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敕建武当山宫观

1368年,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他曾借“皇权神授”宣称他将来必有大作为,是因得到了武当山玄武真君的阴佑。

在明成祖朱棣在功成登基成为永乐皇帝后,便立即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而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

与此同时,明成祖还把玄武真君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由于朱棣对玄武真君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为“天下第一名山”。

在这以后,明朝的历代皇帝也一直把武当山道场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山,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

在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曾经多次下旨,策划营建武当山道教宫观。1412年派遣工部大臣率军民工匠20万人,开赴武当山大兴土木。

历时13年,从筠县,就是后来的丹江口城内的净乐宫至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千米的路旁,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1412年,紫霄宫得到重建。紫霄宫位于天柱峰东北,背依展旗峰下,距复真观7.5千米。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有禹迹池和宝珠峰。此地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所以明成祖封之为“紫霄福地”。

在紫霄宫中,对称耸立着两座御碑亭,为1412年敕建,坐落在高大石台之上。亭呈方形,四面各开拱门。两座碑亭内分别置巨龟驮御碑,两通御碑,一是圣旨碑,颁布明成祖对武当山的管理规章;二是纪成碑,记述着永乐皇帝为什么要修武当山及其过程。

御碑是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雕刻精细,造型逼真,形体完美,是世界罕见的石雕艺术品,极为珍贵。

御碑亭是武当山明代建筑特有的,象征高等级宫殿的重要标志。

据考证,御碑亭代表着我国铭文形式的重要的阶段,亭中巨龟驮负御碑的雕塑,是由上古时的龟甲铭文形式演进而来,古人认为,只有巨龟才有资格向天下传达重要命令。

紫霄宫内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又称“紫霄殿”,为紫霄宫的正殿,是武当山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

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30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紫霄大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

紫霄大殿内部,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大殿正中神龛供奉真武神像,为明代泥塑彩绘贴金,高4.8米,是武当山尚存最大的泥塑像。

这里还供奉着一尊纸糊贴金神像,是我国最早、保存也最完好的纸糊神像,它集聚了我国古代纸糊、雕塑、贴金、彩绘、防腐等工艺的精髓,是一件文物珍品,对研究我国古代纸糊工艺有很高的价值。

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紫霄大殿屋脊由6条三彩琉璃飞龙组成,中间有一宝瓶,闪闪发光。因为宝瓶沉重高大,由4根铁索牵制,铁索的另一头系在4个孩童手中。

传说,这4个孩童护着宝瓶,无论严寒酷暑和风雨雷电,他们都坚守岗位,确保宝瓶不动摇。因为所在位置比殿里供奉的主神还高,所以叫他们“神上神”。而老百姓看他们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则叫他们“苦孩儿”。

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

朝拜殿位于紫霄宫第三级阶台之上,原是云游道士挂单的地方。相传,在明朝时,香客信士只能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上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称为朝拜殿。紫霄宫朝拜殿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道教内部十方丛林道士挂单的地方,所以又叫“十方堂”。十方堂建于1412年。殿堂两侧建有八字墙,墙上饰琼花、珍禽图案,墙下为琉璃须弥座。殿内正中供奉铜铸鎏金真武像。

据记载,武当山在明朝成为全国的道教中心,全国各地道士游方挂单者络绎不绝,因此设立十方堂,专门安排接待来往道士。

在紫霄大殿后的高大台基上建有父母殿。父母殿内古树参天、清山如黛,高敞清幽,是武当山最佳胜境之一。紫霄宫父母殿为三层砖木结构。

殿内设有三座神龛,正中神龛上供奉真武大帝生身父母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的造像,道士信徒尊称为圣父圣母。

1412年,明成祖还敕建重修了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并赐额“大圣南岩宫”,当时有大小殿宇640余间。

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宫当时主要建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和南天门等2l栋建筑物,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南岩宫外岩北有老虎口,岩南峰峦之上有梳妆台、飞升台等古迹。

南岩石殿额书“天乙真庆宫”,坐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为石雕仿木构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装。面阔3间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琢而成,是武当山遗存最大的石殿。

石殿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殿内有“天子卧龙床”组雕和“三清”塑像,四面环立500铁铸灵官塑像,均生动逼真。

殿体坚南固壮实,斗拱雄大,而门窗纹饰则刻工精细,技艺高超。由于石构件颇为沉重,且又在悬崖峭壁上施工,难度很大,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南岩石殿的大殿丹墀之下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饰栏,水质清洌甘甜,犹如甘露。

从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南岩宫长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题“寿福康宁”4字。

南岩殿外远近有叠字峰、金鼎峰、滴水崖、崇福崖、白龙潭等胜景,更有仙山楼阁之妙。南岩石殿外崖前有一石雕龙首,横出栏外,长2.9米,宽仅0.3米,从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下临深涧,龙头顶端置一香炉,面对金顶,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

石殿右下方崛起一峰,上建梳妆台、飞身岩、相传为“真武”舍身成仙之所。

两仪殿位于石殿“天乙真庆宫”右侧,坐北朝南,面临大壑。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岩为神龛,正面为棱花格扇门,安在前金柱上,与檐柱形成内廊,直通石殿。面阔三间,进深3.9米,通高7.29米。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始建于1412年,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据记载,当时的主要建筑有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

复真观坐落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0000平方米,被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

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数百余间殿宇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和“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复真观的山门内,是建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的71米长红色夹墙,状如游龙,俗称“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所以说,九曲黄河墙就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说的是,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

在其左侧道院建有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在其前面建有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

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12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计算周密。

这一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观。

在复真观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太子读书殿里,布置得独具匠心,少年真武读书的壁画、石案、笔墨、古籍等。

所营造的刻苦读书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当年幼年太子生活学习的艰辛、信心和恒心。殿内供奉有铜铸太子读书像,是武当山唯一求学祈福之地。

[旁注]

明成祖(1360年~1424年),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改元永乐。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他五次亲征蒙古,诏令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巩固维护了我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工部 是我国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它与吏、户、礼、兵、刑等部,统称为“六部”,其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御碑 指的是碑文由皇帝亲自撰写的碑。在我国的碑刻中,规格最高、最尊贵的要数御碑。这些碑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护,因此,御碑亭成为一道十分重要的景观。

神龛 也叫神椟,是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像龛与祖宗龛型制有别:神像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

八字墙 指形状是像“八”字形状的两面墙,涵洞施工中是洞口的进出口的两面边墙,一种洞口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多指位于大门口两面的八字形状的两面墙,因其上面一般写标语或者对联,而俗称“八字墙”。

悬山式 指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也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

金柱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彩绘 又称丹青,最早出现于我国春秋时代,是我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绘主要绘于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和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

壁画 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又广泛应用于寺观和石窟等。

[阅读链接]

明代时,由于道教全真派自兴创时就提倡三教合一,其门徒皆遵从始祖王重阳“儒门释户道相遇,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办道原则,改变“出家人六亲不认”的旧章,宣扬孝道。

于是,父母殿便成为敬奉父母的殿堂,用以教化世人。因此,武当山道教也有“三教合一”的说法。

据考证,父母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早年毁废,后来建筑为清末重建,遗存有清代的建筑风格。武当山各大宫观都设有父母殿,是武当山皇家庙观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