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选择】
“启发式综合教学”对教师讲解的时间做了限制,但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启发方式的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总结出以下五种常用的课型结构。
教法结构 |
综合教学的应用 |
应用目的 |
主要能适用的类 占总课时比 型课 例 |
---|---|---|---|
1 、以观察为主的启发式 |
实物、模型、挂图、观察、演示实验、幻灯电影 |
通过学生的视觉,启发、引导学 生 积 极 思 维、主动学生 |
教材内容比较复 约 10% 杂,能直观看到现象的概念课 |
2 、讲授为主 |
谈话式的提问,点 |
通过学生的听 |
1 .教材内容比 约 10% |
的启发式 |
拨式的谈话, 讲 |
觉,启发,引导 |
较抽象,理解性 |
解、讲述(学生), |
学 生 积 极 思 |
较强的概念课; |
|
小结 |
维、主动学习 |
2 . 复习课; |
|
2 .习题课 |
|||
3 、以实验为 |
教材规定的学生实 |
通过学生动手 |
1 .教材内容比 约 15% |
主的启发式 |
验,演示实验改成 |
动脑学习,激发 |
较简单,能安排 |
的边学边实验,小 实验,游戏 |
兴趣, 启发学 习,培养能力 |
学生实验的概念 课; 2 .实验课 |
|
|
以启发性谈话的方式诱导学生讨论、议论、辨论、讲述、交流信息,点拨、归纳、提高 采用对比、归纳、讲解、板书、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课堂的巩固性练习;记忆 |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 交流信息, 激发求知欲,辨疑解难, 使概念深化,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通 过 学 生 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等多种感觉渠道进行复习、识记练习、释疑反馈, 使知识得到强 化、巩固 |
1 .教材内容比 约 40% ~ 较简单的一般概 50% 念课,定律原理课; 2 .复习课; 3 .习题题 1 . 复习课; 约 15% ~ 2 . 习 题 课 20% |
上述五种启发式的教学形式,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年级、班级、教材教具的特点来确定综合运用的形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上面举例分析的“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属于以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比较多地运用于初中物理“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
- 以观察为基础的启发讨论式
对教材中某些实验原理比较难懂,实验步骤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或因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设计成学生实验的内容,采用教师实验,学生认真观察的办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如在讲“比热”时,可用微小压强计代替温度计增强实验效果。
- 以讲解为主的启发式
对那些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教材,如液体压强公式、电流强度、电压等,虽采用以教师启发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但也要区别于传统的“满堂灌”,要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严密的推理,谈话式的提问质疑, 并适时穿插学生的讨论,尽量为他们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启发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
- 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索式
这种课的上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把现行教材中凡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都改变成为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索课。如摩擦、密度、压强、连通器、阿基米德定律、平面镜成像、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此外,把课本上安排的验证性实验也变成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提到本节教材的前边让学生动手 做。如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萘的熔解和凝固等。为了突破教材的难点,还要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如比重计的原理、液体的沸腾条件等。
要使“实验探索课”上得成功,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程序、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和简单易行、效果明显的学生实验。其课堂教学程序一般为:
-
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的重点;
-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
-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
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下面以“电流定律”一章中的第三单元第五、六、七节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这种课型的上法。
- 研究导体中电流强度与电压的关系。
学生随堂分组实验器材:干电池三节、安培表和伏特表各一只,2Ω~ 5Ω金属丝一段、两端削尖的铅笔一支、电键一个,导线若干。
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在一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接一节、二节、三节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启发学生获得“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电流强度也增大”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在数量上的关系呢?
问题提出,学生议论,不少学生很快提出用伏特表和安培表分别把每次的电压和电流值测量出来,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当教师肯定
了他们的想法后,又紧追一句,如果我们用小灯泡做实验找出了 U 与 I 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其它导体?即我们对小灯泡找出的这种关系是否有普遍意义呢?
