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建家庙和宫殿及九门

1741年,乾隆皇帝在他当政后的第六年恢复了“木兰秋狝”。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也就是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因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所以又称“秋狝”。

此后,清代皇帝每年秋天都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

自1741年起,直至1754年这段时期里,乾隆皇帝除开始对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宫殿建筑进行修缮外,还进行了全方位的大规模扩建,增建了殊像寺、丽正门、城关门、东宫、惠迪吉门和碧峰门等宫殿建筑和多处精巧的皇家寺庙建筑,避暑山庄的正宫九门与“承德外八庙”日臻完善。

1741年,乾隆皇帝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后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园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传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

1744年,皇太后特命内务府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现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避暑山庄北修建殊像寺,是一座典型的汉族形式的庙宇。殊像寺落成时,乾隆皇帝参加瞻礼,并作诗道:

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

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

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土翊浮屠。

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

此后,清廷对殊像寺按家庙管理,该庙喇嘛也全为满族人,故为清廷的家庙。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其建筑高低错落,内部考究,环境幽雅,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殊像寺东西115米,南北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

在殊像寺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有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

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檐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

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月台,月台北建“会乘殿”。

会乘殿位于寺中心,居高临下,是全寺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下层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平面向里收缩,减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使用单翘重昂七踩斗拱。

在殿内正中,供有杉木金漆塑像三尊,皆高一丈七尺。殿内居中供文殊菩萨,他骑在青狮上,正在说法讲经,显得十分智慧和威德,是佛像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文殊东边是骑白象普贤菩萨,西边是骑犼观世音菩萨。供桌前东西各置万寿塔,八角三层楠木,高两丈,两塔内供鎏金钢质无量寿佛五百零八尊。殿内横匾“会通三际”,楹联一副:

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

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

会乘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指峰,西为面月。会乘殿北,顺势置假山,垒石穿洞,潜岩渡桥,沟壑纵横,曲径幽深,是五台山的缩影。

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又名“净名普现”,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

在宝相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皇帝容貌塑造。两侧有两力士像,各高3米。阁内横额“净名普现”,楹联一副:

佛说是本师宏宣象教;

天开此初地示现狮峰。

宝相阁前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各三间,东为云来,西为净雪。其正北有清凉楼两层,每层九间,楼内供文殊,一楼门额“妙五福德”,楹联一副:

地分台麓示居国;

座挹锤峰供养云。

二楼门额“相合台怀”,楹联一副:

地上拈将一茎草;

楼上现出五台山。

清凉楼前两侧有配殿,面阔五楹,东为“吉辉”,西为“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净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间,名“香林室”,室后设月门。

室前东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楼名“倚云楼”,两层。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时,皇后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

殊像寺内原有一口大锅,直径2.41米,高2米,壁厚0.06米,由88块铜板铸接而成,重约5吨,用18根铁柱支撑。平时储水防火,每逢腊月初八,该庙喇嘛就用此锅煮“腊八粥”,承德各庙的喇嘛都到这里吃粥承恩。对非僧人乞讨者也放粥行善。

文园狮子林由东西两部分建筑组成,始建于1747年,最早修建丛芳榭于其西部。后来,乾隆皇帝巡游苏州归来,又在其东仿照苏州同名景添建狮子林,先建八景,后续八景,形成一组别致的小园景区。

园内16景为:狮子林、虹桥、假山、纳景堂、清心阁、藤架、磴道、占峰亭、清淑斋、小香幢、探真书屋、延景楼、画舫、云林石窟、横碧轩和水门。

园内假山崎岖,建筑精巧玲珑,具有元代大画家倪瓒笔下的狮子林图及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意蕴。有楼堂亭轩十余座、百余间,尤以叠石著称,并特召苏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皇帝曾十次题咏“狮子林十六景”,匾诗刻石颇丰。

松鹤斋建于1749年,位于避暑山庄正殿东侧。因乾隆皇帝母亲清圣宪皇太后和嫔妃曾经居此。当年“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乾隆帝取松鹤益寿延年之意题名,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

