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历代精华的清代牙雕
清代帝室于1644年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人口繁衍的措施,收到实效,于是出现了古代少有的“康、雍、乾盛世”。
太平盛世,百废俱兴,各行各业相继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的牙雕业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终于形成了我国牙雕史上的鼎盛态势。
清代牙雕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已经逐步走向小品雕刻。象牙、犀角制成的笔筒、笔架、砚台、墨盒、墨床、镇纸以及文具盒、印盒、画轴、画托,是当时上流社会比较常见的工艺珍品。
清代牙雕的工艺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纹饰为装饰题材,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在技艺上也有不少创新之处。清代牙雕创制的大量精美小件陈设和实用器具,也富有想象力,品种、题材比明代丰富。
纵观清代牙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自1644年始至1795年,主要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期自1796年至1850年;后期自1851年至1912年。
清代康熙时期,我国的牙雕主要表现为南、北两大艺术流派。
南派艺术以广州为代表,它的牙雕作品雕镂玲珑剔透,其次江南牙雕也颇有成就。
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
广州牙雕素以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18世纪初叶,雍正皇帝从广州、苏州等地召征一批艺匠进宫。这批艺匠聚集于宫廷造办处的作坊内,精心设计,运用高超的雕刻技术细心制作,并融南北牙刻艺术派为一体,取长补短,结果又产生了宫廷牙雕,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造办处牙雕”。
如“象牙雕黑漆地花卉纹笔筒》,笔筒呈5瓣梅花式,口及底沿刻夔纹。瓣形牙壁上,分别雕水仙、山茶、荷花、梅花、月季等四季花草,寓意“四季华”。花卉之外减地涂黑漆为地。底中央有圆形补痕,四周承委角六矮足。再如《象牙雕抚琴图金里碗》,图中有高士抚琴,颇具风雅。
还有《象牙雕渔樵耕牧图两面笔筒》,用一截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渔樵耕牧,水边柳畔停舟,一船上老翁撒网捕鱼,另一船上老妇扶着攀上篷顶的小童,老翁盘坐回首,似在呵斥顽童。对岸山间小猴攀腾跳跃,双鹤翔飞,樵夫肩挑柴担盘山而下。竹林桥上,农夫荷锄出耕,此器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工细腻,技法与竹刻相同,是清代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此外,造办处牙雕精品还有《象牙雕松荫策杖图笔筒》、《象牙浅浮雕海屋添筹纹笔筒》、《象牙浮雕人物庭院纹笔筒》、《镂雕夔纹象牙香筒》、《象牙雕开光山水纹盖壶》、《象牙雕正德皇帝出巡像》、《象牙雕群仙祝寿龙舟》、《象牙雕仕女图插屏》、《象牙雕花卉纹圆粉盒》等。
《松荫策杖图象牙笔筒》用一段象牙罐口料制成,外壁采用平面减地浮雕刻有一棵苍老的松树,一个策杖老人和一个小童,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松树刻得很薄,但老松树虬枝屈伸的情态都很突出。人物衣纹用阴线,山石用讲究的皴法,石上的苔藓、小草做成三聚五的分布;远景树石用阴线浅刻,这些工艺特点表明受当时竹刻笔筒的影响很深。
《镂雕夔纹象牙香筒》也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牙作工匠制作,造型为华亭式。圆形筒柱上镂刻夔龙纹,夔龙之身细长,相互勾连,形成组合图案。筒顶覆亭式盖,上下两端刻成莲辫纹。盖正中雕有莲托葫芦形纽,顶中穿一孔,一组染骨珠丝带直通盖内连接着一根铜管。筒柱下连有刻仰覆莲纹的六足托泥圈座。
这种装饰器物,清代中期时多制作。据1732年宫廷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牙作坊所记:
4月22日,圆明园来帖内称3月23日内大臣海望传做备用象牙圆形透地香袋10件。盛鲜花用亦可,盛香袋用亦可。于由4月29日和5月10日各做得象牙透地雕花圆形香袋5件。
当时,清代宫廷的工艺品没有工匠个人署名的制度,只有在皇帝的授意下才可署名。黄振效就是少数几个能够在作品上署名的艺人之一。
如黄振效雕刻的象牙臂搁,长仅9寸,鼓面雕有芦苇和大雁,凹面雕刻山水人物,边缘有蝇头小楷:“乾隆己未季头小臣黄振效恭制”。
黄振效代表作是《象牙镂雕小船》,最能体现黄振效运的象牙雕刻风格,模仿苏州地区匠役擅长的核舟雕刻工艺雕制了这件小船。船身满施镂空雕刻,船首雕3人各司其职,身后有牌坊与船舱隔离。船舱做楼阁式,门窗具备,开合自如,颇为精巧。
舱篷上7位船夫正安置船桅。船尾镂雕回纹护栏,其下船底置船舵,可左右活动。右船舷下侧毫芒细绘阴刻楷书填黑款:“乾隆戊午花月小臣黄振效恭制。”
