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晒红绿——天贶节

天贶节是指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较晚。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淮安民间旧时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

“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或六月二十六过节,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六月六节日的来历和众多习俗

那是在唐代的时候,高僧玄奘历经千险,从西天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玄奘于六月初六这天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来,六月初六这天就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起初,皇宫内会在这天为皇帝晒龙袍,后来这个习惯又从宫中传向民间,于是,普天之下的百姓便在这天在自家的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到了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于是就下令将六月六定为“天贶节”,并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起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已失去了原来的含义,而晒红绿的风俗尚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将天贶节称为“六月六”,同时,这天也有“洗晒节”、“洗象日”、“晾经节”、“虫王节”、“回娘家节”、“半年节”等称呼和活动。

俗话说热在三伏,夏至节过后,恰逢小暑和大暑的节气,气温升高,有时气温可以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让人和动物感到非常的不适。汉代的刘熙说道: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进入伏天,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打个泡子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就有很多民俗,如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正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至民间,从城镇至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了显示威严,就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

1200多年前,忽必烈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

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

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等机构,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

清代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到了30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北京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

明清时期,每到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

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

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

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

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

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

观象时,大象的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好不热闹。

如果恰逢六月六这天是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所以,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

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那时,北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5000多卷,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

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

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

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会在这天晒衣服和被褥。民谚有云:

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六月六,家家晒红绿。

其中的“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方叫“晒衣节”或“晒伏”。

同其他的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

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有清淡之意。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的六月已经是异常炎热了,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歉。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六月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

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

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

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

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

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六月六在我国的晋南地区被称为“回娘家节”。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

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

她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在拜寿筵上,狐偃堆着女婿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而狐偃也会在每年的六月六请回闺女和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传到民间之后,百姓纷纷效仿,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并相沿成俗。

一些地方,六月六这天,出嫁的老少姑娘要回娘家歇夏。当地有俗语说“六月六,请姑姑”,所以人们也将六月六这天称为“姑姑节”,与这个传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

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4个坑,每个坑中都放饺子,作为扫墓供品。另外,甘肃榆中在农历六月六庙会上,求育妇女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石,用红布包好,祈求得子。

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旁注]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夏至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开始,至7月7日结束。

鼓乐 指以吹、打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的概称。常用乐器包括唢呐、笙、笛、琴、钟、锣、鼓、镲等民族打击乐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戏等与鼓结合的各类文艺形式。

胡同 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估衣 估指揣测,大致地推算:估计。估价。估一估。衣指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估衣是指市场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

节气 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我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我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宰相 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狐偃(约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29年),春秋时晋国国卿。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其父狐突,为大戎狐氏。与晋同祖,是晋支族入主诸戎部落者。

饺子 是深受我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饺子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在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

[阅读链接]

在陕北地区有“六月六,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的习俗。

六月上旬正是麦收羊肥之时,紧张的收获季节刚刚结束,农闲之时,人们为了欢庆丰收,就会接女儿回娘家,阖家团聚,一起享受这个难得的天伦之乐,成为庄稼人在一年当中的一件快事。

另外还有“六月初六,家家晒衣服”、“六月六,狗洗浴”等说法。农历六月气温最高,人畜都易得病,因此民间又乘此节日提倡人畜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