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中的三月三节俗

上巳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流行,瑶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畲族、黎族、土家族、土族、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也都过上巳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

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纪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妇女们则在这天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等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了下来。

过去“三月三”,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玩耍、谈情说爱。

壮族在三月三会赶歌圩,人们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据侗族传说,古时侗族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贵州镇远报京一带。

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的三月三,节期为5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篮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手中的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这个时候,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

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

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这天,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三月三也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苗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和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贵州罗甸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片嫩枫叶插在头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用狗肉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是“山神”的生日。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

“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只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

“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

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挂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回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贵州安龙县的德卧镇布依族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

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云南罗平县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海南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轻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洞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也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有些地区也会在三月初八或者是三月十八,因地而异。这天,人们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做戏,异常热闹。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旁注]

瑶族 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抛绣球 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

侗族 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统称为侗族。

布依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山神 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山歌 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我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畲族 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为古代闽越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处州,即浙江丽水,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鼻箫 黎族富有特色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边棱音气鸣乐器,箫用鼻吹故称。吹孔设于管端节隔中央,流行海南岛黎族,黎族语也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国海南岛民间流传。

土家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本地客”。

[阅读链接]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易经》、《史记》、《山海经》等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郑州下辖的新郑地区。

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下来。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突出了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主题,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