《象牙雕刻渔家乐笔筒》也是出自黄振效之手。在笔筒上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
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衣伴身眠,
漫言泛花曾无定,一曲渔歌傲葛天。
浮雕的构图十分严谨洗练,只用两艘船、几棵树、几块山石,就把渔父的生活环境突出的表现出来。这只象牙笔筒的壁不厚,景物的层次却很丰富,从外表来看,笔筒的大形保持得很好,并没有因为雕刻景物而把料形破了。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
广东牙雕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其中以象牙球最有名。
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可实现。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适合于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称“鬼工球”,乾隆时期象牙球已发展到镂雕13层了。
镂雕工艺极其复杂,需要艺人有着高超的技术与素质才能完成。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经锯工开料,次由车工车成圆球,再车成里外自由转动的若干层,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层雕刻花纹,凿工把里层逐层凿成精细的各种图案,最后转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为成品。
牙球工艺在清代获得了大发展,这种技艺发端于广州,是广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如《清代透雕云龙纹象牙套球》,由盘绕穿插的云龙镂空套球、光素盘托、高挺细巧的镂雕八仙人物龙纹柱座三部分组成。
镂空的球体共计21层,每层均有12个孔,除通体浮雕镂刻的外层稍厚之外,内层通刻双钱菊纹的套球。球体之间,玲珑空透,旋转自如。牙球摆在光素的牙制托盘之上,盘下光素圆柱之间,分别衔接小形镂空套球及实体雕花盒状装饰各一;柱下插座有八仙及戏珠云龙纹饰,空透细致,活泼流畅。
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牙雕摆件的装饰。而同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成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
如《镂雕方盒》,盖及盒四边镂雕透空锦地,中间开光部分,浮雕人物花卉纹饰。底板由极薄的牙片镶上,四足上饰有兽面纹,既具有富丽华贵的气质,又体现出雅逸清新的风貌,非名匠数月之功不能完成。
在广州牙雕中,《亭台大花舫》也是著名的作品。花舫的船身以龙为造型,上有2至7层楼阁,舫上人物多达3000人,还有旌旗、灯饰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非常壮观。此外还有用整支象牙雕成的全牙雕、渔翁撒网、通雕蟹笼、古装仕女等。
广州牙雕中另一项独特的技艺“象牙编织”,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而成作品。
象牙劈丝技艺,早在汉代就有,从此一直没有间断过。劈丝是编织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细纹的纹理和具有韧性的特点,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中,待其软化后,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纸,呈半透明状,再将牙片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光泽,再行编织,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很少采用这项技术,广州遂成为象牙编织的主要生产地。象牙具有良好的恒温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制成的席小,更为凉爽宜人。
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制成品价值相当昂贵。至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乃下令禁止制作牙丝制品,清代宫廷中仅存有两张。其中牙席背后整包枣红色绫缎,席的四周沿包蓝色缎边,席面通体编织成人字形纹,由薄如竹篾。席面虽微有磨损,但仍完好无缺。
另外,广州象牙雕刻又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成为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1853年,民间牙雕艺人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象牙手工艺的行会组织“象牙会馆”,分为“慎玉堂”和“怀远堂”两个“堂口”,其中“慎玉堂”又分“贡行”和“洋行”。“贡行”专做进贡宫廷的牙雕工艺品,集中了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而“洋行”则专做出口货以供外销。
