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犀角雕刻工艺的不断完美
古代角雕经过历代发展完善,至清代时,工艺水平已经达到极臻完美的程度。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匠师尤通,年少时就喜欢雕刻,一次其父借一只犀角杯欣赏,他取家中一只犀角进行仿刻,做完后器形和纹饰都十分相像,就是颜色浅一些。尤通便用凤仙花汁染色,竟然与原作一致。
其父携两杯请原藏者鉴定,原藏者竟分辨不出哪一只犀角杯是自己的。从此,尤通以制犀角杯闻名,人称“尤犀杯”。
康熙年间,尤通被征入宫廷内苑制作雕刻犀牛角杯。皇宫藏品中有尤通制作的犀角杯《乘搓杯》,杯首刻篆书“再来花甲”,款为篆书“尤通”。形如小舟,尤通根据犀角材料的自然形状设计巧制而成。
这件作品使用的是非洲犀角,同时采用了加热方法,使槎首的犀角裙边如同灵芝花瓣。杯腹内镌有乾隆后题的诗句:
照诸幸而逭温氏,刻杯仍此遇尤家,
河源自在人间世,汉使讹传星汉槎。
由于这支犀角尾部形似船首,中部色彩微暗,尤通在船身上刻出树干与波纹,使多节的树干缠绕在船头。又沿船边轻轻雕出波浪纹,恰当地突出了仙人的形象,加深了人们观赏小船沐浴于阳光下,飘荡在银河中的想象。
清代犀角作品也十分多样化,犀角雕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高峰。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南掌、暹罗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
犀角雕仿古铜器器皿的作风,约始于清代雍正,盛行于乾隆。清代中期时,因各地进贡的玉器非常多,而且精碾细琢,有繁缛的倾向。乾隆皇帝对此比较厌烦。他认为苏扬玉器故作玲珑剔透,既俗气又无用,大力提倡仿古之风。
由于宫廷审美影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故成一时之风尚,这种仿古风气对其他工艺材料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雕刻也都采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而犀角本质古香古色,浑厚苍深,做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自有其得天独厚之处。所以犀角雕刻在乾隆时期出现的仿古铜器的器皿蔚为一时的风尚。
这类作品,图案式表现方法很多,既有典型的图案化的蟠螭纹、兽面纹、几何纹,也有写实性的云水、龙凤纹,结构与形象的处理都体现了很强的传统风格。在图案的构成上,注重运用疏密、繁简、动静的对比,也注意运用大小及深浅的对比,使刻画的对象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而整体感强。
大批犀角杯中,仿古犀角制品基本上占了50%。如仿古《觚螭纹犀角杯》,就是根据“武英殿彝器图录”上商代铜器“亚丑方觚”而制作的。长身,细腰,阔底,腹部以雷纹,口下及足上以蕉叶纹为底纹。杯身杯柄上浮雕蟠螭纹。蟠螭布饰疏密有致,在觚体上浮雕三三两两,觚缘透雕层层叠叠。
作者把觚缘难以计数的蟠螭,构思为攀附而上的形态。自然弧曲而成的杯柄。杯身透雕出大小不同的空间,虚实相间,引人入胜。作者以犀角之杯,雕觚之形,形符其实。造型之美,构思之巧,雕镂之精,堪称为最。
再如清代《九龙纹犀角杯》,此杯由一褐色犀角雕成,底部和内方染成深褐色。侈口,敛足,杯身以高浮雕和透雕雕成9条四爪龙,在云间、岩石间追逐火珠,翻腾,并攀过口沿形成把手,又有穿过外壁钻入杯内。
犀角杯上常见“龙”多是螭虎,四足,身上没有鳞。至于真正带鳞的逐珠云龙则少见,而此杯雕有9龙更属罕见,可能是宫中御用之物。
《犀角雕海水云龙纹杯》也是清代早期作品。杯为亚洲犀角染色而制。杯敞口,平底,外壁满雕海水云龙纹,海水激荡,柱石擎天,气势颇为壮观。飘逸的祥云中,一条巨龙隐现其间,龙身腾起,龙首则探于口沿内,似垂涎杯中美酒。
杯内也镂雕蛟龙一只,张牙舞爪,神态威猛,似欲与巨龙一争高低。若杯中注入美酒,龙则恍若游动,活灵活现,足见作者匠心独运。
杯身柱石上阴刻“尚卿”篆书名款,依其云龙的形象来看,应为清早期的作品。此杯做工精益求精,手法细腻,纹饰层次分明,堪称犀雕中的精品。
清代乾隆时仿古犀角雕还有《饕餮龙纹双耳三足小鼎》,冲耳,浅圆腹,下承三扁形兽足,皆由整只犀角所制成。冲耳上缘钩刻方雷纹,腹外壁浅浮雕饕餮纹,三足做龙纹造型。
全器模拟商周青铜彝器,于典雅中显露清代的宫廷风格。犀角小鼎并附有一紫檀木盖,盖顶嵌有一白玉圆雕鸟禽作钮。犀角杯颜色略呈金黄,色泽温润美丽,一足的内侧署有“星岳”款识,鼎的底部则有“天子乃口,用之勿相”铭文。品相完好,殊为难得。
清代以龙为题材的犀角杯,造型很多。这种杯大部分是清宫造办处工匠所做,据清宫造办处记载,牙匠杨秀曾多次承接过刻制云龙犀角杯的活计。
《云龙犀角杯》是清代中前期的作品,色如蒸栗,宽流,有杯有柄,是根据犀角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杯壁通体云纹,而且杯柄浑然一体。云中九龙盘绞掩映,龙腾云涌,气势壮观。
这件云龙杯,雕刻细腻浑朴,光泽莹润。所刻云气舒卷自然,龙形婉转生动,价值高于玉杯。乾隆皇帝对此杯十分厚爱,于1788年为此杯题诗:
