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名村——俞源村建筑

俞源村坐落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千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布局设计的古村落,是全国最大的俞氏家族聚居之地。

俞源村古建筑群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是“罕见的地上天体星象奇观”。

俞源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格局,村内遗存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达1072间,占地34000平方米。

古建筑形态多样,三雕精致,壁画精美完好,是我国华东地区建筑体系最完整的古村落。

以天体现象进行设计布局

俞源村位于浙江九龙山下、武义西南部,整个村庄被群山所围,地势由东南向西北缓降。发源自九龙山的溪流横穿整个村庄,与另一条小溪汇合折向村庄的北豁口,这条溪流为俞源全村的人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俞源历史上隶属处州府,是宣平北乡的一个重镇,是处州至婺州间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俞源的起源始于南宋。

在俞氏未入住该村前,只有朱、颜两姓住户。后来,由于俞氏一姓的入住,该村人丁兴旺起来,而朱、颜两姓却渐衰以至消失,村庄名也因而改为“俞源”。

俞源的俞氏始祖为俞德。俞德,字处约,原籍浙江杭州,后迁居于浙江义乌凤林,俞德因学业有成,被荐举为浙江松阳教谕。

他在任期间,经常往返于括、婺之间,就是后来的浙江丽水、金华,路过九龙山下的一处小村,此处溪山、田园之美深为他所喜爱。于是他当官不久,就离任率家小前去定居。俞氏初来时定居于东溪之南、西溪之东的前宅。

后来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俞源村洞主庙,就始建于南宋。洞主庙坐落于九龙山北麓龙宫山下,四面环山,环境清幽,夏凉冬暖,来自九龙山的小溪与来自龙宫山谷的小溪流在此汇合,成为俞源村的内水口,为俞川十景之一的“琳宫晚钟”。

洞主庙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庙宇分正殿、清幽阁、两厢及附屋,共40间,造型精巧。古朴端庄殿旁有高大的古樟树,树下有“梦仙桥”,古树,石桥、古庙融勾一体。如同一幅古画洞主庙对面的梦山,翠竹茂密,果木飘香。

传说,俞源当时经常受九龙山洪水袭击,民不聊生,村民为减少洪灾,借治水功臣李冰之神威治水而建洞主庙。

据俞氏宗谱记载,此地原有两座庙,后来合二为一而为洞主庙,既立有沉香神位,成为圆梦胜地,也保存着记载俞源村民借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神威治水的石碑。

洞主庙素有“洞天清幽、避暑仙府”之美称,洞主庙远近闻名的是它的圆梦文化。俞源洞主庙以“圆梦”取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洞主庙的“圆梦节”,是俞源的传统习俗,也是俞源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传说“俞源祀清源妙道真君祈梦甚灵。”因此,各方善男信女,虔诚而至,有的祈福消灾,有的保佑发财。圆梦节前后,更是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圆梦者多时达数千人之众。

庙内佛堂前8间上下厅、两边6间小厅、饭厅以及圆梦楼三层屋18间全部客满。许多人为圆一梦甚至在庙前庙后、村头至村尾席地而卧,直到东方破晓。后来,圆梦活动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活动。

元末时,俞源俞氏自五世俞涞开始人丁兴旺,成为后来俞源村人口发展的主要源头,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

俞涞,字巨川,号二泉,1354年时因其令四子组织民兵武装,惩处盗贼,保护郡邑,并倾己之所积,以赏卫士的义举,元朝廷升任他为处州府署,当时的元朝庭监司、元代著名将领石末宜孙夸赞他为“义民万户”。

由于俞涞此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俞源名声一跃而起,一时名闻遐迩,并有了“大甲邑”的美誉。史料记载,俞源村当时兴建了两座石拱桥,其中的一座利涉桥后来一直正常通行。

到了明初,当时有个叫刘伯温的人,他不仅精于相地之术,而且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开国的著名谋士。

传说刘伯温与俞涞曾经是同窗,两人感情甚笃,而且俞源村是刘伯温从婺州、杭州回老家处州青田的必经之路。

据说,那时候的俞源村总是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为此,俞涞常觉苦恼。

有一次,当刘伯温途经此地时,俞涞也碰巧在家,于是他就请刘伯温帮忙。俞源位于典型的山区,平地狭小局促,而全村当时仅以一条较直的山溪水为水源。

刘伯温走遍当时的整个俞源后,开始对俞源设计并指挥改村口的“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同时,村庄建筑按星象、八卦布局设计。

此后,呈阴阳八卦图中的“S”形蜿蜒在村中流过,俞源村周围的山坡上因大面积植树,既涵养了水源,又减少了旱涝灾害,在村口布置了外形如八卦图的八卦田。

当时,俞源村周11道山冈与太极阴阳鱼构成天体黄道12宫,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楼,对应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状分布为七口池塘,称“七星塘”、“七星神塘”,分别位于村内的上菜园、大菜园、六峰堂、水碓塘边、下田、上泉和下泉。

俞源其他的公共建筑,位于七星塘周围,如后来的俞氏宗祠位于北斗七星的斗口,而之南宋时所建的洞主庙则位于北斗七星的斗尾了。由于其独特的村落布局,人称俞源为“太极星象村”。

“S”形溪流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的界线,把田野分成太极两仪。这两极就是后来人称为的“西溪”和“东溪”。

自清风岭外来的叫西溪,由南而北流到俞源,大约8至10米宽,溪西阴鱼则稻谷金黄,鱼眼处高山田畈,种着旱地作物;九龙山来的叫“东溪”,自东南向西北流到俞源,大约10至15米宽。溪东阳鱼古树参天,鱼眼是一池圆形小塘。