江南牙雕以苏州牙雕为代表,还包括地处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初步规模,并形成一定风格。
苏州地区的工艺美术水平很高,技法多样,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牙雕工艺与其他雕刻工艺不断融合渗透,并吸收了其他工艺中的造型图案、技法,再加上许多其他门类的雕刻家们也直接参与牙雕工艺,为苏州牙雕工艺的新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因素。苏州有着固有的传统,以及相对的文化氛围,苏州牙雕一直保持着东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苏州地区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文化深厚,特别是吴派、虞山派、娄山派绘画艺术对牙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故苏州牙雕一直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息。
苏州牙雕总体风格典雅醇厚,艺人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应的面上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适静之感。
其细节的处理非常纯熟,刀法一般采用流畅自如的浅浮雕、阴刻、圆雕、高浮雕,用刀有力简洁,打磨圆滑光亮。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明显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
苏州牙雕吸收了竹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特色,山水画题材作品具有国画风格,妇女和儿童形象仿效工笔画,而花卉又有“清初六家“之一恽南田流派的气质,各种图案古色古香,有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风格。
在雕刻上,苏州牙雕技法效仿竹刻,山水追求吴门画派以及四王画派的布局和皴法,人物、花草、禽兽则仿效工笔效果,力求重视清初恽派花鸟气质,有古雅、野逸、秀丽之风。
清代江南牙雕代表作品如《象牙百宝鸟笼》、《牙雕彩绘双龙寿字纹插屏》、《象牙百宝鸟笼》、《象牙花插》、《象牙雕猴桃小水呈》、《象牙雕冠架》等。
如《象牙竹节花插》,是用两段象牙料拼镶在一起,采用圆雕花卉技法制成。一短粗料被刻成大竹被伐后的根部,根须竹节毕肖,然而这段竹根却是一个带盖的两层盒,盒层隐在竹节之中,竹节形的盖上还刻有两只蜘蛛相斗,似在争夺地盘。
在大竹根的一侧,则是从被伐大竹根上生出的一枝新竹,虽然也被削去上部,但仍有一枝竹叶茁壮生出。竹叶上有一只秋虫在啃食竹叶。
而苏州牙雕中的精品当属《象牙雕渔家乐图笔筒》、《象牙雕松鼠葡萄笔洗》、《象牙雕提梁卣》等。
上海牙雕是在苏州牙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物中有情、景中套景”为其典型的艺术特点。作为海上贸易重要港口的上海,清代后期苏州、扬州一带的竹木牙雕匠师纷纷涌入,从而促进了那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清末,上海牙雕的代表人物于硕,就是当年扬州迁居来的。
上海牙雕的代表品有《象牙佛手笔筒》、《象牙雕山水人物图方笔筒》、《象牙雕松鹤图挂屏》、《象牙雕童子牧羊》、《象牙雕柏鹿图挂屏》等。
北派牙雕以北京为代表,以细巧生动而著称。北京牙雕兴起于清代早中期,它是在吸取了全国牙雕艺术惟及竹、木、石雕和泥塑、绘画艺术的精华而不断地丰富起来的。
北京作为清代首都,富商显贵聚居,他们对珍贵工艺品的需求,为牙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北京的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虫见长,尤以人物形象塑造最为卓著,艺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细腻坚韧的特点精确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例协调,构图优美,神态逼真,刻工严谨精致。常见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也更显得多彩多姿。
清代乾隆年间的牙雕名作《月曼清游》,这件杰出的作品是乾隆年间牙雕艺人陈祖章等人根据画家陈政的画稿,用了几年的工夫雕刻而成的。画稿共12幅,反映了一年12个月里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宫闱中的嫔妃、宫女们的生活情景。
《月曼清游》以象牙为主,辅之以玉等珍贵石料,构思巧妙,技艺纯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色斑斓协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北京牙雕代表品还有《象牙雕仙山祝寿插屏》、《象牙雕村居图插屏》等。
