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宋元时期竹刻的发展

汉唐时期之前,竹刻艺术发展缓慢,进入汉唐盛世之后,竹刻开始了作为工艺技术的初创时期。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在汉代竹刻的技艺中,已出现了“留青”刻法。

留青竹刻,也称“平雕”或“皮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汉代的竹雕珍品,当属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这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全长0.65米,以竹为胎,器表髹黑、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形象生动古朴。竹勺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精美而珍贵。

晋代,便出现了竹制的笔筒。据古书记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斑竹笔筒就十分精致。王献之的这只笔筒,外形酷似古代用于盛酒的一种圆形壶,当时称为“钟”,竹器表面有斑纹,就像是裘皮,王献之称之为“裘钟”,这也反映出当时所制的竹笔筒上,还未普遍出现人为的雕刻工艺。

留青雕刻的除了笔筒,还有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明僧绍传》介绍,齐高帝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笋箨蔻”,赏赐给当时的大隐士明僧绍。北周时期文学家庾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有“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也提及了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说明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根雕艺术。

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唐代竹刻也相对多一些,有名的刻有人物花鸟纹的管乐器竹质尺八,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具有表现空灵之意境,又具有苍凉之状态。此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阴线浅刻,刻有仕女、花木、禽蝶等图案,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

唐代竹刻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颇详,当时的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之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一意趣,并能成熟运用“留青”的刻法。

《图画见闻志》记载,唐代时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笔,竹制的笔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中间刻军行一辅,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如‘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辩之,云用鼠牙雕刻,故崔铤郎文集中有‘王氏笔管记’,体类韩退之记画”。

汉唐时期的竹雕,在整个竹雕史上,还处于艺术初创阶段,它的特点是注意外在的造型,但器表纹饰的雕刻,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表现手法,即线刻。

至宋代,竹雕艺术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首先,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

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田园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

竹子岁寒而不凋,文人喻为坚忍不拔;竹子身姿挺拔,文人喻为刚正不阿;竹子通身有节,文人喻为气节贞操坚毅;竹子中空,文人喻为虚怀若谷;竹子枝叶婆娑,迎风摇曳,文人喻为清雅潇洒,君子之风;竹子节节向上,文人喻为壮志凌云;竹子剖开后,条分缕析,编成各种用具,文人喻为无私献身……这些都是当时文人不遗余力咏竹的渊源所在。

同时,宋元时期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期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

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宋代的竹刻,实物中的代表作是宁夏“西夏八号陵”发现的《人物花园景》竹雕残片,用浮雕法刻人物,后面衬有用阴刻法雕刻的花园景物。

[旁注]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时期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也有深厚功底。

《从军行》 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李白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并整理成《辍耕录》30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中年以后,有大量诗作表达魂牵梦萦思乡之情。

[阅读链接]

宋代竹刻得以发展,在于艺术领域文人参与的缘故,苏东坡云“无竹令人俗”,传统文人多以竹比德:中虚劲节、清高独介,堪比附君子。

竹材本是与金玉象犀迥然有别的材料,文人雅士以此标榜,与达官富绅划清界限。不料竹刻艺术开枝散叶之后,广受欢迎。举凡笔筒、诗筒、香筒、臂搁、扇骨、笔洗、水丞、储物盒、砚屏、山子摆设、甚至印章、簪钗等,皆有竹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