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精美绝伦的牙雕人物
明代牙雕在元代牙雕的基础上,吸收了竹、木、犀、石、砖的雕刻工艺特色,在北京和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等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从明代中叶起,海禁解除,海外的各种珍稀材料如象牙、犀角、紫檀木、黄花梨木等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民间的象牙雕刻业也获得发展的机会。
明永乐和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开通了我国和海外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与南洋和印度洋沿岸诸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
明代新型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文化和市民审美意识逐渐生长,在文人雅士中兴起一股书房案几上陈设清供珍玩的风气,以金、玉、石、竹、木、牙角等材料雕刻成的小件文玩遂成为文人雅士所钟情之物。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载:
闽中牙刻,工致纤巧,夸无置放处,不入清尚。
说明象牙雕刻在福建也得到发展,只不过民间风味太浓,不入文人艺术鉴赏家高濂的法眼,才有此等评价。
当时不少文人不仅收藏、品玩牙雕,甚至还亲自参与文玩的设计,一批批立意清新、格调高雅作品问世,形成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一脉相承的抒发个性、富有独创精神的牙雕工艺风格和流派。
同时,明代皇室在官府设置专门的制作竹木牙角雕等工艺品的机构,从民间网罗当时著名的工艺高手入宫,制作符合皇室口味的工艺美术品,使之形成体现皇家风范的或具有皇家这气的宫廷艺术风格流派。
明代的象牙雕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以洪武到弘治为前期,自正德至崇祯为后期。
前期的牙雕在宋元牙雕的基础上缓慢发展,其象牙来自广西、云南及交趾、安南和西亚、东南亚地区,传世的牙雕绝大部分是由皇家御用监造办。明代的御用监,是为宫廷制作御用器的专设机构,下设象牙作。明代前期的宫廷牙雕作品,精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着色填彩都有一定的章法。
明代前期宫廷象牙器,品种较多,如象牙蟠龙笔架、象牙法轮、雕牙荔枝螭纹方盒以及牙笏等,都是一些精品。此外,也有人物、印章、文房用具、镶嵌、剑饰和簪、梳等物件,种种奇巧,迥迈前人。另外还有不少实用象牙制品,如象牙秤盘和象牙尺、象棋等。
这时,广东沿海城市的雕工匠,也借天时、地利条件,发展牙雕工艺,著名的作品有“鬼工还需”,即象牙镂雕球等;江南苏州一带,历来是工艺美术发达地区,随着城市经济繁荣,牙雕工艺也精益求精。
在小型的象牙摆件中,形制奇特、雕镂精美的雅玩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为了平衡精神生活,也涉足了工艺雕刻的领域,并直接投身于竹木牙雕,创造了具有书卷气息的雕刻艺术品。
他们还经常收集一些小件雕刻器物摆在几案上与文房四宝一起作为清供,把玩、观赏。在雕刻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借鉴,标新立异,将当时的象牙雕刻艺术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一派新的风尚。
另从一些明代文人笔记中可知,明代有许多有名的文人雕刻家也偶尔从事象牙雕刻,像鲍天成、夏白眼、朱小极、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朱三松和濮仲谦等人,对象牙雕刻技艺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牙雕艺术开始在民间扎根,使这个时期成为牙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福州的牙雕工艺在此背景下发展非常迅速。
明代早中期象牙雕刻,尤以人物为著,大多均产自福州一线。主要作品要属独立雕刻的人物,有老翁、仕女、士大夫,仙佛中的观音、寿星、弥陀、魁星、罗汉、八仙等。
这些人物的产地,可参照文献进行研究。据1628年《漳州府志》所载:“漳州人以舶来象牙制仙人像,唯供玩赏,其耳目肢体均生动逼真,海澄所造尤为精工。”人物的刀法简练而生动,圆润自然,衣饰中的花纹带有装饰性,人物的动态借助牙料的自然弯曲随形雕刻,构思新奇,面部的刻画重在传神。
从艺术渊源来探究,它们与福建沿海等城市所生产的铜铁铸造像,和与当时福建的著名德化瓷塑家何朝宗,铜铸艺术家石叟的艺术作风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明代后期的牙雕人物类、神佛类应是以福建的雕刻为主。
这也因为,明代福建的福州、莆田、德化、惠安、泉州、漳州都是石、木雕刻和瓷塑的产地。尤其是福州和漳州凭借海外贸易,输入象牙之便促进了牙雕工艺获得了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象牙献词的独特面貌,同时也成了清代牙雕赖以继续发展的立足点。
明代中叶起,竹、木、牙骨、犀角等类雕刻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象牙雕刻工艺比以前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更为迅速。
明代后期的牙雕是以东南沿海大城市为基地发展起来的,这时的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广州等大城市和商埠,其雕刻工艺与镶嵌工艺空前的兴隆。
总体看来,明代牙雕主要有供陈设观赏的圆雕人物、文房用具和一些盒碗之类的实用性器物,其中,尤圆雕人物成就最大,圆雕人物中又以佛教人物像最常见。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时曾出家为僧,对佛教有很深的感情。后来的明代皇帝又都与佛结缘,民间也争相仿效,佛教在明代发展很快。各种涉及佛教的绘画、工艺品很多,牙雕也如此,主要是佛教人物像,包括弥勒佛像、观音像等。
