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
这是构成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的技术基础。(1)教法与学法组合的必要性
整个中学物理知识教学,是循序渐进、自成系统的。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设计却是一个僵死的、封闭的模式。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则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封闭的模式与开放系统两者本身就是相背离的。如果将学生无限的思维发展束缚在一个模式中,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则是空谈。学生为主体,这是对的,但目前的教法,若仅仅把他们作为接受主体,而不是把他们作为精神主体、创造主体,必置学生于被动的主体地位,大大压抑他们自身的发展。
目前的教学状况逼着我们去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教法与学法才能得到最优组合。要达到最优组合须经过三个发展层次,即:变教为学→活教活学→会教会学。即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 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学法学习的认识;其次,教者着重研究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突出一个“活”学;最终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境界,会教与会学绝不是形式的表现,而是体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
(2)实现教与学最优组合的思路与方案
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在遵循整体性原理的基础上,必须使每一具体课堂教学都达到最优化程度,也只有优化了所有的教学活动才谈得上整体的意义。因而基础思路是:改革教材、教法→指导学生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具体一堂课(或一节内容)教与学结构图如下页图:
教师备课着重考虑教法: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明确如何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进行预习和学习,然后,教师带着有利于学法的教法, 学生带着能与教法呼应、默契的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在协调的同时也必然会发生碰撞。一方面教师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另外学生的学法反馈到教师脑中,不断调整教法可能出现的“偏航”,向教与学最优化的目标努力。结果一次课更比一次课优,区域之优构成整体之优。
如学生实验课与指导说明题的最优组合。
对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无疑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物理问题方法,使教法与学法最优组合,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认识仪器的名称、构造,熟悉仪器性能和使用注意点,布置短小、多形式的预习提纲,进入实验室后,让学生熟悉仪器与熟悉相结合,然后由教师一边实验一边讲解,使他们对实验程序和重要环节有一定直观感觉,也可有意适当安排违反常规、颠倒重要实验次序的错误由学生指出,最后学生利用剩余时间和第二节课(这指比较复杂的实验)再进行实验。教师只需对个别小组加以辅导即可,而对实验快、数据准,学生头脑活的小组,鼓励他们分析误差原因,点拨改进实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即使在一堂课内也能完成“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
初中说理题占总题量 50%还强,而能否完整地,有条理地回答说理题关系到学生思维、表达、推理能力的高低。
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分五步:审题(读题,明白要求)→构思答案→组织语言→写答案→检查。
将说理题具体分类,如惯性问题,摩擦问题等等,遇到什么类型即可对症下药。如惯性问题的步骤是:明确研究对像(研究对象常在疑问句或词中)→抓住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现在状态又如何?→组织语言→ 书写答案→默读检查补漏。
找出学生答案中在惯性前面加的“产生”、“出现”、“惯性力”等错词,这些内容反馈到教师脑中,再向学生阐明,“惯性”由于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只能使用“由于惯性”或“因为惯性”等句。
每遇到一种类型就解决一类问题,最后将一学期或全册的问题归纳分类,学生看到说理题就胸有成竹,不至于无从下手,更不会语无伦次。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教与学双方处于乐教乐学的情境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规律,能有效地缩小差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