多数同学又陷入沉思,但有的同学会提出,换用几种其它导体多做几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对要求探索的问题明确后,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设计出测量金属丝和铅笔芯的电流与电压的电路图,指出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分组进行实验, 把数据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表 1(金属丝)
电压(V) |
U1=1.5 |
U2=3.0 |
U3=4.5 |
---|---|---|---|
电流强度(A) |
I1=0.3 |
I2=0.6 |
I3=0.9 |
比值U/I |
5 |
5 |
5 |
表 2(铅笔芯)
电压(V) |
U1 ’=1.5 |
U2 ’=3.0 |
U3 ’=4.9 |
---|---|---|---|
电流强度(A) |
I1 ’=0.12 |
I2 ’=0.24 |
I3 ’=0.39 |
比值U/I |
12.5 |
12.5 |
12 . 5 |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从表格中的数据横向比(U1/U2=?,I1/I2=?⋯⋯)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时课堂上的气氛出现了高
潮,同学们投入到探索之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时,人人兴致勃勃, 沉浸在胜利的幸福之中。
- 研究电阻的含义。
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提出两个新问题:①把表格中的数据竖着比(即 U1/I1=?,U1’/I1’=?⋯⋯)你会发现什么?②当
电压相同时,U/I 的大小对两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有何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要探索的问题层层深入,从而获得了“电阻”的概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它可以用 U/I 的值表示”的理解就深刻了。
- 顺藤摸瓜,得出欧姆定律。
教师再向学生提出:比较两表格中的数据,看看当电压相等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电阻是个什么关系?
学生有了前面分析的经验,很快总结出二者的反比关系,而且每人都流露出自信的神情,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欧姆定律便是水到渠成了。
由一个简单的实验,经过教师的步步启发,层层引导,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状态,从而认识一个个物理概念和规律,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并从中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观察和思维的良好习惯,这就
是“实验探索式”课型的突出优点。 (4)以自学阅读为基础的启发讨论式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有下列两种以讨论为主的启发式的排列组合形式,见下图。
这种组合适用于复习课、习题课,如单元复习等环节。
教师在启发、讲解的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创造发问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质疑,对提问者进行公开表扬,对学生的提问应及时给予肯定,给予应有的答复,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保证各种启发方法的实施。
对那些纯理论叙述的,不能设计成“实验探索式”课型的教材,一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如重力、机械运动的分类、功、功率、热量计算、分子结构等。此外,一些应用性教材,如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它们都浅显易懂,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稍加点拨即可掌握,也设计成以自学阅读为基础的启发讨论式课型。
教学过程一般是:
-
教师引入课题,出示阅读提纲;
-
学生阅读教材;
-
讨论争辩(分组讨论、同桌讨论、师生共同讨论);
-
教师点拨讲解,总结归纳。
阅读提纲一般说来要具备以下特点:
-
成为学生自学的向导,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钻研教材;
-
要对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弱点和疑点;
-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
进行“以自学阅读为基础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时,始终把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当作一项主要任务。这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阅读提纲要详细,结合提纲中给出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教材逐段分析,对重点字句逐字逐句地讲解;
第二阶段,提纲变得简略概括,让学生按照提纲阅读、讨论回答问题; 第三阶段,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问题,然后总结教材的要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是上好这种课的重要一环,
进行讨论和争辩时,要突出一个“导”字,如在讲热平衡方程式时,先让
学生看课本的例。教师问:
“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有的学生说:“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这时并不忙于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或否定,而是进一步追问:
理由是什么?有位同学说:“热传递的结果二者温度相等,热量就相等。”
又有一位学生说“热水的质量是冷水的 3 倍,热水降低的温度是冷水升高温度的 1/3,所以热水放出的热量与冷水吸收的热量相等。”
教师肯定这个同学看书仔细,善于思考。持相反意见的同学发言: “热水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热传递,所以空气要吸收一部份热量哪!” 教师说:“若把这一因素忽略不计呢?”又有同学接着说:“杯子还
要吸收一部分热量呢!”
教师又说:“也不予考虑呢?”教室里哄堂大笑,也有些学生不服气地说:“那样,咱物理上还有真事吗?”教师向他们解释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意
见的做法进行表扬和鼓励。经过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了Q 吸=Q 放的含义。
(5)以练习为基础的启发式
这种课型主要是在上习题课时采用,要求教师精选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为学生讲解、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探索各类题的解题规律,通过多种解法的比较,选择最佳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动脑、动笔,勤于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五种课型并不是固定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要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交叉进行,绝不能生搬硬套。我们体会到,只有敢于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大胆改革,才能闯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