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华美牙雕品
唐代经过“贞观之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再现了古代少有的盛世。当时政治强大,经济繁荣,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也非常频繁活跃。
据史书记载,唐代与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地区,如印度、泰国、缅甸、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在艺术和宗教文化上往来很多,当地盛产的象牙、犀角和珠宝,时有进口,数量、质量也比较可观。
这样,唐代牙雕业的发展便有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当时牙雕艺术的繁荣和表现题材的开拓。
唐代牙雕艺术繁荣,但当时能享受它的,非上层人物莫属,因此这些艺术品往往也是特权的一种象征。《旧唐书·舆服志》有“文武之官皆执笏,五品以上用象牙为之,六品以下用竹木”的记载。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能持象牙笏,当时象牙用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据《大唐六典·尚署令》记载,唐代朝廷还常在每年二月初二中和节,以镂刻十分精美的牙尺或木画紫檀尺赐王公大臣。牙尺从形式上看,像是古代量长度的器具,实际上是皇帝用以恩宠近臣、示信示戒的。
唐代朝廷用象牙、紫檀这样珍贵的进口材料,由艺匠们雕镂而成,作为礼物而且选择中和节那天赐予近臣,也自然会感受到是皇上对自己的器重。当年白居易有诗《谢中和节赐尺状》,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现象。
唐代牙尺,后人多称之“拨镂牙尺”。施以雕镂之外,多先行染色之法,《正仓院考古记》记载:
以象牙染成红、绿诸色,表面镌以花纹。所染诸色,层层现出,或更有于上再傅它色者。
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所创的牙雕工艺。
唐代拨镂牙尺,除在我国之外,日本的奈良正仓院珍藏有10支:“红牙拨镂尺”6支,“绿牙拨镂尺”、白牙尺各两支,均由当年日本遣唐使或唐代使者从我国带去。
唐代拨镂象牙尺,正背两面都用单线为栏,內以双线等分为10个寸格,寸格内分刻镂鸟兽、花卉、亭台以及纹样。格间细刻小朵海棠,左右边栏多刻小朵海棠21朵,花蕊圆形,犹如尺星。
这柄鸟兽花卉纹镂牙尺,两面刻镂纹样,竖式排列。一面单数方格内用浅刻写实风格的鸟兽,偶数方格内刻四方连续式花卉。
第一方格刻一对展翅欲飞的鸳鸯,雄者引在前,雌者追随于后,上端空间点缀3只小小飞鸟,下端两角植以花卉,大有伉俪情笃之感;第三方格刻一头肉角麒麟,回首眺望远方,四周布满花草,寓意“祥瑞”;第五方格刻一只衔嘉禾的飞鹭,空中祥云朵朵,寓“五谷丰登”之意;第七方格刻梅花鹿一对,雄鹿平视远眺,雌鹿昂首回顾,天际有4只小鸟飞翔,地上3簇小花开放,意为“长乐未央”;第九方格刻为双鸠相对而立,一鸠前视,一鸠俯首,仿佛驯顺诚挚的样子,周饰花卉,并有3只蜜蜂在采花。
象牙、犀角雕件不仅盛行于唐代上层官僚中,同时也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和富贵人家。《朝野佥载》中就有“大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毛,非是不书”的记载。《图画见闻志》也有关于德宗年间“刺史王琦家有象牙笔管,上刻《从军行》,字画精绝,似非人工,必向光明处方可辨之”的介绍。
唐代还盛行一种叫“雕填”的工艺,专门用于制作象牙器皿,其特点是象牙和漆艺相结合,以漆艺为地子,露出象牙浅浮雕或平刻纹样,有较好的装饰性。
甘肃省安西的榆林石窟,有一尊保存完好的唐代象牙菩萨像,外形为骑象的普贤菩萨,手捧宝塔,袒胸赤足,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踏俱全,装饰美观。
这尊菩萨像,用一块象牙雕刻而成,又可一分为二,变为两片,内刻54个不同的佛传图,表现的人物有279个,车马12驾,均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宋元时期,我国再次呈现民族统一的局面。因此,在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的形势下,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创作题材适应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便成为宋元手工艺品的一大时代特征。
宋代象牙雕刻已有相当规模,皇室、官府设有专门从事象牙雕刻的作坊。朝廷还专门设置规模宏大的皇家工艺品作坊“文思院”。在文思院所属“四十二坊”中,“犀作”、“牙作”更为显目,更受垂青。
宋代牙雕有世俗化、装饰化的倾向,从同时代的大量玉雕作品中,亦能领略这种风貌,因为牙雕、玉雕从来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着。宋元时期的牙雕材料,多依赖于进口。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
