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少年

一条珍贵的红领巾

徐家城

1952 年,一位南京小姑娘把自己心爱的红领巾寄给了一位与她通信的志愿军小战士。从此,这条红领巾便与这位志愿军战士相伴:从战火硝烟的朝鲜战场到国内建设的工作岗位,从军队到地方,从少年到老年⋯⋯44 年岁月流逝,这位志愿军战士一直把这条红领巾看作是祖国人民的信任和重托,看作是鲜艳红旗的一角,看作是自己终生难忘的珍贵友谊的象征。今天,这位昔日的志愿军小战士,现在的锦州市两锦电力安装总公司党委书记,58 岁的黄英杰,竟找到了那位当年的“红领巾”!

1949 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途经湖北的宜昌,无依无靠的苦难孤儿黄

英杰便加入了这支英雄的部队,当时他只有 11 岁。三年后他又随这支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是连队里个子最小年纪最小的“小不点”,战士们都关心他,喜欢他。1952 年初夏,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战士们守在坑道里进行短暂的休整。这是艰苦而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难得的间隙,大家纷纷给家里亲人写信,倾诉思乡之情。可黄英杰给谁写信呢? 他连一个亲人也没有。于是他便从一大堆来自祖国的慰问信中选了南京市中山门小学的一封来信写了回信。不久就收到了一个叫谢凤池的同学来信,随信还寄来了一条鲜红的红领巾。黄英杰十分激动,十分珍爱,他从来没见过更没戴过红领巾啊!他急忙写回信,还把祖国慰问团赠送的慰问品寄给了那位“红领巾”。谢凤池是个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她把与志愿军战士的通信看成自己学习进取的莫大动力,在《中国少年报》当年举办的征文活动中,她写的《帮助我进步的志愿军叔叔》一文还获得了一等奖。她高兴地把纪念品和登载该文的报纸马上就寄到了朝鲜战场。黄英杰和战友们都为谢凤池的进步而高兴,大家在坑道里的油灯下争相传阅着那信和纪念品。

有一次战斗刚刚结束,祖国的来信就送到了坑道里。班长一看有谢凤池的来信便读给大家听:“⋯⋯英杰同志,我们通了好多信,可我还不知道您是叔叔还是阿姨,真不好称呼您⋯⋯⋯‘哈哈,我们的小不点当叔叔阿姨啦!” 战友们开心地欢笑起来。老班长却严肃地说:“其实,咱们的小英杰也正是背书包上学的时候啊!都是这老美、这战争⋯⋯咱们这些当叔叔的是要用咱们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保卫孩子们的安宁啊!”

红领巾让黄英杰感到亲切,感到总有一股激情一股力量在激励着自己, 他幼小而孤寂的心变得充满了温暖的乡情。无论行军、作战,还是轻装奔袭, 他都把红领巾放到紧贴胸口的内衣兜里,一刻也不离身。战争毕竟残酷,总要付出鲜血付出生命的。黄英杰的许多战友都先后倒下了。作为连队通信员, 他时时都要与连首长在一起。一次夜行军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头发梢上飞过, 射入了他身后高大的指导员的胸膛;一次战斗,部队三面环敌,敌人疯狂的炮火冰雹一样倾泻在我军阵地上,眼看身边的连长被炮弹炸飞了双腿⋯⋯或许是祖国在保佑这个战火中冲锋、成长的苦孩子吧,在无数枪林弹雨中冲杀过来,黄英杰居然没受过伤!战友们感慨地说:“红领巾是咱小英杰的护身符啊!”

朝鲜战场停战后,1954 年冬季,16 岁的黄英杰随部队到南京执行任务, 班里战友说:“这回到小谢家门口了,你该去看看那位红领巾啊!”黄英杰想了想还是推托说:“小谢该念中学了,学习一定很紧张,我不能突然地去

打扰她。”谁知这一推托却再也没联系上,这中间相隔,一跨就越过了 40 年⋯⋯

黄英杰总觉得那红领巾在无声地提醒自己:要珍惜生活,努力学习和工作,永不忘本。他正是这样做的。他学文化用的是一截铅笔,一块橡皮和一张白纸。写完字就擦掉,然后再写,写完再擦,一张白纸不知要用多久。他每月的津贴只有 1 万元(50 年代初,币制改革前的 1 万元,相当于现在的 1

