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入建筑鼎盛时期
清初顺治年间,渝源主要以俞、李两姓为主。俞源李氏的始迁祖是李彦兴。据《俞源李氏重修谱序》记载:
国朝洪武间,讳惟齐者登进士第,纠察广明,名誉著于朝野,实彦兴翁之叔父也。
彦兴翁读书乐善,仗义丰财,雅爱俞源山水之胜,自城而迁居焉。
李彦兴迁到俞源后,和俞氏此后互通婚嫁,世代和睦融洽。
到清康熙年间,俞源村形态逐渐成为两岔。一岔长,前贴东溪,背靠锦屏山,长约600米,最宽处约170米。再往东南,山谷狭窄而陡,房基地很少了。
另一岔短,在东溪西南岸、西溪东岸与小祠堂山之间,东西约200米,南北230米。再往南,小祠堂山根就贴近西溪了。
俞源村落分为3个大区:东溪东北岸的东南部叫上宅,这一段对岸的小祠堂山逼到了溪边;东溪东北岸的北部叫下宅;下宅面对的东溪南岸叫前宅。
上宅和下宅住的都是俞姓人。前宅为俞姓和李姓、董姓杂居:俞姓住北部;南部有个里巷门叫“陇西旧家”,里面住的都是李姓人;董姓人不到10户,也住在南部。
下宅群的典型代表建筑六峰堂,建于康熙年间。六峰堂坐北朝南,因其面对六峰而得名,又因其后有“六峰书馆”,又名“声远堂”,由主体建筑、附屋和书馆等组成,门前有照壁,壁前为下宅坛。
六峰堂建筑规模宏大,造作精良,用材考究,雕刻精美,为俞源村古建筑群中的经典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六峰堂的主体建筑由大厅、堂楼和两侧厢楼组成。院墙作四柱三间三楼式,壁面磨砖,花砖垒脊,明间正脊饰吻兽,雕刻华美,门内两侧有旗杆石一对。
大厅面宽三间,进深九檩,前后檐施牛腿托挑檐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施月梁,檩间用鸱鱼形单步梁,前檐檩下瑞禽、鱼龙等深浮雕图案极为精美;明间后檐金柱间施排门6扇,次间后檐施花格窗6扇。
堂楼为楼上厅,面宽七间,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底层有五柱,底层前檐廊。厢楼面宽七间一弄,进深七檩五柱,前檐施牛腿,底层前檐廊。
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主体建筑东、西两侧及北侧连有附屋,其与主体建筑之间有骑楼相连通。书馆位于主体建筑北侧,由两个三合院相连而成,均为两层建筑结构。
六峰堂正面的照墙正中,用贴砖砌了一座三开间的牌坊立面。明间开正门,门上匾额“丕振家声”。它完全仿木结构,有柱有梁有枋,还有斗栱、呈方、椽头,柱子上甚至用浅浮雕仿彩画的箍头卡子。
墙体下部勒脚装饰着几条水纹的砖雕带。整个做工很严整很严整。这种贴砖牌坊式门头在俞源不很多,还有“南极星辉”等几个,旁门也用砖门头,有两层牙子和瓦檐,不过都是斗栱和饰带式彩画的。
据说,六峰堂这家前后出过两位拔贡,所以大门内外各有一对旗杆石。大门外的一对旗杆石是俞继昌在康熙年间考取拔贡的标志。
大门内两侧的一对旗杆石,样式与外面相同,只是形体略小,这是俞继昌玄孙考取拔贡所立。因为长辈立在前,所以玄孙的旗杆石只能放在大门之内,而且形体略小,以体现长幼尊卑的封建儒学思想。
在乾隆至道光时期,俞氏、李氏宗族再度崛起,但与前世因科甲功名而繁盛不同,在这一时期里,俞源的出的都是大商人。
俞氏的代表人物是上宅的俞从岐和他的儿子俞林檀和俞林模,以及俞君选和俞君泰兄弟。李氏的代表人物是李嵩萃。
在这段时期,俞源掀起改造居住环境,进入建设家园的鼎盛期。富户不惜血本,雇工兴建厅堂大厦,使俞源村落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趋向人居环境的优美。他们自乾隆以后大规模重建。
在嘉庆、道光两朝时,为俞源的建设高潮时期,主要建筑在上宅和下宅。上宅最富,建有全村最大、最精美的大型宅子,而且宅子都有花园,所以建筑密度低,巷子比较宽,全用细卵石精铺地面。下宅只有声远堂一座大宅,其余都是中等住宅,建筑密度大了一些,巷子的卵石较为粗糙。
