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牛街清真寺

辽代时,燕京城柳河村是一片很大的石榴园,牛街就是因与“榴街”的谐音。后来,随着回民大量涌入燕京城,就是后来的北京城,回民聚居区逐渐形成。

960年,有一位名叫革洼默丁筛海的阿拉伯人也携子来燕京城传教。“筛海”在阿拉伯语中,主要称呼年高有德的宗教学者。

传说他的儿子纳苏鲁丁不仅有特异功能,而且品行也很好,他对金银财宝和爵位官衔都没什么兴趣,一心只想做好清真寺掌教。

有一天,他奏请辽朝皇上说,燕京必将是个兴隆之地,所以希望能在此修建一座清真寺。皇帝听罢,当即大加赞赏,恩准他在京城南郊建清真寺。

996年,牛街清真寺大殿,就是礼拜殿建成,并初具规模。整座礼拜寺的建筑框架采用我国传统的木结构,但在主要建筑物的细部装饰上,却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形成了我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大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大殿的门是朝东的,因为按照伊斯兰教规,做礼拜时必须面向麦加,无论寺的大门朝向如何,大殿的神龛必须背向圣地麦加,而麦加在我国的西方,所以大殿朝东。

由于这个原因,一般清真寺的大门往往出现在大殿的后面或旁边。牛街清真寺的大门就在大殿的后面,其前廊是卷棚形式。

大殿有五楹三进,可容千人礼拜。殿内拱门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拱门门券上还有堆粉贴金的《古兰经》文和赞美穆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其中的阿拉伯古代艺术书体“库法体”,更为罕见,受到国内外伊斯兰教学者的重视。

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殿内金光灿灿,光彩夺目,更显庄严富丽,给人以圣洁肃穆之感。大殿地板上铺着一排洁白的毡单,在等待着穆斯林们的来临。

在当时,清真寺的室内外装饰常采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一般不用动物纹样。清真寺大殿内都不供偶像,殿的规模也取决于附近教民的多少。殿内满铺地毯,教民做礼拜时要脱鞋进入。

而牛街清真寺却与众不同,其大殿屋顶由5个屋顶的勾连搭组成。大殿里面的梁枋都装饰彩画,木柱上满绘红地沥粉贴金转枝莲。而且所有的梁柱之间都安装了尖拱的装饰,使我国传统建筑呈现出了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辽中后期,牛街清真寺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在殿外正东增建了一座二层楼亭名叫“梆歌楼”,又名“宣礼楼”、或“唤醒楼”,为歇山重檐方亭式建筑,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是清真寺做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的地方,是为呼唤人们来礼拜而建。

此楼东面有对厅一座,保存有阿拉伯经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种印版的经典。如:明代古瓷香炉、纪事石碑和已保存数百年的《古兰经》手抄本。当时的清真寺不仅仅是回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这一聚居区的“中枢机构”。

清真寺的教长不仅掌握宗教权,就是民事诉讼、婚丧嫁娶等生活问题,教长也有权过问;而且自定制度,自成体系,教长已成为区内的当然首脑人物。

宋末元初时,梆歌楼改建为尊经阁,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时有两位阿拉伯的传教士曾经来寺传教,并在尊经阁上藏经。

后来,在清真寺大殿第二进院落东南角的东南跨院内,就埋葬着这两位自阿拉伯国家来讲学的伊斯兰长老。

院内古柏青青,古柏下的两座黑砖矮冢,下方上尖的两座“筛海坟”东西并列,墓前均有墓碑,墓碑上镌刻有古体阿拉伯文字,苍劲有力,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中盛赞了两筛海为宣讲伊斯兰教而“竭尽其毕生精力”。

1427年、1442年,牛街清真寺曾先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1474年春,明都指挥使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增建有大影壁、望月楼、南北碑亭和窑殿等建筑物。

在礼拜寺内,有一座30多米长的大影壁。影壁青砖筒瓦,大脊长伸,玉石叠砌,更有束腰浮雕,图案精美,其中部右方有一幅“四无图”石雕,甚为驰名。

只见汉白玉底座浮雕上顶祥云吉瑞,下枕如意平安,中部图案是树上悬钟,钟下摆棋,棋旁立炉,惟妙惟肖,意境悠远。但浮雕上均无人物,故曰四无:

有棋无人下,有钟无人敲,

如意无人佩,炉在无香烧。

绕过影壁,便到了清真寺正门。正门在望月楼下,上悬“达天俊路”金字匾,该门平时紧闭,只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开启。

便门后为清真寺第一进院落。10余米高的望月楼矗立眼前,望月楼上悬挂着“牛街礼拜寺”蓝底金字匾额,楼为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亭顶覆以上黄下绿的琉璃瓦,孔雀绿色的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金黄色琉璃陶宝顶。

每年伊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乡老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在当时,牛街清真寺的礼拜殿有三层屋顶,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的一个特殊装饰。

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内普相仿和天花板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博古”和“花卉”都是礼拜寺壁画常用的题材。礼拜殿内悬挂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灯罩组成的各式大吊灯。

南北碑亭在礼拜殿前的月台两旁,左右对称,碑亭为重檐歇山顶,碑是1496年重修礼拜寺后所建,碑文原用汉、阿两文刻成,后来已经剥落不清。所以,后来明宣德正统年间记载重修礼拜寺经过的石碑,并非“回部书”,而是汉文。

到清代,牛街清真寺则以明代时的建筑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了。其中,寺内于1694年竖额一块,为当年康熙皇帝所颁发的“圣旨”。

此外,1739年造的大铜锅,重达1800多斤;一座高2.7米,上铸阿拉伯文和“大清嘉庆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铁香炉;一口高0.5米,上铸“道光丁末年有恒堂造重150斤”的铜香炉等,都是我国伊斯兰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文物。

牛街清真寺自辽代创建起,历经元、明、清各代扩建与重修,使其整体布局集中、严谨、对称。全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构成了以礼拜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亭和沐浴室等为主要建筑的中国式伊斯兰古建筑群。

整个寺院坐东朝西,殿堂楼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是我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两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组独具特色的。

[旁注]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我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和回回教门等。我国回族穆斯林主要信仰宗教为伊斯兰教。

穆斯林 阿拉伯语,意思是顺服伊斯兰教的神安拉的人。在我国,人们提到的穆斯林,通常情况下都是泛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徒。

伊斯兰教建筑 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集中点所建清真寺建筑为主要类型,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朝向圣地西方、麦加的方向做礼拜;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元世祖(1215年~1294年),本名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他在青年时代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是元朝的创建者和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也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35年间,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统一全国,其领土包括亚洲及欧洲东部,疆域之广,前古未有。

宝顶 是古代的建筑构件,用于封护攒尖顶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香炉 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它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

[阅读链接]

史载,早在唐代时,西域商人就陆陆续续地来我国经商,其中一些人还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回民。12世纪末,成吉思汗两次西征,将阿拉伯国家数十万的回人编入了他的蒙古军队,至元代时回族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半个多世纪以后,元朝皇帝忽必烈修建了大都城,并下令各军就地落户,于是,这些回民随着蒙古军队开进了大都城,开始在北京城内定居。作为穆斯林,北京牛街上的礼拜寺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