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角雕艺术

角雕主要指犀牛角雕刻的工艺品。犀牛角外表呈不规则的圆锥形,有较粗的直线纹,角尖端有小砂眼,近蜂窝状,内部有段是空心的,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黑褐色或浅灰黄色。

犀牛角既然是动物的犄角,就和所有的犄角一样,内部是空心的,故犀角雕以制酒杯为主。

犀角雕刻的出现与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用兽角制成耳坠、笄、梳、匕等,造型规整,打磨光滑,成为最早的角雕作品。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

《战国策·楚策》记载:

楚王造伎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

至汉代,汉武帝命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条支即伊拉克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汉书》中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古人把犀角看得很神圣,并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如把犀角称为“通天”或“骇鸡犀”,相传鸡见此犀而惊骇,故以“骇鸡”名“犀”。

骇鸡犀也是传说中的海兽,其角可去尘,故又名“却尘犀”。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又有骇鸡犀、辟尘犀、辟水犀、光明犀,此数犀,但闻其说,不可得而见之。”原注:“辟尘犀为妇人簪梳,尘不著也。”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中也有:“刻镂水精、马脑、辟尘犀为龙凤花。”

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鸡群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

《抱朴子·登涉》也有所记“通天犀”,曾有人“得其角一尺以上,刻为鱼而衔入水,水常为开。”

但是,宋元时期以前的犀角雕刻极为罕见,大概确实是很少之故。只有元宋时期本《舶上谣送伯庸以番货事奉使闽浙》中说:“薰陆胡椒腽肭脐,明珠象齿骇鸡犀。”

但这也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犀角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作用,因其性凉,能够通关开窍、退烧、治偏瘫和心脑血管硬化等病症。

《本草·犀》说:“犀角,番名“低密”,晋代名医陶弘景说道:“入药惟犀生者为佳。”所以,讲究养生的人喜欢用犀角雕制成酒杯,企望在饮酒的同时,将药力溶于酒中,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这是传世品多以犀角杯居多的原因。

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药接触,则毒药发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视,制为杯盏等器皿,以检验食品,从而使犀牛角雕刻成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种。

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有纯黑色,称“黑犀角“;有纯黄色,色如黄金;有带纹理者,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有的纹理宛如龙、山水、日月星辰等状,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称为”粟纹“。

金代元好问《续夷坚志》记载,宋孝宗腰部的佩带为犀牛角制成,呈南极寿星像。宫廷匠师多依据犀牛角的自然形状,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

因犀角的形状所限,除以整角制成酒杯外,尚有盅、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

杯是古代犀角雕的主要器形,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叶状,以其枝梗苞叶做把或座,有的用广角制成长过尺余的枝梗,中心穿孔后将其变曲至杯口,以供喝酒用,但不能立稳,酌酒后非饮毕不能离手。

山水杯:以刻浮雕的山水纹样为主,层峦叠嶂,丛林枯木、溪流瀑布、缭绕烟云,有文人雅士在山林间怡乐自得。

人物杯:以刻浮雕人物为主,如狩猎图、西园雅集、仙人泉搓、八仙祝寿等纹饰。

仿古杯:仿青铜爵、匜之形,呈椭圆口,窄边做流,宽边做把,口外饰回纹或勾连纹带,身部饰平凸或隐起的饕餮纹,三足或圈足。装饰复杂的是仿汉捣酒杯,在仿古彝雕刻蟠屈翻转的螭虎,最多的达12足。

以上4种犀角杯的纹饰,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法,镂空一般用于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把手有时雕龙、螭等盘绕。

此外,还有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酒杯。

[旁注]

葛洪(284年~364年),东晋时期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期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30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彝 大型盛酒器,并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也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有个别为长体有肩式。后世以“鼎彝”泛指古代青铜器。

[阅读链接]

古代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广角两种。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制成,而花形杯则多以广角制成。两者颜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后者尖部灰黑,下部浅黄。

有许多犀角器经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亮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