这一时期里的建筑,上宅的俞姓以万春堂、裕后堂两房份为主,下宅以声远堂、逸安堂两个房份为主。声远堂因为祖屋面对六峰山,这个房份便又叫“六峰堂”。万春堂、裕后堂、六峰堂都是六世祖善麟的后代。
前宅的俞姓堂号德馨,是六世祖善护一脉。俞氏一些小房份没有堂号,杂住在上宅、下宅和前宅。李姓当时只有一个堂号,叫“贻燕堂”。
万春堂包括上万春堂和下万春堂。上万春堂为俞从歧建造于1736年,因俞从歧是当地书法家,上万春堂又称“书法厅”,西偏南。
主体建筑由两个相向相连的三合院组成,中轴线上排列门厅、院墙、正屋,两侧及后侧建有附屋,占地面积1531平方米。
上万春堂建筑体量较大,造作讲究,雕刻精美,与裕后堂、下万春堂有着承前启后的家族关系,是俞源村社会发展历史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下万春堂为俞从岐次子俞林檀所建。平面形式与上万春堂相同,后进院加挡雨板,入口门前有一对旗杆石。后来,俞林檀第六代孙俞经受画兰花远近闻名,故称此厅为“画家厅”。
整个万春堂为三进院落,第一进三合院的门厅面宽三间,进深八檩,檩前三后四,后檐牛腿托挑檐檩,明间前单步对后双步,月梁两端刻鱼鳃纹,次间用五柱,中柱落地;各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檩两端托以拱花,蝴蝶木固定檩子。
第二进三合院正屋宽为七间,进深七檩五柱,底层前檐通廊两尽端设边门与附屋相连。前后进三合院之间的院落之间设院墙,中开大门,墙檐下有长长的壁书题记。
在万春堂前后进两侧厢房为六间二弄,并各设楼梯,厢房底层前檐为前后进相通连的廊子;前院厢房前檐施牛腿。天井地面石板铺筑。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主体建筑南北两侧附屋共7座,面向主体建筑相向而建,都有各自的小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后来,清武义知县张荣堠特意赠匾“惠及行旅”,挂在俞源村万春堂内护门上楣,可见俞源当时客旅的盛况,以及俞源村处在古代括婺间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性。
佑启堂原名“桂花厅”,为俞涞第七代孙俞昱建所建。后进有正屋五间,左右各有一个楼梯弄,楼上设香火堂。
此房派清雍正前后出了个拔贡俞文焕,康熙末年被宣平知事于树范聘为塾师,于树范之子于敏中于1737中状元后,亲笔手书“佑启堂”匾额,以赠恩师俞文焕。后来,佑启堂一直珍藏着当年宣平知事胡必奇撰文、处州教授周雯书写的字画一帧。
裕启堂屋后有一座高楼,为清代乾隆末年俞立酬所建,是一个小四合院,七间正屋,入口门厅为三开间,第二层无斗拱。屋前石子铺地,构成美丽图案,其中有太极图两个。
据传,石子是到附近的溪滩精心挑选,每粒都经毛竹筒套过,所以大小十分匀称,有“五斤石子十五里溪”之说。此屋大门外照墙上的水墨画,其人物山水均有较高艺术水平。
清代后期,前宅的住户贫穷的较多,后来多为中小型住宅,全村的小型住宅集中在这个区,大多质量很差。前宅建筑密度最高,巷子最狭窄曲折,路面也低劣而且破损。这一时期里,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为“精深楼”,又称“九间头”。
精深楼为俞新芝1845年所建。此屋有九重门,层层设门是为了防盗,其中第七道门下还设有暗道机关,盗贼误入就会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
屋前配有花园、藏花厅。天井用二层石板铺就,石板从东南西北任何方向向中间数均为九层,这在我国传统理念中是一个神奇的圣数。
地袱也全用精致石板构成,就连安放在天井两边的花台亦用条石制成。整栋屋的石雕、砖雕、木雕的做工都相当精细,木雕尤为突出。
