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 1948 年秋季时,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的胜

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 127 万人增至 300 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

430 万人下降至 290 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形势发生了更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华东野战军已发展到 15 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

纵队 36 万人,另有地方部队 30 余万人;中原野战军已发展到 7 个步兵纵队

15 万人,另有地方部队 20 余万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华东、中原两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 3、第 12、第 14 兵团和第 5、第 13、第 16 绥靖区,共 35 万余人,大部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至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 2、第 7、第 13、第16 兵团和第 1、第 3、第 4、第 9、第 11、第 12 绥靖区,共 60 万人(连同后来从其他战场增援到淮海战场的黄维兵团等部为 80 万人),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大部置予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以拱卫南京、上海,并准备必要时放弃徐州,依据淮河抗击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刘峙集团虽然装备优良,背靠南京、上海,交通方便,但其后方补给线脆弱,津浦路一旦被截断,就将陷于粮弹两缺的困境。

早在 1948 年 7 月间,中共中央军委曾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

南战役结束时,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于 9 月 24 日向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次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复电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你们第一步作战应以歼灭即将自徐州调返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为目标,然后再歼两淮和海州、连云港之敌,歼其十几个旅,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以利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10 月11 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

役第 1 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敌第 7 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 2 阶段攻

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敌;第 3 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为了达

成第 1 阶段的作战任务,应采取“攻济打援”的兵力部署原则,即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阻击和援歼敌由徐州东援的第 2、第 13 两兵团。14 日, 中央军委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然后攻开封或

直出津浦路徐州、蚌埠间,钳制敌徐州“剿总”第 16、第 2、第 13 兵团和第4 绥靖区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以一部兵团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

遵照中央军委上述指示,华东野战军迅速作出部署,决心以 7 个纵队及

特种兵纵队主力围歼新安镇地区的第 7 兵团;以 3 个纵队及 2 个独立旅歼灭

位于邳县地区的第 13 兵团一部,阻击该兵团东援;以 3 个纵队直出徐州东北

台儿庄、贾汪,促使第 3 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截断徐州以东陇海铁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

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也迅速作出部署,其主力于 10 月 22 日占领郑州, 将逃敌万余人歼于郑州以北老鸦陈地区。24 日,开封守敌东撤,中原野战军主力 4 个纵队在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陈毅率领下,乘势继续东进。11 月 1 日,中央军委根据粟裕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

11 月 7 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根据辽沈战役结束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根本变化,决心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集中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冀鲁豫军区部队共 60 余万人进行淮海决战,消灭刘峙集团, 为渡江作战创造条件。遂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按原部署直出新安镇两侧及台儿庄、贾汪、邳县、炮车;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继续在徐州以西地区求歼第 4 绥靖区刘汝明部,尔后两大野战军直逼徐蚌线。并强调指

示,第 1 仗应力争歼灭敌第 7 兵团全部、第 13 兵团一部和第 3、第 4 两个绥

靖区的部队,第 2 仗求歼敌第 12、第 16 兵团,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最后将其全部歼灭于长江以北。这样,淮海战役就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按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历次指示和战略部署,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决心发起淮海战役。11 月 16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又指出,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并决定,为统筹淮海前线作战事宜和地方支前工作,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临机处置一切。战役从 1948 年 11 月 6 日开始,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结束。

根据中央军委的历次指示和当前情况,华东、中原野战军首长分别确定作战部署:华东野战军以第 1、第 6、第 9、鲁中南纵队和苏北兵团指挥的第2、第 12 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 7 纵队附特种兵纵队主力,担任割裂、围歼位于新安镇、阿湖地区国民党军第 7 兵团的任务;以第 4、第 8、第 11 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围歼邳县、官湖、炮车、运河车站地区之国民党军第 13 兵团一部,控制运河以东阵地,阻击敌第 13 兵团东援;以第 7、第 10、第 13 纵队等,由山东兵团首长指挥,自临枣路以北地区直出临城、台儿庄、贾汪, 争取敌第 3 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自徐州以北、以东进逼徐州,切断陇海铁路,占领有利阵地,阻击徐州之敌东援。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第 1、第 3、第 4、第 9 纵队,以及进入鲁西南地区的华东野战军第 3、两广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独立第 1、第 3 旅,求歼位于商丘地区的第 4 绥靖区部队,钳制

敌第 4 兵团,然后以主力直出徐蚌线,切断徐蚌联系,以西面、南面威胁徐州,并阻击可能由蚌埠北援之敌;以刘伯承指挥的第 2、第 6 纵队和陕南军区第 12 旅等部侧击和尾击由确山东进的敌第 12 兵团,迟滞其前进。

11 月 6 日,华东野战军主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国民党军第 7 兵团发起攻击。7 日,敌沿陇海路西撤,华东野战军查明敌动向,立即调整部署, 展开猛烈追击、截击。8 日,国民党军第 3 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 2 个军 3 个半师共 2.3 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11 日,

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军第 7 兵团主力 4 个军 7 个师合围于以碾庄圩为中心的

