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和土家族的六月节庆

根据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哈尼族崇拜一个“神爷”,神爷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间,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幸福。

为了表示对威咀的虔诚,哈尼人扛夹秋千,给他做骑的“白马”。人们采回松枝、青草、皮菜、筹办丰盛的饭菜和马料,迎接他进寨,并架起飞转的“磨秋”,以驱害除邪,保护山寨的安宁。从此世代相传,逐步演变成为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六月节在哈尼语中也被叫做“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举行,为期3至6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即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

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

不同的节日,哈尼族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告诫新郎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

每当节日到来,又是青年人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牢山和蒙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

成千上万的姑娘打着白伞、穿着白衣裤,象洁白娇艳的白杜鹃,飘落在树荫下,忽闪在绿茵里。小伙子们也成群结队,吹着把乌,弹着琴弦,目光在姑娘们的脸上流连着,中意后即离开自己的伙伴跟踪而去。

片刻,绿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声飘起来了,双方开始询问姓名、年龄、家庭、或有关天上地下知识的考试,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则就分道扬镳。

“阿茨”有别于“哈巴”情歌,是只适合在山上在这种场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询问便可以大声地唱,如是情话,就只凑着对方的耳朵慢慢地说,不能让别人听去了。

节庆日期在每年的农历六月的属虎或属牛日,这时,稻谷刚栽下不久,正在发青,人们稍有空闲。

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很特别,第一天由龙头指派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山砍两棵质地坚硬的树和一些藤条,准备修复磨秋,每家每户还要凑上一些旧谷草翻盖秋房,就是一种供娱乐用的简易房子。

第二天再派两人到其他寨子买一只大水牛,小伙子们在龙头带领下在磨秋旁杀水牛,牛肉和牛血每家都平均分一份,杀完牛后,龙头带领小伙子们修复磨秋,换上新磨秋,龙头拴好藤条,在没举行祭祀仪式之前,任何人不得随意荡磨秋。妇女们则在家中舂粑粑,准备过节的物品。

第三天一大早,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龙头首先在家中祭祖,祝全村平安无事,无灾无害,并和其他的小龙头把各自做好的酒菜端到磨秋场上祭祖先,祝全村人幸福吉祥,快乐安康。

紧接着再到田里祭田,祝粮食丰收、家畜兴旺。祭祀仪式结束后,龙头解开拴在磨秋上的藤条,人们开始荡磨秋,尽情唱歌,跳罗昨舞,直到太阳落山,非常热闹。

六月六同样也是土家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的称谓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关于节日的传说截然不同。

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在土家族中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六月初六这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垕的蒙难之日。因此,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丰富的节日习俗,有的与天有关,有的与地有关,有的与神有关,有的与祖先有关,有的与年有关。

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

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杀牲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予丰收。

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湖北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邪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

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是“晒龙袍”、“祭祀土王”和“祭祀向王”。绝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晒衣服,晒棉被,晒鞋子。

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杀猪、打糍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举行以祭祀土王为主的摆手祭祖活动。

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们在水面上航行平安。

与年有关的习俗是过小年。湘西严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过小年。

尽管该节日习俗纷繁复杂,但仍以纪念土王覃垕的晒龙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祭祀习俗为主导。

土家族六月六的节日习俗如此丰富多彩,一方面反映它因地而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六月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储存着土家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

[旁注]

哈尼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哈巴 哈尼族的一种说唱形式。哈巴,又叫拉巴,译成汉语即“歌”的意思。因为哈尼语中对于“唱”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哈巴的演唱就有哈巴热、哈巴兹、哈巴卡、拉巴卡、拉巴咿等几种叫法。

磨秋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把秋千叫做磨秋。磨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土司 古代官名。元朝始置。用于授封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阅读链接]

扬州有一个关于“晒龙袍”的民间传说。

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当然,晒龙袍之俗绝非清代才形成,而是在很早之间即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