雕工细腻,技法圆熟,而且内容独特,有白菜、扁豆、丝瓜等蔬菜瓜果,也有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动物昆虫,显示出主人效法自然、热爱田园山水的人文精神。
在清末,丰富的彩画是武义乡土建筑的一个特色。彩画集中在住宅照墙向院落的一面。墙面以白粉为底,而彩画只在照墙上缘形成一个装饰带,分成若干段落,每段一幅画,题材很广泛,有花卉,有鱼鸟,也有故事人物场景。
俞源多书法家,所以常有写诗文的。上万春堂的照壁,正门门洞上“家声丕振”4个大字和两侧墙上的两篇短文,就出自于1885年拔贡俞锦云之手,他的书法名震一时。这面照壁彩画的构图已经趋向建筑化,在照墙的上部画垂莲柱、雀替等分划画幅,形同挂落。
比较复杂的,是在照墙上画三开间木牌坊,柱梁斗栱,一应俱全。这是清代用来取代以前贴砖的仿木牌坊的。因为彩绘远比贴砖自由,所以更重装饰性,不像砖的那样严谨逼真。
而且细节也多,柱子上端披锦袱、挂玉璧,枋子上开盒子面故事人物,如姜太公渭滨垂钓、刘晨阮肇入天台、烂柯山观棋等。一切仿木构件上都有图案花纹,不留空白。
柱梁斗栱基本的结构构件用黑色,小幅的画多用彩色,所以整体控制很脉络分明,构图稳定,不致杂乱。绘画的风格介于写意画和工笔画之间,一方面能和木结构的逻辑大体协调;一方面又有点自由活泼,不致单板。
俞源古建筑群的石雕很少,主要用在柱础上,其次是旗杆石和大宗祠的抱鼓石。天井沟里也有小小的雕花石板卡住,是在庆典的时候承架木板所用的,架木板为的是防人多事杂会有人不慎踏空把脚落在沟里受伤。
最华丽的一块石雕是井心石,即天井正中的一块方形石块,上面通常作高浮雕的动物和花卉。不过并不是每户的天井中都有。
天井以中央为最低,井心石上有剔透孔洞,雨水从孔洞漏入地下暗沟,与天井四周明沟下的暗沟相汇合,曲折流出户外。这块井石要在整幢房子造好之后,由德高望重的族中老辈来安放。
[旁注]
檐廊 指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上方有飘檐,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一边有柱的走廊,称为柱廊,一边无柱,一边与房屋相依,两端有维护结构的称为檐廊。檐廊不一定是在建筑物底层,很多是在三层,房屋的四周。
堂号 指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
拱花 是我国古代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凹凸印刷相似。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神韵。
垂莲柱 在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称为“垂莲柱”。
石雕 是对各种可雕、可刻的硬质石材进行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石雕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它的传统技艺始于汉,成熟于魏晋,盛于唐。
[阅读链接]
据史料记载,俞源古建筑群之所以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与其建筑工艺和选材不无关系。除建筑工艺无比精细外,在材料使用上更是近乎挑剔。
相传,1806年,俞氏后裔俞立酬在修缮上宅裕后堂住宅时,他曾经亲自去俞川河滩上挑选石子,一个人一天只选得了5斤,一直选到15里外的乌溪桥。
据说,用这种卵石铺成的天井和路面地面通地气,不存积水,雨水一下就迅速从石子缝隙落下,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所以后来的有些住宅,院门的台明上仍满铺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