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葩——古建荟萃

大水井古建筑群,坐落在湖北恩施利川境内,占地总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始建于元末明初,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大建筑群落组成,堪称为多民族建筑传统及艺术风格完美结合的一朵奇葩。

牛街清真寺,又名“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牛街东侧,居北京清真寺建筑之首,初建于明代,主体建筑大殿由前殿、主殿和窑殿组成。

明清时大水井古建筑群

在湖北恩施利川北约40多千米处的柏杨大水井古建筑群落,是一处珍藏于深山中的土家族古建筑精粹。

这里地接重庆奉节,背依编山,遥对奉节龙口,四周群山环抱,峻岭绵延,奇洞幽谷,薯竹古枫,地理环境秀美,自然景色宜人。

大水井建筑群落的发端,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施州卫龙谭安抚司下属的黄氏土司,作为统治一方的土皇帝,就在大水井建筑宅房,修建祠堂和墓地,经营一方经济,逐渐形成气候。

到清雍正年间时,雍正皇帝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后,黄氏土司家族仍是当地旺族,乾隆后期管辖马子乡一带的团练、乡总为黄姓两人,治所就设在大水井。

当时的黄氏旧宅,仍然为典型的明末清初风格。黄氏旧宅房屋的主体不高,结构为瓦面,较陡,柱仿较粗,柱础低平而无纹饰,设有二层楼的格局,门窗简单,无雕饰花纹。

1711年,湖南巴陵人李廷龙、李廷凤兄弟因经商贸易途径大水井,在黄氏土司帮助下,李廷凤在奉节“马鞍山”创业,李廷龙则在大水井建业,李氏兄弟后来都成了川鄂边境的巨富。

由此,大水井作为地名也日渐知名,而李廷龙自建业大水井起,其子孙也不断进行了经营与发展,可在这期间,由于黄氏土司家败落,其祠堂和墓地都归属于了李氏家族。

1846年起,历时3年,李氏家族在原黄氏祠堂基础上大兴土木,仿成都文殊院规模施工,建成李氏宗祠。从此,昔日的黄氏土司皇城变成了一座集李氏政权、军权和族权于一体的封建城堡。

李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房屋60余间,规模宏大。采用清代通常所用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高敞庄严。

宗祠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

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眼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四厢,硬山式瓦顶,周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

宗祠前壁开大门数洞,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后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中轴线上的3个大殿排列有序,占地面积各宽15米,进深依次各为9米、10米、10米。

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联结,中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三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

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右名“廉泉井”,壁书一约两米高的“忍”字;左名“让水池”,壁书一约两米高的“耐”字,可见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当时家教中的主导地位。

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的牌位。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

除3个大殿外,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理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账房、仓库。讲理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3.81米,宽4.45米,厚0.27米,石中阴刻太极风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族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

从宗祠东角下石级72步,在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泉水甘洌,四季不枯。水井原在墙外,后来,李氏家族经两年时间,用巨石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将水井围了起来,水井从此被圈入院内,与宗祠连为一体。

在水井围墙正面刻书有“大水井”3字,这也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

在清代晚期,李氏家族第三代族长李绪远在距祠堂200余米外建起家宅。后其子李亮清继承父业,历时15年,在其父所建旧宅改修扩充,建成拥有西式拱门走廊,客厅、套房和小姐绣楼的李亮清庄园,又称“李氏庄园”,坐落在李氏宗祠西南150米处,与宗祠互为犄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庄园前院气度不凡,200平方米的院坝全用规格统一的平板青石铺就。一条欧式柱廊横贯左右,与两边秀丽的吊脚楼中西合璧,相映成趣。整个庄园以天井隔开采光,两侧屋宇相连,天井密布,一室一景,阁楼呼应,气象万千。

最具特色的是“走马转角楼”、“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筑格局,整个庄园富丽堂皇,雅而不俗,俨然画栋连云之势。

李氏庄园规模宏大,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巧的是,没用一颗铁钉,全部采用的木骨架。

西南部分基本为始建于明代晚期的土家老宅旧貌,木架木壁,古朴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东北部分为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潇洒气派。

庄院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飞檐高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群体组合和装饰上,与整个建筑群显得既出类拔萃又完美融合。

整个李氏庄院主体共三进四厢。朝门建于东北,门上悬巨匾一块,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4个大字,攀附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以显其家世不凡。

朝门内,规整条石铺成的院坝宽敞整洁。过院坝上石级址余步,入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

正厅挂“大夫第”匾额,以李亮清义父李文郎曾为官道台受封“资政大夫”自诩,以彰其诗书官宦之家。中堂左为花厅,精雕细雨刻,豪华排场;右为账房。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联结,彩楼迂回,四通八达。

清末时,李氏家族末代族长李盖五父辈家产不大,分家时仅40石课,李盖五分得葡萄瓮地,因其后来发愤读书,买田置业达300余石课,也在葡萄瓮修建了自己的庄园,俗称“李盖五庄园”。

整个庄园建筑飞檐翘角,精雕细琢,鬼斧神工,其匠心工艺丝毫不亚于与之遥相对应的李家宗祠和李清亮庄园,在当时当地也称豪宅。

由于庄园所在地原名“葡萄瓮”,李盖五嫌其地名俚俗,将地名取“高山仰止”之意更名“高仰台”,其庄园被称为“高仰台李盖五庄园”,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与李亮清庄院相仿,整栋房屋无一处使用铁钉,为建筑奇观。

李氏宗祠及两个庄园建筑宏伟,修饰华丽。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大量的楹联等,均保存完好。

在清末时,大水井古建筑群建筑总面积达万多平方米,其中高仰台李盖武庄园大多已损毁,而以祠堂及李亮清庄园的建筑一直保存较好。

[旁注]

土司 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柱础 俗称磉盘,或柱础石,是我国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我国古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这石墩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穿斗式 又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一般这种木构架的形式在我国南方的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区广泛应用。

绣楼 是我国古代少女专门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或者织荷包,是一个劳动的场所,休闲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或者艺术创作的场所,那是属于女人一生的生活。一般设在后院窑房的二楼厢房内,这种布局体现了清代窑房建筑的独特之处。

飞檐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它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宗祠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大儒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到清代时,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阅读链接]

在李氏庄园小姐楼和绣花楼的堂屋前有4只石凳,两大两小。相传过去李家挑选女婿有自定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谁能把大石凳抱起来,便可在小姐楼内任意挑选对象;谁能把小石凳抱起来,则可以由李家指定对象。

据说,李氏家族当时这个择婿标准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定例,因为,在李氏家族看来,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要有勇武者担当保护李氏庄园钱财的重任。如果抱一只0.6多米高的小石凳都力不从心,要保护李氏庄园更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