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进美言——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

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

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祭灶于周代成为固定的仪式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张腊月,娶了个妻子叫丁香女,她生得聪明贤惠,十分可爱,只是成婚几年没生儿女。为了这,张腊月觉得心里凉冰冰的,不是个滋味儿。

丁香女的表妹叫王海棠,相中了张腊月,偷偷对他说:“只要你休了丁香女,把我娶进门,不出三年我给你生个小儿郎,他跑到这边叫声爹,跑到那边叫声娘,你说这样强不强?”

张腊月看着如花似玉的王海棠,眼皮都不眨了,忙不迭地说:“强!强!强!”

张腊月果然休了丁香女。丁香女哭肿了双眼,伤透了心。

张腊月冷冰冰地说:“别哭了,哭死也没有用!”

丁香女望着这无情无义的负心郎,把眼泪一擦,胸脯一挺,说:“好吧,我走!”

张腊月得意地问:“丁香女,你说吧,想要什么东西?”

丁香女说:“别的东西我不要,只要一辆纺线车,一辆破车,一头老牛。”

这点东西张腊月根本没放在眼里,一口答应了。

丁香女将纺线车装在破车上,抚摸着拉车的老牛说:“老牛啊,你拉着我走吧!拉我到个好埝儿里,我好草好料喂着你,拉我到个孬埝儿里,我可就没法养活你了!”

老牛像听懂了似的,拉着丁香女走啊,走啊,来到一所破窑前停下。

丁香女往破窑一打量,看见墙根下有一支金簪闪闪发光。丁香女急忙拾起金簪,往北一晃,北面“刷”地立起一座楼房,她又往东一晃,往西一晃,东楼、西楼也都立起来了。丁香女十分高兴,就在这里安下家,支起纺线车纺线,靠卖线过日子。

再说张腊月见丁香女走了,不由得心花怒放。他兴冲冲地来到表妹家,进门就说:“表妹,丁香女被我休了,咱俩快拜堂成亲吧!”

两个人正亲热呢,突然家人跌跌撞撞跑来,慌慌张张地对张腊月说:“老……老爷,不好了!家中失火了!”

“啊!”张腊月一惊,匆匆跑回家一看,所有家产化为灰烬。他生活没有了着落,只好去投奔王海棠。

谁知王海棠翻脸不认人,恶声恶气地说:“哼,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这个穷光蛋,想让我嫁给你去喝西北风啊?滚!”

张腊月一听,气得浑身颤抖,指着王海棠愤愤地骂道:“你,你这个贱货,你好狠心啊……”话没说完,忽然觉得眼前像蒙上了一层黑布,气火攻到眼里,什么也看不见了,两手摸索着,哭喊着:“我的眼,我的眼啊……”

王海棠根本不理他。

张腊月这时想起了贤惠、善良的丁香女,又悔又恨,呼天号地大哭一场,只好离开王家,沿街乞讨。

丁香女喜欢吃面条,这一日她做好面条正要吃,忽听外面传来讨饭的叫喊声。远听像是丈夫的声音,近听更像是丈夫的声音,丁香女急忙跑到街上一看,只见张腊月双目失明,穿得破破烂烂,走路踉踉跄跄,手持打狗棍,正摸索着沿街乞讨。

善良的丁香女见他落到这般光景,不由心中一阵酸楚,把过去的怨恨全忘了。她不言不语走上前去,拉着张腊月的打狗棍,把他领进家,盛上一碗面条,拔下头上的金簪插在碗里,递给他说:“快趁热吃吧!”

张腊月双手捧着香喷喷的面条,长叹道:“唉……自从休了丁香女,从没吃过这么好的面条!”

丁香女问:“你吃的谁的面条?”

张腊月光顾狼吞虎咽,没顾得上答话。忽然,他“哎哟”一声,从嘴里吐出一支金簪说:“这块鸡骨头,把我好硌!”

说着,“当”一声把金簪扔到地上。丁香女摇摇头:“唉!真是生就的穷骨头。我给你插上一支金簪,你倒当成了鸡骨头!”

张腊月听了这话一愣怔,他越琢磨越觉得是丁香女的声音,急忙问:“你,你是谁?”

“我,我就是被你休出门的丁香女啊……”丁香女呜呜地哭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张腊月听着丁香女揪心的哭声,越想越羞愧,觉着无地自容,悲怆地喊道:“我好糊涂啊!”猛地站起来,“砰!”一头撞到坑沿上,立时气绝身亡了。

丁香女见张腊月死了,悲悲切切地把他安葬了。为了纪念他,找人给他画了一张像,挂在锅灶边。

有人问他:“这是谁?”

丁香女说:“这是当家的,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后来,人们为了记取这一惨痛教训,都学着丁香女,把张腊月的画像挂在锅灶旁边,称他是当家的,并在画像上方贴一横匾,写着“一家之主”。

时间长了,就把他叫成“灶王爷”了。正赶上过年,一传俩,俩传仨,世间的人们就都供起灶王爷来了。

灶王爷也称灶王、灶君、灶神、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故《礼记·祭法》中有“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我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

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

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后来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能够:

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这些记载,可能就是祭灶神的来源。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在民间的传说中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有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

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70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深夜。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

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儿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

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

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各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旁注]

纺线车 是用来把棉花纺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劳动工具。由纺线车纺织出来的线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手织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拜堂 也称“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我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金簪 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双股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有纯金和镏金之分,也比喻高贵的妇女,但古代男子也常用此把头发高高盘起。

祝融 本名重黎,我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之一,祝融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奏《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玉烛宝典》记录古代礼仪及社会风俗的著作。原为12卷。隋代杜台卿著。《玉烛宝典》以《月令》为主,触类而广之,博采诸书,旁及时俗。《月令》主要记述农历一年12个月的时令以及与此相关的天子诸侯祭祀等事,并将各类事物归并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系统中。

礼器 我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画师 画家的另一种称呼,多见于我国古代,古代画师一般指的是宫廷画师。专为皇室画画。像宫女入选、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都需要画师。

花甲 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60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60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阅读链接]

灶神是男是女?自古便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杂五行书》记载:“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看样子颇为飘逸,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又说:“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我国的百姓是怕男性灶神寂寞才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