10 多个村落内,并在窑湾歼灭其担任翼侧掩护任务的第 63 军。12 日,华东

野战军向敌第 7 兵团发起攻击,激战至 22 日,全歼敌第 7 兵团,击毙兵团司

令官黄伯韬。在此期间,阻援部队对从徐州东援的国民党军 2 个兵团进行了

顽强防御;中原野战军主力由郑州、开封东进,于 15 日攻占战略枢纽宿县,

截断津浦路徐蚌段,阻止由蚌埠北援的国民党军 2 个兵团,并将由河南确山

方向来援之第 12 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国民党军 18 个师(内 3 个半师起义),并给敌第 2、第 13、第16、第 8 兵团等以一定打击,控制了战略枢纽宿县,将刘峙集团分割为南北两大股,为全歼该集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围歼国民党军第 7 兵团之际,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设想下一个歼击目标,或诱歼由徐州东援之敌第 2、第 13 兵团,或歼击第 6、第 12 兵团。11 月 19 日,总前委常委研究战场情况后认为,华东野战军歼灭敌第 7 兵团后, 已相当疲劳,如不休整,接着又打战斗力较强的敌第 2、第 13 两兵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同时,中原野战军以现有兵力阻击敌第 6、第 8 兵团和第 12 兵团两路援兵,也有较大困难。根据这一分析,遂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主力位于徐州以东、以南,一面监视徐州之敌,一面进行休整,同时以一部兵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敌第 6、第 12 兵团。

第 7 兵团被歼后,蒋介石急忙召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商讨对策,决定猬

集徐州的第 2、第 16 兵团向南,第 6、第 8 兵团由任桥、花庄集向北,第 12 兵团经南坪集向东北攻击前进,企图南北夹击,重占宿县,恢复津浦路徐蚌段,改变不利态势。11 月 23 日,敌第 6、第 8 兵团迟迟不进,第 12 兵团已进至南坪集,形成孤军冒进。

淮海前线指挥员当即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决心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先歼灭敌第 12 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固镇地区增援之敌,并争取歼灭敌第 6、第 8 兵团各一部。24 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即敌第 12 兵团)。敌第 12 兵团,辖 4 个军 11

个师及 1 个快速纵队,约 12 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强,其中

第 18 军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该敌于 24 日上午强渡浍河,钻进中原野战军预设的口袋。当发觉处境危险后,兵团司令黄维即令部队向浍河南岸收缩。中原野战军各纵队当晚全线出击,至 25 日晨,将敌第 12 兵团包围于宿

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蒋介石得知第 12 兵团被围后,于 26 日命令该部应不顾一切以主力向东攻击,与李延年兵团会师。27 日,黄维依令以其主力 4 个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 85 军第 110 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

乘机率部起义。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 28 日改令第 12 兵团站稳脚跟,就

地固守,并令杜聿明率 3 个兵团经永城、涡阳、蒙城,先解第 12 兵团之围, 然后一起南撤。30 日晚,杜聿明集团 30 万人撤出徐州,沿萧县、永城公路仓皇西撤。

华东野战军查明徐州敌人动向后,以主力发起追击。至 12 月 4 日拂晓,

将敌全部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并于 6 日歼灭向西南突围的

敌第 16 兵团,仅兵团司令官孙元良率少数脱逃。至 10 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击退杜聿明集团多次突围行动。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一部对敌第 12 兵团展开猛烈攻击,至 12 月 15 日,将其 10 万余人全歼,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战役第二阶段,人民解放军解放战略要地徐州,歼灭国民党军精锐兵团之一的第 12 兵团和第 16 兵团,严密包围了敌第

2、第 13 兵团,并将敌第 6、第 8 兵团驱逐至淮河以南,从而为全歼杜聿明集团,争取淮海战役最后胜利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当敌第 12 兵团即将被歼,杜聿明集团 2 个兵团 8 个军被合围在陈官庄地区,全军覆没已成定局时,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另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从 16 日起,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为配合正在进行的平津战役,对杜聿明集团余部围而不歼,转入战场休整。同时,对杜聿明集团展开强大政治攻势,反复广播毛泽东为淮海前线司令部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1949 年 1 月初,当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进行的平津战役,

已给傅作义集团以沉重打击,其退路已被切断时,华东野战军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采取先歼包围圈东部的敌第 13 兵团,再歼西部的敌第 2 兵团的方针,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其部署是:以第 3、第 10、第 4、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为东集团,向敌防御阵地的东部实施主要突击;以第1、第 12、第 9 纵队为北集团,由北向南攻击;以第 8、第 2、第 11 纵队为南集团,由西南向东北攻击。另以第 6、第 7、第 13、鲁中南、两广纵队和由济南战役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 84 师改编的第 35 军等部为战役预备队。1

月 6 日,华东野战军 3 个突击集团同时向杜聿明第 2、第 13 兵团发起猛烈攻

击。至 10 日下午 4 时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敌第 2 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俘杜聿明,仅李弥等少数人化装潜逃。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在战备过程中, 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523 万支前民工,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 730 万公斤、粮食 2.15 亿公斤,有力地保障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淮海战役历时 66 天,人民解放军在战场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5 个兵团部、22 个军部 56 个师, 加上其他部队,共 55.5 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的第 5 军和第

18 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至此,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