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寓奇的匏器工艺

“匏器”,即用葫芦制成的品具,古代宫廷和民间都盛行。古代帝王祭天,就以匏为爵,称为匏爵。以葫芦制成的酒器叫匏樽,在民间很盛行。

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有“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之句,令人想象清逸。不过,这些都是直接利用葫芦壳,没有艺术技法,算不上真正的匏器。

匏器应用于雕刻,是明代末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徐九公所创。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写道:

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

可见至16世纪,带各种花纹、文字、诗词的范制匏器,已不罕见。

清代康熙时,匏器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御用工艺品。康熙时期有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和乐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间的匏器以《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碟》、《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为最精。

如匏制《缠莲寿字纹碟》,高2.5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7.9厘米。碟敞口,浅腹,圈足。碟内髹黑漆,内沿以金漆绘花瓣纹装饰带,碟心金漆绘折枝花卉团花。碟外口沿饰回纹条带,外壁中部饰卷草纹绕团寿字5组,寓意长寿吉祥。圈足内阳文楷书“康熙赏玩”4字款。

此碟器形小巧精致,纹饰清晰,绘画工精,匏质的自然色泽与碟内的金、黑漆相映成趣,于古色古香中透露出雍容典雅之意趣,实为宫廷匏器中之精品。

匏制《八方形笔筒》高15.5厘米,径11.5厘米。筒身八面刻阳文楷书唐诗一首: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清代制匏工艺颇受皇家重视,康熙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在宫廷的督造下,生产出诸多清朗典雅的模制匏器,其制作工艺精巧,产品种类纷繁。此时期匏器工艺已臻精致,品种齐全,式样新奇,纹饰丰富。

至乾隆年间,这种“朴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的钟爱,以为可胜金玉,乾隆御制诗中以匏为题材的即有数首。如《诗壶卢器》一诗的序中写道:

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研究会、盂、盆、盒惟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为也。

这些宫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赏玩外,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臣以及馈赠外国嘉宾使臣。

如乾隆匏器《盖口鼻烟壶》。高7.5厘米,宽5.5厘米,厚3厘米。器型规整,雕刻精美,包浆自然。花纹立体感强,为当时匏制高手之作。

匏器制作可分为三大类:一为本长葫芦,即通过倒栽、勒脖、夹板、打结等方法,长成形态各异的葫芦,达到翻、脖、肚、底的理想比例;二为用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如刀刻、针刻葫芦;三是将模具套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

刀刻葫芦之技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清宫内有太监梁九公,常以玛瑙制成的钝口刀具在葫芦上刻凸起的阳文,或镌刻儿童斗蟋蟀等图画,人称“梁葫芦”。其所制葫芦,大者如斗,可为果盆;极小者,可为妇女耳坠;有的还用象牙、紫檀为盖口,空隙处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因雕工精巧,细如毫发,为当时京师所贵重。

另外,山东聊城的刀刻葫芦也很有名,是民间风格的。分为山东刀刻单肚葫芦和刀刻书画葫芦。前者选用无柄葫芦,先将其染成红色,然后施刻。花纹均是由线刻、点刻组成的图案,刀法流畅,线条飞动,具有粗犷淳朴的意趣。

光绪年间,刻葫芦之技盛行于甘肃兰州,后世已成为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兰州刻葫芦,是用一种长不大的小葫芦,大者如鸡蛋,小者如圆珠,皮质细润而光滑,略呈淡黄色,在葫芦皮上浅刻人物仕女、奇花异草、名胜古迹、诗文书法等。古朴典雅,令人爱不释手。

兰州雕刻葫芦,原是农村孩童们的小玩意。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在葫芦上刻画纹饰,遂成民间流行的小玩意。制葫芦首先要经过刮、晒、磨等加工过程,以特制的钢针和各种刀具,在葫芦表面镌刻,涂以松墨,显示出人物、山水和花鸟图画。

