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寿辰建普陀宗乘之庙
1771年,是乾隆皇帝60寿辰和皇太后80寿辰之年,早在3年前,西藏、青海、新疆和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纷纷奏请赴承德避暑山庄祝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且藏传佛教宣称它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传说乾隆皇帝认为,观世音菩萨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乾隆皇帝御旨在承建观音道场,就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普陀宗乘之庙。
因其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而且“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意译,所以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1771年,主体建筑位于山巅,大小建筑约60余座,殿堂楼宇,星罗棋布,依山面水,巧妙利用地势和景物衬托,布局灵活,又不失庄严肃穆。
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
普陀宗乘之庙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白台、山门和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
按总的特征来分,普陀宗乘之庙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和罡子殿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及其他建筑群组成。
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为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盲窗,上砌雉碟。
城台上起庑殿,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琉璃瓦顶,边沿施绿琉璃瓦,中供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戛拉护法神。
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
山门北为碑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
亭内立石碑三通: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皇帝御笔。
碑亭以北为五塔门,三拱门白台形制,实壁盲窗,上砌女儿墙,白台上立五塔,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和红五色,每色代表一个体教教派。
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置石象一对,为大乘派象征。五塔门北为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中楼前额“普门应现”,意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额“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
五塔门以北,为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形制的汉式琉璃牌坊,牌坊前面正中石匾额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笔“普门应现”四字,意思是观音菩萨显现普度众生之门。牌坊后面题为“莲界庄严”,意思是观音菩萨居住的道场威严神圣。
琉璃牌坊前为月台,正南和东西三面设台阶,在正南石阶两侧立有一对石狮,雄武威严。石狮显示皇权至高无上。普陀宗乘之庙既有石狮又有石象,因为大象寓意佛教,所以寺庙体现出西藏“政教合一”的特色。
琉璃牌坊北为罡子殿,四面砌藏式雕房高墙,墙面设三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单檐绿琉璃瓦顶,面宽五楹,进深两间。
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罡子殿东为东殿,亦称东罡子殿两层。此殿原为僧房,后供5尊密宗无上瑜伽密乐空双运双身修法像欢喜佛。
东侧从北至南依次是金刚佛母、大威德金刚、密聚金刚、胜乐王金刚、恶度金刚。密宗欢喜佛造像一般都是多头,表多智,最顶部为本像,余为变像;多臂多足,表大力多能;脚踩妖怪,表能降妖镇魔。
罡子殿西北一套院为西殿,亦称西罡子殿,是经堂,正南辟门,北房两层,硬山灰瓦顶。内供主尊吉祥天母,原在权衡三界殿供奉,后移此殿。
在寺庙的大红台南、第一部分建筑的两侧散置有30余座大小白台,成不规则布置,成为“白台群”,其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和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中,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