元),他多么渴望买一支 3 万元的人民牌钢笔呀!但犹豫多次终于没买。而

1953 年,他听说祖国发行了爱国公债却一下就买了 155 万元!并捐献给祖国。那是他入伍后的全部津贴及各种奖金、慰问金的总和。1966 年,已经担任营职干部的黄英杰,得知河北邢台发生了大地震,便又向灾区捐献了 3200 元。

当时的 3200 元可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啊!可他自己的生活呢,一条被子用了

近 30 年,补了 200 多块补丁;一条床单补了 100 多块补丁⋯⋯1992 年,已经转业到地方担任领导职务的黄英杰听说了三峡工程开建,他又一次捐献3700 元支援家乡(三峡是他的家乡)人民;1993 年至今他又数次向希望工程

捐款,共计 9900 元。有人曾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捐款 40 年》,高度赞扬了他这种永远艰苦朴素,一切为了人民的革命战士的英雄本色。

红领巾作证,在 40 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黄英杰一直未忘是共产党解救自己脱离苦海,是人民军队培养自己长大成人;他时时刻刻都记着回报党、祖国和人民给他的恩情。他也一直对那条红领巾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先后给锦州市十几所学校做校外辅导员,用自己苦难的童年和战火中的少年以及几十年的革命经历对孩子们进行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爱党爱人民的教育,在少先队员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锦州站一小学身患极严重疾病的学生王浩(现已升入中学),就是在黄英杰关怀、影响下能够自强不息,勇敢、坚定、顽强奋斗的少年典型。王浩不仅荣获省、市三好学生称号,还被评为锦州市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提起黄爷爷,王浩总会眼眶湿润,充满了感激与崇敬之情。

红领巾伴随、激励黄英杰战斗、学习、工作、生活,黄英杰当然也一直珍爱着那条红领巾。他的儿子叫黄河,很爱画画。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要给儿子讲红领巾的故事,这已成为他们家的传统节目。儿子 10 岁那年过儿童节时对爸爸说:“爸,要是把红领巾的故事画成画,让更多的同学都知道, 该多好啊!”“行啊!”黄英杰答应。于是儿子画画,爸爸配诗,爷儿俩合作了一组题为《战火中的红领巾》的连环画,很快就被北京的《连环画报》刊用了。

黄英杰珍爱着那条红领巾,也惦记着红领巾最初的主人,可一次次往南京去信,却一直沓无音讯。1994 年春天,他又写了一封信给南京日报的副刊

《周末》,立刻引起该报的高度重视。很快便以《谢凤池,你在哪里》为题, 以“志愿军战士寻找当年的红领巾”大字套红压尾,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了这封来信。短短时间就在古城南京引起巨大的反响,热线电话此起彼伏,到报社提供信息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细雨初歇的黄昏,报社终于接到了“红领巾”本人的电话:“我就是当年的谢凤池⋯⋯”啊,谢凤池真的仍在南京!

原来,谢凤池曾经转学,并在升入中学时就改了名字叫谢明。她 1960 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再后又到贵州三线工作。

1985 年调回南京仍在大学任教,今年已 56 岁。

1994 年 6 月 28 日,黄英杰收到了谢凤池的来信。表达了跨越时空 40 年后对当年志愿军老战士殷殷呼唤的回声,表达了两位红领巾的主人对那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友谊的珍视。谢凤池在信中写道:“⋯⋯在我们都已年过半百的今天,我才知道,您这位老志愿军叔叔原来仅仅大我两岁⋯⋯感谢《周末》报为我们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感谢那条红领巾成了我们那段历史、那段友谊的见证。是最初的那条珍贵的红领巾,让我们结下了终生难忘的革命友情,让我们拥有了无愧无悔的人生⋯⋯”

黄英杰读着来信,抚摩着那条红领巾,心潮翻滚,百感交集。他想到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想到了坑道里班长读信的情景;想到了他刚收到红领巾时的喜爱和激动,想到了当时得知谢凤池有了进步,他就像吃到好东西似的那份高兴;想到了红领巾伴他走过的风雨岁月⋯⋯“人生中少年友谊最难忘,少年的思想品德基础最重要”——这是他与谢凤池在近几次通信中得到的共识。他们也盼望能早日见面,能共同为今天的红领巾亲口讲述一下这条珍贵的红领巾的故事⋯⋯

前不久,繁花似锦的 5 月,黄英杰怀揣那条珍贵的红领巾,带着锦州市少先队员对远方“红领巾”妈妈的问候和祝福,登上南下的列车。他是去南京会见当年的“红领巾”。那将是珍贵的历史性的会见啊!将为这“红领巾的故事”再注入新的内容。

(插图王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