天圣以来,象犀、珠玉、香药、宝货充牣库府……皇祐中,总岁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增十万。
宋代朝廷大量从外国进口象牙,而象牙除了用于制作工艺品外并没有其他用途,说明宋代对象牙制品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宋代牙雕有一个惊人的变化,或者说它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其标志就是鬼工球的发明。“鬼工球”即透雕象牙套球,因为它怎么被雕镂成这个样子,让很多人匪夷所思,说“鬼斧神工”也不为过。
鬼工球的外观为一个球体,表面刻镂各式浮雕花纹,球内则有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而且所套的每一层球里外都镂刻精美繁复的纹饰,显得活泼流畅、玲珑空透。
这种鬼工球,在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珍宝论》中有记载:“尝有象牙圆球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工球或云宋院作者。”
由此可知鬼工球是宋代内院,即“文思院”所作,它的内外有三层。这种牙雕绝活后来一直还在发展,到清末竟发展到能雕内外50余层。
南宋时期,作为京城的杭州,手工业非常繁盛。据宋代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京都有四百三十行,其中有象牙玳瑁市、丝帛市、生帛市、衣绢市、花朵市、银朱彩色市。”
如南宋《牙雕踢球图笔筒》,在器璧雕刻庭院中有4人相对踢球游戏,旁有一片侍者旁观的场景,布局疏朗有致,主体突出,人物神态生动、环境点缀山石建筑,使人物活动与环境协调统一,表明宋代崇尚朴实典雅的风格。
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载:
若宋人王刘九者,镌刻青石等,类寿星、洞宾、观音、弥勒佛像,岂特肖生、相对色笑,俨欲谈吐,岂后人可能仿佛。又如峋壳镌刻观音、普陀生像、山水树木,视若游丝白描,目不能逐发数。
观音法眼,有六种锦片,无论螺壳深洼,即平地物件亦难措手。又如诸天罗汉经面板上,并翻经牙签。种种天巧,后有效者,罕能得其妙处。
从以上记载来看,宋代象牙雕刻已开始从实用品向珍玩方面转化,小立体的微型雕刻和平刻都已出现。
在唐宋时期,平面微平雕一般以竹子或象牙珠玉为原料,如唐代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刻《从军行》一画,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宋高宗时期,有巧匠詹成,所造鸟笼,四面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
[旁注]
笏 古代官员朝见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又叫“手板”,是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执笏朝见,始于周代,历经多代,从清代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废弃不用了。
拨镂 是对平刻方法的描绘,即用锋利刻刀在打磨光滑的象牙表面上进行浅刻,用刀多依书法,构图多依画论,艺术水平很高。唐代象牙“拨镂”尺有染成红色、绿色的,是为了观看清楚,但染色并不属于“拨镂”工艺。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书法家,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唐代初期,并称“欧虞”。
普贤菩萨 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曹昭 元末明初人,幼年随父鉴赏古物,并悉心钻研,鉴定精辟,撰有《格古要论》,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
高濂(约1573年~约1620年),明代戏曲作家。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高濂爱好广泛,藏书、赏画、论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样。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
[阅读链接]
唐代牙雕最精美、品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要算日本东大寺正仓院收藏。
这批存世的象牙品,为研究唐代牙雕的发展和鉴别,提供了极其珍贵、可靠的标本。纵观我国牙雕发展史不难发现:从唐代开始它又复苏、兴旺起来,唐代牙雕艺术特别是它的浅雕、精镂和细刻,为明清时期的象牙细刻、象牙平面微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