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建筑用汉族砖混结构法式。有的两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和钟楼使用;有的台顶置舍利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只起障景增景及点缀作用。
白台群总体效果表现了西藏布达拉宫前山脚下梵字的特征。南部宫墙两头分置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堞。宫墙两侧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对称配置,供僧人进出使用。
大红台建筑群位于山巅,气势磅礴,其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全高43米,分为红台和白台两部分。大红台下有巨大的白台基座,高18米,下面以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以砖砌筑、涂以白灰,在台壁上饰三层梯形盲窗,窗框以青砖窗面涂红色,色彩明快。
白台东西两侧为“干佛阁”,设有入口,东南方为“文殊圣境”。东侧为御座楼,楼下有两进院落。当年施工工期紧迫,又降大雨,使基座下沉,为加固大红台扩建了这座院落,后为寺内人员回避之所,称“哑巴院”。
白台上面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平台上并排设立4根高大的嘛呢杆,邻近红台墙下置4个大铁海,用于防火和贮水。
白台基座北部是巍峨耸立的大红台,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阔59米,形成明显的收分。红台外观七层,一至四层为实心台座,五至七层上下左右间隔开窗,以解决红台内群楼的通风和采光。
红台上端的女儿墙以黄琉璃装潢,檐石下伸出壁外近一米的铜水流,使大红台的外观坚固有力。在红台南面正中自上而下嵌饰6个琉璃佛龛,龛内供无量寿佛,黄绿相向,突出了大红台的中轴线,寓意是为乾隆60岁寿辰祝贺。
大红台内部由三组不同类型建筑组合而成,一是三层四面的群楼,平面呈回字形;二是位于中心的主体建筑万法归一殿;三是建在群楼顶部的四座亭殿,正南两座是琉璃瓦覆顶的塔亭。
西北端最高是慈航普度殿,用鎏金铜瓦覆顶;东北为歇山顶的风雨亭,东端为洛伽圣境殿,权衡三界亭。七座位于不同高度的亭殿以群楼连成一体,上覆鎏金铜瓦,璀璨夺目,丰富了整组建筑的立体轮廓。
普陀宗乘之庙群楼通高三层,北群楼通高三层,西北角为四层楼,平面成正方形,40间群楼环成回字形,一层可按西南东北4个方向观看。
楼门面南楼额为乾隆御笔“极乐世界”,意为阿弥陀佛所居之圣地。楼内原供铜三世佛、无量寿佛、十八罗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药师佛等。西群楼乾隆皇帝题额为“大乘妙峰”,意思是佛居圣地。通高三层,楼内原藏经柜,各种供法器和画像等。
南群楼门面北,乾隆御笔题名为“秘密胜境”,意为这里是传授密法的道场。面阔15间进深两间。一层楼内正中五间供有藏传佛教黄教五世祖,即: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根敦朱巴和噶桑嘉措。
东西次间各有一座八方紫檀木塔,通高19米,九级木塔坐落在石须弥座上,通过两三层空井直达群楼平台之上。
紫檀木塔内供奉鎏金铜无量寿佛2160尊,堪称奇观。西稍间内供两尊菩萨像,左一尊是文殊菩萨,右一尊是金刚手菩萨。东稍间供三尊菩萨像。
东群楼,通高三层,乾隆皇帝题名“经之阁”,意为收藏经文之处。楼内原藏有藏经108套,满文般若经18套。
后来在一层内供奉的是5尊菩萨像,与南群楼一层东稍间的3尊菩萨像合为八大菩萨像。
这里供奉的菩萨都是坐像,芝麻面,长而弯的翠眉,凤目微张,樱桃小口,垂髯髫,多出来的长发垂在肩上,戴宝冠。上身斜披天衣,肤色润泽,莹洁,白哲,戴顶饰,璎珞臂钏。腰束贴体羊肠锦裙或罗裙,两足丰圆。无论面部和姿态,都塑造得非常姣好生动,俨然是8位温柔的少女。
后来,一层正中供木雕金漆三世佛,三世佛前有9尊无量寿佛,东西为泥塑彩绘十八罗汉。此处的三世佛,左为迦叶,右为弥勒,中为释迦牟尼,俗称竖三世。
万法归一殿坐落在群楼正中的条石须弥座上,面宽、进深均为七间,平面正方形,南北正中三间,东西正中一间,周围有回廊,单翘单昂斗拱,重檐四角攒尖顶。
上层收为五间,横窗上枋为金龙和玺彩画,檐下为单翘重昂斗拱,正中悬挂乾隆御书“万法归一”云龙陡匾,用汉满蒙藏4种文体书写。
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云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万法归一殿、慈航普度,权衡三界三个鎏金顶,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0000多两。
殿内七间,正中三间为空井,周围环列20根金柱,正中是斗四套叠八角形方井,藻井中心为金漆蟠龙,四周天花以梵文“六字大明咒”为图案,色彩艳丽。
殿内四壁梁柱、壁板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的重笔彩绘图案。迎门的是铜胎画珐琅菩提塔,也叫成道塔。塔有12个角。两侧圆底的珐琅塔是胜利塔,表示长寿。北面两个是紫檀嵌铜鎏金万寿塔,塔身上布满用各种不同字体刻写的“寿”字。殿内正中紫檀莲花亭式佛龛内供一尊释迦牟尼佛。
佛龛后为木制地坪,地坪上安置宝座床,此床系乾隆皇特为西藏政教领袖达赖喇嘛设置的。
1771年,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八世达赖强白嘉措年仅13岁,尚未坐床,不能前来朝觐。因此,设此床虚位以待,以示乾隆皇帝尊崇藏传佛教的诚意。
宝座前的香几上陈列着坛城、铃、杵、简等。宝座后为屏风,屏风上原挂有一幅乾隆为其母祝寿而精工刺绣的无量寿佛挂像,上面绣有无量寿佛、菩萨、罗汉和天王,堪称稀世珍宝。