东溪又有两个源头,一个大致在正东,出自仙云山和龙宫山之间的峡谷,叫“仙云水”;一个偏东南,出龙宫山的峡谷,因上游有沉香托梦的名胜龙潭,故叫“龙潭水”,两水在洞主庙前合流。东溪和西溪在俞源村西侧,汇合成“俞川”,随后直下武阳川奔浙江钱塘江而去。

此后,俞源的民居就主要围绕由东向西的一条溪流顺势而建,便于充分利用水源。大多数建筑都朝向南部的梦山,既满足了精神寄托又可充分利用阳光。建筑高大宽畅,天井开阔,使民居内受光充足,通风良好。建筑的选材也很精美,天井、道路的材料多用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图案优美,做工考究。

贯穿东西的七星塘、七星井是极周到的防火设施,而且寄寓了消灾祈福的人文精神。如此等等,使村落的布局、建筑的结构既与环境相协调,又利于人类居住,使“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应用得极其完美。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俞源村文风鼎盛,出过尚书、大夫、进士、抚台、知县、举人等数百人,村人读书成风,历代书香不绝。

当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能出如此多的人才,无疑是俞氏的荣耀,仅在明代时,写俞源的古诗多达百余首。

明代文学家宋濂、明初大臣章溢、明代翰林院士苏平仲、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村都有着不解之缘。

光“四库全书”就收入了有关俞源的文章两篇,包括明翰林院士苏平仲著名的《皆山楼记》和《竹坡处士俞原瑞墓志铭》。

另有4篇收入《俞氏宗谱》之中,包括《崇本堂记》、《孝思庵志》、《静学斋记》和《江山息兴图卷序》,而且还有许多有关俞源的故事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等。

为光宗耀祖,俞氏子孙于1567年筹资大兴土木扩建俞氏宗祠。1572年,贡生俞世美进京朝觐时,明代著名清官、人称“清词宰相”的严讷还专门为俞氏宗祠题赠了“壬林堂”3字。

俞氏宗祠原称“孝思庵”,是俞涞的4个儿子为其所建,据说,俞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因为“孝思庵”恰好坐落于天枢、天璇、天玑和天权四星所组成的七星“斗魁”之内,而“魁星”又称为文昌星。

此外,“孝思庵”当时还有个极富诗意的堂号“流水堂”。此名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俞伯牙与春秋时期的楚国鼓琴师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演化而来。

这次扩建后改为宗祠,为浙江当时最大的宗祠,是俞姓家族祭拜祖先等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据俞氏家谱记载,宗祠建设用了整整6年时间,直至1573年才终于竣工。

俞氏宗祠位于俞源村西部,坐北朝南,面向上宅溪,分三进二院,共51间,中轴线上自南往北排列门厅、戏台、中厅、寝堂,两侧廊庑、厢房和附屋,占地面积2753平方米,各进台基依次抬高。

宗祠前有照壁,门前立旗杆石四对,大门左右置抱鼓石一对。俞氏宗祠体量恢宏,院落敞朗,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谓,其戏台亦被称作“八婺第一台”,而古戏台对面正厅中央那块由明宰相严讷赠送“壬林堂”大匾,更是把俞氏家族的当年的声望和地位刻画得淋漓尽致。

门厅后来经过修建,面宽五间,二层,南面设排门,前、后檐施牛腿。戏台平面方形,歇山顶,柱内外两圈用八柱。

俞氏宗祠中厅面宽五间,进深九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柱头卷杀,月梁两端刻短鱼鳃纹,檩下托以单拱替木,前、后檐柱头和阑额出斗拱两跳,柱础明、次间用鼓形下垫古镜,梢间用礩形,建筑用材粗大。

俞氏宗祠寝堂面宽五间,进深九檩,檩前五后三,前檐施覆水椽作八檩前双后单步,明、次间用四柱,梢间用五柱,施月梁。

前、后天井两侧设廊庑共六间,抬梁式构架。门厅、中厅、寝堂两侧各有庑屋或附屋若干间。马头墙,硬山两坡顶。

[旁注]

教谕 是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学官。宋代于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李冰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任蜀郡,就是成都的太守后,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后,该工程一直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

监司 是对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宋代时的转运使、转运副使、转运判官与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皆有监察辖区官吏之责,统称监司。元代时的廉访使与明布政使、按察使亦因有监察官吏之权称监司。清代的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皆有督察所属府、州、县之权,通称监司。

阴阳八卦图 又称“太极八卦图”,它是我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8种基本图形,也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和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和泽八种自然现象。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两仪《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古人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翰林院 是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尽管它的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没有太大变化。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抱鼓石 又称门鼓、石鼓、螺鼓石,门枕石的一种,是放置于寺庙、住宅等建筑的门槛两旁之圆形石雕,可以稳固门面。鼓面常刻有螺旋纹,故又称为螺鼓石。传说有坏人进入庙中,门鼓即会嘎嘎作响。鼓面也有刻龙凤、花鸟等纹路。

[阅读链接]

据考证,俞源村内共有各类太极图案造型多达401个,配以“七星塘”、“七星井”按天体星象布局。俞源村口占地120亩的巨型太极图直径为320米,堪称全国之最,直径1厘米的微雕太极图是木雕中的精品。

传说,俞源村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为俞源改溪设太极河之后,就再未发生过一次洪灾;据说,“商坐楼”边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