主要建筑包括门殿、含辉堂、绥成殿、乐寿堂和畅远楼等。其中,绥成殿为后来嘉庆皇帝皇子们的读书起居之所,道光皇帝以后则在此供奉清朝历代皇帝的神位。

乐寿堂是乾隆皇帝母亲清圣宪皇太后居住的寝宫,后来的嘉庆皇帝晚年也经常居住在这里。

畅远楼形制与“云山胜地”相同,是观赏湖区风景的高视点。楼后有垂花门,出门即为万壑松风殿。

烟雨楼位于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始建于1750年,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烟雨楼自南而北,前为门殿,后有楼两层,红柱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四周有廊。上层中间悬有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烟雨楼东为青阳书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楼西为对山齐,两者均三间,楼、斋、书屋之间有游廊连通,自成精致的院落。

烟雨楼为澄湖视高点,凭栏远望,万树园、热河泉、永佑寺等历历在目。夏秋时湖中荷莲争妍,湖上雾漫,状若烟云,别有一番景色。乾隆皇帝曾经赋诗:

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

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香。

从1751年起,乾隆皇帝每年约有半年时间住在避暑山庄,处理军情政务。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六世班禅仓央嘉措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避暑山庄正宫的正门,其旁边建有小南门、小东门和小北门三座便门。总体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为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

丽正门建于1754年,在建筑风格上,继承了我国明代“门上筑堞起楼以壮奇观”的做法,下设三开间门洞,上建城堞,就是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和供守城将士瞭望的阙楼,四面围廊、单檐歇山卷棚布瓦顶,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

丽正门的每座门洞都设有两扇朱漆大门,每扇门上都钉有只准天子使用的81颗铜门钉。丽正门前正中央门洞上方,镶嵌有用汉、满、蒙、维、藏5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其中汉文为乾隆皇帝御笔。

用5种文字雕刻同一块匾,象征清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丽正门中门北面的门额上,刻有乾隆皇帝于1754年题写的一首诗:

岩城埤霓固金汤,坦荡门开向午阳。

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迦方。

在此诗中,“岩城”指石城,因避暑山庄用虎皮石墙做围墙;埤堄指城上的矮墙,俗称“女墙”;坦荡,意为“广阔”;车书,指“车同轨,书同文”,借指国家统一。全诗的大意是,大清朝的江山就像避暑山庄美丽如画,像雄伟坚固的宫墙一样固若金汤,而坦荡的宫门向正南方敞开着,更是寓意着乾隆时期国内各民族团结,国家强盛和统一。

按清代典制,丽正门的中门只有皇帝和他的父母及随行的后妃、皇子才能经此门出入,其他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只能从丽正门的左右侧门进宫。

丽正门内便是正宫区。进丽正门沿中轴线北行是正宫,依次是午门、正宫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万岁照房、门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和岫云门等。

丽正门门口的两侧是两尊象征着帝王权利与威严的石狮子,离石狮子20米处东西两翼各有一通4米高的石制“下马碑”,碑上用4种文字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除皇帝外,所有王公大臣到此碑前都必须下马、下桥步行入宫。

但后来西藏宗教领袖六世班禅仓央嘉措,是清朝历史上,乾隆皇帝特破此“皇规”,而允许其坐轿入宫的唯一的一个觐见者。

丽正门前分设堆拔房两座,有青石铺路的御道广场,在广场正南置有一座起着把皇帝宫苑与市井隔开的红色照壁,长23.5米,宽1.4米,高6米。相传,在照壁墙内住着一只金鸡,每天黎明前,如果轻叩朱壁,可以听到金鸡的报晓声。

城关门位于丽正门与德汇门之间,建于1754年。清帝夏季巡狩热河驻跸山庄,每年大约5个月之久,全国各地奏折都不停地送往避暑山庄,而城关门就是专供各地信使快马直入内宫而建的。

城关门规格虽低,但往来传递的都是国家大策,非同一般。城关门位于丽正门东,为一楼一洞的城台式阙楼,在清代也是山庄服务人员,及宫中用品,货物运输进出的专用门。

避暑山庄东宫位于松鹤斋之东,地势比正宫和松鹤斋低,规模宏大,建于1754年,被誉为“卷阿胜境”,主要建筑有德汇门、门殿、前殿、清音阁、福寿园、勤政殿、卷阿胜境殿等七进建筑组成的。避暑山庄的中轴线从东宫德汇门中门穿过。