屏风正中悬有乾隆御笔“万缘普应”横匾,意思是随众生因缘,所求之事普遍应允。下面有乾隆御笔对联:
总持初地法轮资福胜因延上塞;
广演恒沙笼乘能仁宏愿洽群藩。
殿正中12根金柱上悬有12幅唐卡,上绘有佛、菩萨形象。唐卡是流行在西藏的画在布上和丝织品上的宗教卷轴画。其题材广泛,有画传、肖像画、偶像画、史话、民俗画、建筑画、宗教活动器物类、动物、植物、山石等等。
唐卡几乎对社会上的百业人物和故事传说都加以描绘,所以被称为“历史画卷”。万法归一殿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
当年乾隆在这里,接待了土尔扈特渥巴锡一行,由章嘉国师和漠北大活佛扎雅和班弟讲经,举行盛大法会。
慈航普度是一座铜鎏金鱼鳞瓦覆顶的重檐六角亭,它坐北朝南,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端最高处。亭的上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慈航普度”。意为佛慈愿如船,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下层檐匾为“普胜三界”,意为大乘佛教是普度三界众生之妙法。
亭内供奉香胎观世音菩萨。佛像后面屏风上有乾隆御笔“示大自在”匾,意思是佛、菩萨以圆满之功德示现众生。两侧对联为:
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
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
文殊圣境殿是在大白台南端突出部的一座藏式乎项碉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面饰三层琉璃完宙,东面为七层琉璃龛宙,西北有门与大红台相通。殿内北首的石须弥座上供有一尊铜鎏金文殊菩萨像,两侧有护法神。
御座楼模仿西藏布达拉宫红宫东侧德阳厦位置,紧连大红台东侧的高大白台,即为御座楼。外观四层,设四层盲窗,内为28间两层的群楼,平面呈回字形,中间为空井,北面正中突出三间抱厦为戏台。
此楼是乾隆皇帝来庙赠礼、拈香时的休息场所。每逢皇帝及太后万寿,要在这里演出藏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洛伽圣境殿位于御座楼台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建筑。绿琉璃瓦顶,檐下悬挂“洛伽圣境”云龙陡愿门,砖石墙壁涂白灰,面南的门额上为乾隆御笔“千佛阁”匾。
院内四周围廊。院正中立《干佛阁碑记》石碑一通。当年为乾隆皇帝祝贺60岁寿辰时,在此庙举行盛大的祈福法会,蒙古48家王公贵族进奉千尊铜鎏金无量寿佛,建此阁供奉,故名“千佛阁”。
[旁注]
藏传佛教 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女儿墙 也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意,是仿照女子“睥睨”的形态,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也会在低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
雕房 又称“雕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平,多倚山建造,以石砌墙,墙面平直整齐。一般分三层,层与层之间用木梯上下。平顶作晒场和休息之所,围绕四周的矮墙角上供有白石。上层堆放粮食及杂物,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雕房与雕房之间的平顶上搭木板,便于各家来往。
佛堂 指佛所住的堂殿,也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一般情况下,供奉在家的佛堂,供桌正中依墙供奉观世音菩萨,前置香炉、烛台、果盘、供盘等;菩萨供像两侧斜前方设置花瓶等物品;供桌正前方设拜椅或拜垫。
佛龛 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以石或木做成橱子形,供奉佛像,称为佛龛,也有奉置开山祖师像的。
云纹 一般指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的花型,也有由里向四周逐渐散开的云纹,一种或多种色彩深浅层次变化,使图案有立体感,显示细腻而生动逼真。
唐卡 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抱厦 我国古代建筑术语,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也就是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形式上,它如同搂抱着正屋、厅堂。宋代管这样的建造形式的殿阁叫“龟头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厦”。
[阅读链接]
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五塔门上,有五座喇嘛塔,每座塔有不同的颜色和装饰,分别代表着五尊佛,也代表了千千万万尊佛。
按佛教礼节,双手过额、承空,以两肘、两膝和头着地,而后用头顶礼尊者之足,“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所以,凡从五塔门下经过者,自然就起到了顶礼佛足的作用。
五塔门前有两尊石象,据说一头象的力量相当于500匹马的力量,所在它能承担着普度众生的任务。另外佛教有释迦牟尼诞生时白象入胎的故事。因此,大象被视为大乘佛教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