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祭祀——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和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在我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的习俗。

杂米粥意在警示后人勤俭

相传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农家,家中有三口人,老两口老来得子,守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日子虽然苦,但也一家其乐融融的。

老汉是个勤快人,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了,基本上整天都泡在那,每天披星戴月,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都可以五谷丰登。

老婆婆是个勤俭的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两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谁家揭不开锅了,他们还常常拿些米粮接济给这些人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就这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18岁了,虽说小伙子长得五大三粗,身强力壮的,可是跟他的爹娘却有很大的差别,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

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一点也没有将老人的告诫听进去。

不久,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着只要给儿子成了家,接下来就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

起初,这小两口和老两口预想的一样,儿子和媳妇虽不算是特别勤劳,但是也能勉强糊口,加上老人的帮衬,日子倒也过得去。

哪知时间一久,媳妇的本性就露了出来,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的人,可谓是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去扶。

一天,老婆婆梳着头发,看着铜镜中自己满头的白发,自知土已经埋到了脖子,上天留给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听:“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

可是儿媳妇却把这话当成了耳边风,一句也没有听进去放在心里。

过了几年,老两口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身患重病,躺在床上再也无法干活了。

有一天,老两口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含着眼泪默默地盯着小两口,语重心长得对小两口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得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

话还没有说完,老两口就两眼一翻,一起去世了。

老两口去世之后,小两口托乡亲们帮忙埋葬了两位老人,然后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

女人附和着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

小两口一唱一和,好不乐呵,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九霄云外了。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几亩田地也很快变成了荒草园。家里的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

就这样,小两口还是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依旧是颗粒无收,家里的吃穿也已经没有了。

看着小两口断顿的窘境,邻居们念在去世的老人的情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

可是小两口还是不知道悔改,甚至在想:“讨饭似乎也是不错的生活方式,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气越来越冷了。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两口的屋里没有火,身上还穿着单衣,肚子也饿得咕咕乱叫,蜷缩在冰凉的炕席上“筛糠”,四只眼睛满屋有所期待地搜寻着。

突然,小两口发现炕缝里挤压有几粒米豆子,就立马从炕上跳起来用手一粒粒扣出来。他们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

然后他们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里面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是在房间内找到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

煮熟后只能一人一碗,看着这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一碗粥,小两口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才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可是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两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这么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了,小两口被压在底下,没能逃出来。等邻居听到声响赶来挖出来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米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都会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

“杂米粥”的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就这样,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也就叫做了“腊八粥”。

[旁注]

铜镜 又称青铜镜。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摇钱树 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北京旧俗中有岁末做“摇钱树”祈年的习俗。浙南一带旧俗,在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在门前挂“摇钱树”,预示新的一年钱财滚滚来。

腊月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阅读链接]

宋代的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