德汇门为避暑山庄九宫门之一,既是山庄的大门,又是东宫的宫门,其规制与丽正门完全相同,只是门前没有照壁、石狮和下马碑。

德汇门为重台,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形制与丽正门略同。德汇门北为门殿,七楹,两边有井亭各一座。门殿北为前殿,面阔十一楹,进深三间。

前殿北为大戏楼,名清音阁,三层。面阔三楹,长16.69米;进深三间,宽14.45米;一、二层净高各5米,规格相同,三层略小。上层匾额“清音阁”,中层“云山韶”,底层“响叶钧天”。台前对联:

鱼藻庆那居诗徵恺乐;

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

每层台板设天井,一层台板底下有地音室,地音室内掘地井5个,井深近6米,直径2米。地井有利戏音清晰宽厚;天井有利使用道具,提高演出效果。

如演神话戏,神仙可以升天,鬼怪可出地狱,仙女可从天降,哪吒可以闹海。清音阁两侧有扮戏房,上下两层各九楹。

在清音阁正北为“福寿阁”,五楹,两层。顶层设皇太后、皇帝和后妃看戏坐席,两侧有群楼与扮戏房相连,是朝廷大臣,外国使节和蒙古王公看戏的地方。

清音阁与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圆明园清音阁、颐和园大戏楼略同。皇帝每驻避暑山庄,遇重大庆典和节日便在这里演戏,有时连演十余天不止。

勤政殿位于福寿阁北,面阔五楹,进深两间,殿内面南悬“正大光明”匾,面北悬“高明博厚”匾,是皇帝接见群臣、发布政令的地方,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楹。

卷阿胜境位于勤政殿北,滨湖,面阔五楹,北有抱厦三间,是湖区游览线的一个起始点,皇帝常在此赏赐大臣、王公茶点,陪太后进膳。

乾隆晚年喜得玄孙后,继北京紫禁城题五福五代堂之后,他又在此殿御题了“五福五代堂”匾额。

水心榭在避暑山庄东宫之北,是宫殿区与湖区的重要通道。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御笔题额。1754年,被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

水心榭建于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列亭榭三座,南北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式方亭,中为进深三间重檐水榭。

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

惠迪吉门位于流杯亭门的东北处,俗称东北门。因此门紧邻山庄内“澄观斋”中的“惠迪吉”景,乾隆皇帝便依此定名“惠迪吉门”,意为顺应天意,吉祥如意。此门为“徕远”门,是外臣和外国使节来山庄时的进出门。

碧峰门位于坦坦荡荡门西北,其形制与丽正门相仿,只是建在西部山区,宫墙亦延山而上。乾隆皇帝为此门题额“碧峰门”,意为峰峦叠翠如同碧玉,形象地点出了此处的景色。

万树园位于山庄平原区东北部。园中立有石碣,上刻有“万树园”,为乾隆所书,是“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景。

万树园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上绿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鸡野兔出没。南部有乾隆手书《绿毯八韵》诗碑一座。

园内不施土木,设蒙古包,乾隆皇帝曾多次在这里会见、宴请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政教首领,并多次会见、赐宴许多外国使节。

[旁注]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清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歇山顶 为我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共九脊组成,俗称九脊殿。垂脊的结构顺序和悬山顶一样。两侧山花板下部是两个窄坡屋顶,一道槫脊像外延伸,以便雨水排出山花板之外。

鎏金 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同时也起到防锈的作用。我国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梁国。

垂花门 是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它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照壁 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它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不论是在门内或者门外的照壁,都和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所以照壁又“称影壁”或者“照墙”。

天井 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而得名。

攒尖顶 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宋朝时称“撮尖”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石碣 指圆顶的石碑。在古时,一般只有在朝为官的人才能立这种碑。如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济水》中说道:“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

[阅读链接]

避暑山庄的丽正门,作为清代夏宫的正门,与清廷紫禁城的丽正门规模及作用一致,都是封建王朝的威仪所在。

据记载,“丽正”二字出于《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句。

意思说:帝王只有像日月附着天,百谷草木附着地那样而附着正道,才能教化统治天下。这既是乾隆皇帝的自勉,也是他在向天下昭示其贤明之德。

“丽正门”在满文、蒙古文和藏文意为“光明的正门”,意为“中间很亮的门”,维吾尔文意为“华丽光辉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