清康熙年间,著名宫廷雕刻艺人尤通曾在一件比桂圆还小的珠玉上,精心刻出了苏轼《前赤壁赋》一篇,全文530余字,笔画清楚,毫无拥挤之感。
至清代末期,象牙平刻、微雕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时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于啸轩、吴南愚、沈莜庄,世称微雕“三杰”。
于啸轩继承了古人的技法,曾在一把宽3分左右的象牙扇骨上刻小字。数十字,行行工整,字字秀丽;并能在指顶大小的象牙戒面上,正面刻“黛玉葬花”图,背面刻整首《葬花诗》,共计560余字;尤其是在一方寸的象牙片上刻了6000字左右的文章,字迹清晰工整,无一败笔,曾轰动了当时的艺坛。报纸纷纷评论他的技艺是“以方寸之牙,刻万余字,真乃鬼斧神工。”
1915年,于硕的《象牙微雕赤壁夜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时,习此艺的名家很多,北京有陈智光、陈食品、孙博平、赵丛周、武玉清、陈景异等人,上海有薛佛影,广州冯公侠,武汉汪云峰、陈波涛。
如微雕精品《象牙如雕牙套盒》,圆形,雕镂空花纹。把盒子打开之后,里面有一镂空花的牙屉,屉上放着一个小圆牙盒。打开这个圆牙盒,便发现里面还有一根极细的象牙链子,形状像铁馈链的样子,一环扣一环地相连,一端连在屉盖上;另一端连在屉底,中间还悬有雕牙的佛手和蟠桃,屉呈上的盖、底与链子上全系一块象牙雕成,雕镂得十分精美奇巧。
清代乾隆年间,有苏州艺人杜士元擅长“鬼工技’,杜士元是苏州著名的微雕家和木雕高手,后被召入内廷如意馆。
曾做象牙立体微雕猴桃,刻一大桃及5只猴。一只老猴双手捧小桃而食,左右后背各有一小猴。3只小猴都对老猴吃独食不满,但3只小猴的神态动作均不相同。在大桃的尾部结有一小桃,用10厘米长的细象牙链相连,可以拿下。链的另一端被另一只小猴用右前爪抓住,小猴左爪还举着一方4毫米见方的玺印,印文是“杜士元”。以玉筋阳文小篆刻出,刀法坚挺。作品显示了清代“鬼工技”的特点。
[旁注]
镇纸 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神兽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
开光 开光这个词最初是从古代建筑窗户的某种形状演变而来。开光的目的是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为了专门的突出图画中的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如:扇形、菱形、心形等某一形状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
回纹 被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回纹“。
云龙纹 始于唐宋五代时期。云龙纹作为瓷器上的一种纹饰不仅贯穿整个明代,而且一直延续至清代,堪称为一种定型的纹饰。在构图上以龙纹为主,云纹为辅。龙一般做驾雾腾云状,或在云间起舞。
雍正(1678年~1735年),清代第五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置军机处,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玳瑁 一种海龟。头顶有两对前额鳞,吻部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前额鳞两对;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排列;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
恽南田(1633年~1690年),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也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均属吴郡人,故名。
黛玉葬花 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阅读链接]
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备,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制作装饰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虽雕工精细华丽,但又略带繁杂。
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层组成宝塔形,顶端为圆钮形式屋顶,揭盖为空腔,两侧各附一兽首衔环耳,内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银丝底座。瓶圆身透雕6层,除3层为暗八仙花纹外,其余数层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罗汉等,人物多达百余人,神情动态,皆不相同,在每层主纹之间,以回纹、菱形纹或莲瓣纹间隔,使画面层次逐渐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