成了最早的东阳木雕。
宋代,木雕造像更加兴盛,在广东曲江南华寺留存有宋庆历年间创作的300多尊木雕罗汉。宋代建隆初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寺庙的木雕建筑装饰在唐代已很精细,至宋代更臻成熟。1103年刊行的李诫《营造法式》一书,总结了木雕建筑装饰技艺的经验。四川江油云岩寺是宋代木雕建筑装饰的代表作品。
唐宋时期,开始形成不同地域的木雕流派,最著名的如苏州木雕和泉州木雕。
苏州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为唐宋时期沿海地区一大商埠,这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为苏州木雕艺术在后世至臻完美起到了互补作用。
苏州小件木雕大约始于唐代晚期,有红木小件、黄杨木雕、竹雕、檀香木雕几种,均具造型精巧,打摩细致、色泽光润、美观耐用等特色。
虎山云岩寺塔内的木雕珍品《楠木藏经箱》,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各部连接处采用明榫,外包银质鎏金花边,经箱底座四周雕有如意头镂空纹样,精巧华美。
在苏州的宋代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趋吉纳福的木雕装饰,如“凤穿牡丹”、“双龙抱珠”、“桃李佛手”,以及各种博古、回纹、香草、暗八仙等连锁花纹,显示着在那个时期,苏州从事木雕的工匠在艺术构思上已经强化了装饰性的意识。
泉州木雕的兴起是在686年,武则天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开元,要求全国每州各修一寺,当时的泉州,经济繁荣、香火旺盛,在开元寺周边,同时修建大小寺庙100多座,号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为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泉州的木雕艺人开始介入泉州开元寺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就连当时的东西两座塔,也完全是用木结构和木雕制作而成。
在泉州开元寺的藏经阁里,保存着两尊木雕罗汉,简直是出神入化、精美绝伦;而开元寺飞天是宋代张仕逊的绝世木雕作品之一。当时的泉州艺人,不知把多少精美的木雕艺术镌刻在里面,不知倾倒过多少中外游客,描写泉州当时的大唐盛世,有诗为证: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莆田与泉州相邻,木雕也于唐宋时期开始,后世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代初期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
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
与木雕同时形成的,还有根雕艺术。
根雕起源很早,原始先民用怪形的树根、贝壳、兽牙制成挂饰戴在身上,用以区别部落和表达感情。之后根雕成为一项技艺,是用树木、竹子、藤、芦苇的根桩,制成人物、动物及各种实用的几案、桌椅、手杖等。后世根雕又称为根艺或树根造型。
唐代时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人物,动物。中唐韩愈曾作诗《题木居士》,描写过一件用树根雕刻的艺术品: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叶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宋代的《太平广记》中,也记载了一件树根雕成的狮子,称“毛爪眼耳足尾无不悉具”。
[旁注]
河姆渡文化 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又称“公输子”、“班输”等。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百戏 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因此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明器 指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从新石器时代即随葬明器。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
梁武帝(464年~549年),大梁政权的建立者。萧衍在位时间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时颇有政绩。
观音 即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经中讲到观音的经典很多,最为著名的是《法华经》,里面详细介绍了观音菩萨的功德,以及解救灾难的种种事迹,凡遇难众生称念其名号,菩萨即观其声音前往拯救,帮助世人解除灾难。
舒元舆(791年~835年),唐元和年间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
李诫(1035年~1110年),北宋时期土木建筑家。自1092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官至将作监。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10余项重大工程。
飞天 意为飞舞的天人。在古代佛教没传来之时,飞天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后,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称为“飞天”,后来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成为我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阅读链接]
唐宋时期是我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由之前历代萌芽、发展而日趋成熟。
许多保存后世的木雕佛像,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