此外,北京、天津有一些人以制匏器、刻葫芦为业。成为花鸟鱼虫市场、古玩市场上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此种匏器多用作饲养蝈蝈的虫具、供小孩儿游戏的玩具等,刀刻书画葫芦一般先由名家在葫芦上作书画,然后由葫芦雕刻家运用浅刻法加以完成,这样珠联璧合,无疑是葫芦雕中最具艺术性的一类。同时,也有一些书画名家自画自书自刻,若书、画、刻俱佳者,更为难得。

天津匏制高手李如柏,他所刻制蒙心,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虽然是传统题材,时创新意。常见刻制内容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福捧寿、海八怪、暗八仙、番八宝等吉祥图案。

带动是他的拿手特色,所谓带动是方寸之间的小天地,把立体物以套刻方法,可以在蒙心中间活动,更显构思巧妙,手法精确,绝不能掉出蒙心。带动主体物的数目,要依题材与规格而定。

如《九动松鹤延年蒙心》,在圆径3厘米,高2厘米的蒙心上,以9只动态仙鹤飞翔苍松之间,生趣盎然,绝妙至极。

其他还有丝瓜蝴蝶、游龙戏水等诸多样式。此外还有高圆雕,多用透雕方法,题材有缠枝牡丹、八仙祝寿、教五子等。教五子为牙透雕鸡笼,内雕一只公鸡5只小鸡,形状如同米粒,其规格为底圆径3厘米,高4厘米,可谓绝妙构思。

针刻葫芦即以针尖在葫芦上细刻,表现出各种图案,采用的多是圆球状的小型葫芦,所刻图案格局性强,细微精致。

范制葫芦,又称“模子葫芦”、“范匏”,就是迫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范制葫芦的方法,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文的范模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中的空间,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作阳文显示出来。然后再经过裁割,涂黑漆里,镶象牙、玳瑁等口,即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范制葫芦器”的主要用途也是养蝈蝈,因此又称“蝈蝈葫芦”。蝈蝈葫芦的造型,常见的有鸡心式、棒子式、柳叶式和花瓶式4种。它们既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很独特,几乎可称为人们表达审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载体。

无论戏曲人物、文学故事、神话传说还是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婚丧礼俗等,都可成为民间艺人制作蝈蝈葫芦的装饰题材。蝈蝈葫芦的口和盖也极为讲究,一般为紫檀、红木、象牙或玳瑁所制。

畜养蝈蝈前,还要在葫芦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加盖后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蝈蝈葫芦的盖,高一寸多,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玲珑剔透兼具透气功能。

清代中期后,宫廷范模匏器渐趋衰落,嘉庆、道光朝的宫廷范匏制作已远不及康乾时代之盛。同治、光绪款者零零星星,更难得见。

而勒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在道光中叶之后相继出现,这些造型奇特、纹饰优美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洗拭和人为的摸抚摩擦,器色日渐深沉,犹如蒸栗,莹澈润细,越具欣赏魅力。

[旁注]

谢肇淛(1567年~1624年)。明代万历时期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

瀛台 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始建于明代,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

玛瑙 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硬度很高,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因其兼具瑰丽、坚硬、稀有三大特征,从而荣膺“玉石”桂冠。玛瑙也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当为辟邪物、护身符使用,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

蒙心 即匏器上起到音孔作用的部位。蒙心在口盖之上,蝈蝈类葫芦口上加瓢盖,上有5孔或者7孔,是为音孔,个别也是平蒙心者。蒙心的规格有高、平之分,全依个人爱好来决定。

缠枝牡丹 缠枝纹是传统吉祥纹样。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缠枝纹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

火画 又称“烙画”、“火笔画”、“烫画”、“烧画”等。火画工具很简单,就是铁条烧红,在木板、纸、葫芦上“烫画”。一些以木板代纸,烙铁代笔的单幅或条屏,更可悬挂后作壁上观,与传统纸绢画无异。

[阅读链接]

据说,以葫芦畜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明代晚期人巢端明。此人为浙江嘉兴人,自幼饱读诗书,曾于1636年中举。明代灭亡后,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回家种葫芦养虫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种了10余个品种的葫芦,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芦上,使其长成樽、彝等形状,世称“檇李匏尊”。

清代的蝈蝈葫芦,最讲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还有红木、玳瑁等。从清代开始,“葫芦文化”就已经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