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多种多样的传说故事

相传腊八粥传自于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6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6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道: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当时是用红小豆和糯米煮成的,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还有传说腊八节来自于古老的“赤豆打鬼”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死后都变成了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边境,大力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南宋时的岳飞是当时最为杰出的一位统帅,他重视人民的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有一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的时候,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沿袭成俗,名为“腊八节”。

到朱元璋的明朝,关于腊八节的来源,又增加了一种新的说法。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为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并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当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在监牢中的那个特殊日子,他就下令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并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旁注]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存诗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武林旧事》成书1290年以前,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10卷,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对于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颛顼 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五谷杂粮 五谷在古时指粟、豆、麻、麦和稻,泛指农作物或农产品。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故通常认为,五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380年,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阅读链接]

为什么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称为“腊”呢,含义有三,在《隋书·礼仪志》中记载说:“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祀记》上面解释说:“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

“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时间久了,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