自宋代以来,大型石窟寺开凿和佛造像之风已衰落,但明代兴佛之风依然不减,佛教寺庙中的佛造像以及小型单体佛教人物的雕刻品不断涌现,包括牙雕在内的各种小型佛教人物进入千家万户寻常人家中。
佛教人物造像都有严格的造像仪规,从头部五官的比例到身体各部位与头部的比例,都有一定的尺寸关系,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著名大石窟中,佛像的头部比例都较大,但因为朝拜者在下,距佛像台座近,而较佛像头部远,故视觉上不觉得佛像头部特别大。
牙雕佛像由于是供奉在案几上的,不存在视觉差的问题,因此牙雕艺匠们对佛教人物头部与身体的比例略作修整,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模特,塑造出美的形象,使佛教人物更贴近世俗,给人以亲切之感。
老翁像在明代牙雕人物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老翁的形象多为高额长髯、宽袍大袖、面容慈祥,一副东天逍遥的神情。明代牙匠们虽利用象牙端部的弯曲造像,但很少将老翁雕成驼背状,而是或侧或仰,显得神态安详。
明代仕女像大多神态端庄,选用的牙材也比较直,雕刻出的仕女亭亭玉立,一般还做茵色处理。
明代神怪像人物还包括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等八仙和钟馗、嫦娥、寿星等。一般头较大,重视刻画面相的神态,如牙雕“寿星”,不论造型如何,都是利用筒口比较大、直径较细的象牙雕刻而成的。
明代牙雕刻品中,还有不少明代官方制作和发放的具有实际凭证性质的牙牌等。明代牙牌是朝官进入朝廷的通行凭证,牙牌上刻有官职和姓名,上刻如“东司房锦字捌拾捌号关防”,背面刻如“缉事旗尉悬带此牌,不许借失,违者治罪”和“……年造”。
明代制度规定,明代官吏所佩的牙腰牌,根据不同等级、不同身份,规定不同开制、不同质地的牙牌,不得借越。这类明代牙牌与陈设性玩赏性牙雕比较起来,实用性强,艺术性都差远了,但是却更具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另外,明代象牙雕刻还发展了一种微雕技法,被时人称为“鬼工”,这是一种做工精细的微型立体雕或微型圆雕。
微雕是在微书的基础上,融会单刀浅刻的技法发展起来的。雕刻时以刀代笔。手技为主,目力次之,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心手相应,刀运神出。微雕最适合夜深人静时进行,稍有疏忽,或白璧见瑕,或前功尽弃,所以又被称为“神刻意雕”。
早在殷商时代,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作为当时占卜用的文字,叫“甲骨文”,萧艾的《甲骨文史话》中说:“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其字大者,径愈半寸,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其艺术造诣,甚后世篆刻家所难及。”
在陕西周原的西周甲骨文残片里,就有在5倍放大镜下才能看得清的卜辞。其中最小的字长,宽都不足一毫米,可谓小如微尘,细若蚊足。因此,“甲骨文”堪称是精微雕刻之始。
明代人戴冠《濯缨事笔记》,记载了微雕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风貌:
无锡华允昭常畜一鬼工象齿葫芦,大如龙眼,中藏杂器数十事,皆象齿所造,微细不可数。用黑角小盘一枚,如当三钱大,然后倾葫芦中物于内,则黑白分明。
盘上有字曰:某年、某日、某人造。字皆隐引起,其大小仅如芝麻,非少年明目之人不能读。中有浮图长若粒米,也有七级。
每级就上斫一环,束之一水桶,上有连环作铁索状,每环圆转相交如芝麻大小。其他如剪刀、琴琶、烛台、镜奁、炉瓶之类,悉如麻粒,而规制俨然。
人玩时,鼻息稍粗,则触而飞起。一象齿杖,上刻鹤喙,凡物重叠不分,则以此枚?拨之。韩非子言:燕王集巧士,有自言能以棘刺之端造沐猴者。今观此,则此技信有之耶!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在传统宗教与商业往来的同时,也带进了西方文化,开阔了我国人民的视野,促进了我国艺匠们对西文古典主义美术的了解。
在中古美术的比较和借鉴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吸收西洋艺术成果的牙雕作品,如与西方文化接触最早的广东地区,广州牙雕中就有一些属于这种类型的牙雕,人物中出现了修女、圣母等。
[旁注]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被钦封为三宝太监,1433年4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螭纹 一种典型的传统装饰纹样,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士大夫 古代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
弥勒佛 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我国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八仙 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8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阅读链接]
明代牙雕人物最出色,特点是人物的动态是借助象牙料的自隅弯曲之形。
随形雕刻,只是头部两侧略有去料,全身去料很少,连手持器物都是随料而做,不顾忌原来的形态;刀法简练,衣纹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大折叠式表现;人物的姿势是借用象牙料的自然弯度,没有大的去料;头部较大,为身高4倍;脸部做工极细,面相生动,胡须用阴刻线表示;手中的拐杖、扇子都随料形与躯体贴在一起;衣纹用几条刚劲有力的阴刻线,富有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