犀角兴明代,精传无锡尤,
已教创轮辂,未免费雕锼,
命匠敦一朴,作杯斥巧浮,
云龙述经义,杂说与韩侔。
说明此杯刻制的精妙,并作为“古玩甲等”收藏。
再如《犀角雕龙柄螭龙纹杯》,制于清代中期,撇口,上阔下窄,仿古觚形。作者以镂刻浮雕技巧,将粗龙龙身制成杯柄与底足。龙身在右,龙尾在左,头与上肢攀附在杯口,似一条雄健的苍龙将一觚醇酒拥护于胸,苍鳞、火焰布满全身。
在杯壁上,作者分上中下将纹饰分为3组。上用阳文方夔拐子纹装饰;下以浪花纹美饰底缘;中部有条框相隔,以对称图案形式,浮雕双龙戏珠纹。两组双角秃首蛟龙,两两相对,曲颈躬身,腾拿翻行。
同时,在杯壁上,又采用高浮雕技法,以3条小蛟龙为衬,一条小龙盘在大龙尾部,两条小龙已游浮在杯口内侧,尤似与母一起,在杯中寻觅。
整个作品呈现出“苍龙教子”之意。刻工十分高超,刀法精绝,圆雕、浮雕兼配,多种雕刻技法融为一体,纹饰细密精美,无与伦比,既有仿古格调,又有独创新颖的寓意,是清代中期犀角雕刻制品中的优秀作品。
除仿古作品之外,再有就是绘画性质的浮雕作品,采用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这些高浮雕、圆雕风格的犀角作品,大部分是沿袭明代雕刻技巧,以传统的吴派画意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进行雕琢。如恬美宁静的农家乐场面;丰富精彩的花鸟鱼虫图案纹饰;携琴访友、以文会友的园林景致,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特别是有的犀角杯被刻成了花形或叶形。花或叶与杯融为一体,形象极为简洁而优美。
如《山水人物图杯》,敞口敛足椭圆形杯,杯口内满雕云龙纹,杯外壁深浮雕仙山海岛。在角纹细密、色泽如蜜的质材上,作者灵活运用了镂刻、粘贴、管钻等技巧,将所雕刻的画面,平面上刻出透视的效果,深具浓郁的画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风格。
另外再如《犀角雕婴戏图杯》,也是清代角雕中之佳品。此器体量颇巨,精工细雕,敞口敛足,自然的弧度尽展犀角之原美,外壁雕婴戏图,又以松桐为鋬。通体采用深浅浮雕、镂雕技法雕刻秋庭婴戏之景,众小儿在山林幽壑间嬉闹追逐,其憨状可掬,神情栩栩如生。山上古松参天,枫桐掩映,亭台高建;山下小桥平架,溪水蜿蜒,水面波纹粼粼。
整器共雕26个孩童于山间嬉戏,或泛舟湖面,或攀爬树枝,或追逐玩耍,或戏装舞狮,或弹奏拉打,或相伴蹴鞠,童趣盎然。人物神情姿态各有不同,熙攘中自有秩序,从上到下,个个兴高采烈、活泼调皮,仿佛呼之欲出。
杯口处阳文行书刻:
社金流茂祉,庭玉表奇才。
此取自唐代诗人张谔《满月》一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子嗣的美好祈愿。与犀角杯所表现的婴戏题材雕刻,可谓相得彰宜,尽善尽美。加之作者技艺高超,通过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地雕琢,将孩童的稚趣展现而出,其寄寓了对百子千孙的愿望,体现了儒家诗礼传家的传统思想。
清代中晚期,犀角来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虬角”是俗称,不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虬龙之角,而是海象牙。其中心似“脑”,体小,断面无纹,多染绿沁。清代用“虬角”雕成一些小品器物,作为文案上的陈设清供、珍玩品。
[旁注]
灵芝 灵芝在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
兽面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觚 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雷纹 铜器纹饰之一。即以连续的方折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常见的有目雷纹、三角雷纹、波形雷纹、斜角雷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勾连雷纹等多种类型。
双龙戏珠 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婴戏图 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我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多个幼童济济一堂的画面,则寓意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意味。
[阅读链接]
清代末期,角雕以牛角雕为主,产于广西北海、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包头、广东高州、湖南南岳等地。广西北海牛角雕以虾为传统题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莹的特点,使作品极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