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开豪放派词史高峰

南宋中期也是词的繁荣昌盛时期,这时期的词和诗一样,受时代的影响,爱国词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代表词人当推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有620多首,在宋代词人中算是特别多的。辛弃疾一开始写词时,他的词就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特别能激励人心。

辛弃疾把政治、军事、山水、田园,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融入词中,使词的题材无所不及、抒情功能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把词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作为一个乱世之中的伟大爱国志士,辛弃疾的词多抒写自己强烈的抗敌救国的决心、壮志难酬的苦闷忧患和对投降派的深刻批判,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是一位力图恢复中原的英雄,但他的志向竟然无人领会,不能不让他伤心落泪。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登临怀古中渗透了作者对伐金的清醒认识和老当益壮,尚思沙场报国的热望,情感炽烈,气势豪迈。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晚年,20年的闲居生活浪费了辛弃疾的大好时光,年轻时立下的壮志眼看不能实现,他的内心自然充满悲愤。这些词是辛弃疾发扬苏轼豪放词风后独创的风格,两人同为豪放词的代表,后人因此将他们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的词和苏轼的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抒写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除了这些抒发英雄豪情壮志的爱国词之外,辛弃疾还能写一些细致小巧的别调词,如农村生活的词,写得清新可爱,像他的主调——爱国词一样出色。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洋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清平乐·村居》具体展现了平凡农家生活的一个场面,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词不但题材比前代词人有所扩大,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了较大发展。辛弃疾的词在意象的选择上更加自由灵活,在他笔下,不但经常出现刀枪剑戟、铁马旌旗等军事词汇,也经常出现鸡笼黄犊、稻花野草等日常生活事物。

五光十色的意象使辛弃疾的词形成了以悲壮沉郁为主、妩媚清丽为辅的多样风格,如《沁园春·叠嶂西驰》,将战争意象与豪放词风揉合一处,意境雄奇阔大。《青玉案·元夕》幽独缠绵,是其婉约风格的名作。

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常将古文诗赋的比兴、典故、章法、议论、对话等手法运用于词中,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通篇使用比兴手法,且下片连用3个典故,凝练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孤愤。再如《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日“去。”

上片议论,下片叙事,用散文句法,且用对话,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作者的醉态可掬。

由于以诗文为词,辛弃疾不但从诗赋中吸取前人诗句、词句,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尽长江滚滚流”用杜诗,“生子当如孙仲谋”用《三国志》注,还熔铸经、子、史、小说的语言入词,突破了词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界限,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如《哨遍·秋水观》隐括《庄子·秋水》,贴切自然。

此外,辛弃疾还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句,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形成既雄深雅健又清新流转的语言风格。

辛弃疾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及象征手法来加强豪放色彩。如《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其浪漫恣肆的风格和诗仙李白有一比。

又如《太常引》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乘风”三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爱国诗人屈原“陟坠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有同等之妙。

辛弃疾的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明胡应麟《诗薮》说辛弃疾的词“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

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以文为词,并注入爱国主义激情,词风格多样,呈现了一个大词人的风貌,把词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旁注]

《水龙吟》 词牌名。见宋苏轼《东坡乐府》,以苏轼“霜寒烟冷蒹葭老”一词为正体,双调,102字,上片11句四仄韵,下片11句五仄韵。

《永遇乐》 词牌名。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词谱》以苏轼“明月如霜”一首为正体,双调,104字,上、下片各11句四韵。

《西江月》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用作词调,。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通常以柳永词为正体,50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青玉案》 词牌名。调名取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67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以诗为词 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

典故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三国志》 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1003年,三书合为一书。

《太常引》 词牌名。正体为双调49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要去声。间用长短句,无对仗要求。下阕开始两个四字句,有对仗者,亦有不对仗者。此调适于轻悠内容,亦可适于婉约、淡淡的幽怨。

[阅读链接]

主张抗战并为之身体力行是辛弃疾一生中不变的基调,他21岁就进入军队。1162年被高宗召见,授承务郎。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但均未被采纳。

在这以后,辛弃疾历任司农寺主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20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