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紧铁“门闩”

1948 年 9 月,伟大的辽沈战役开始了。

战役发起之前,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先打锦州可使我军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立即电示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截断北宁线,切断华北敌军北上增援和东北敌军向关外逃窜的陆上通道,形成“关门打狗”全歼东北国民党军之势。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以 4 纵和 11 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之敌;以 1、2、3、7、8、9 共 6 个纵队攻锦州,以 5、6、10、12 共 4 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以 5 个独立师对付长春守敌。

担任攻打锦州的 4 纵和 9 纵,在与兄弟纵队一举歼灭了昌黎、北戴河、绥中、沙后所敌人之后,以迅速隐蔽的行动,突然插到锦州、义县之间,把锦北重镇义县严密包围起来。就在全体指战员眼睛盯着锦州城,攻城呼声正高时, 东北野战军电令:立即回师塔山、高桥地区,与 11 纵及独立 4、6 师统归第 2 兵团指挥,阻击锦西、葫芦岛援救之敌。

我东北野战军完成围剿部署之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深感毛泽东这一着棋的厉害。于是火速飞奔于沈阳、葫芦岛、天津北平之间,频频调兵遣将。命令沈阳守军廖耀湘西进兵团出辽西,又令华北和山东抽调 7 个师海运葫芦

岛,会同锦西原有的 4 个师东进兵团北上,企图解锦州之围。锦(西)、葫之敌,要增援锦州,必须夺取塔山,否则就不能解锦州之围。

为什么说呢?这是由塔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决定的。

塔山堡是辽东湾上一个住有 200 户人家的村庄,位于锦州与锦西之间, 东临渤海,西接白台山、虹螺山,紧贴锦西高地,两锦公路穿村而过,北宁铁路于村东一公里处与公路平行北上,是锦、葫敌人北进的唯一通道。村前横着一条 20 米宽的饮马河,开阔的河床上铺满了碗口大的鹅卵石,是个阻击敌人的天然屏障;民宅可作依托,既可与敌人展开巷战,又能得到村民支援, 随时可得到粮水供应。

我军的防线就是以塔山堡为中心,东至海边,西至白台山、北山。如果将整个防线比作一座大门的话,那么塔山堡就是这座大门的“门闩”。因此, 要想把援兵堵在门外,不仅要把“门闩”插上,而且一定要插紧。否则,塔山堡失守,两侧的白台山、铁路桥头堡等阻击阵地再牢固,也将无济于事。可见,塔山堡之重要对于整个阻击任务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塔山堡距锦州外围不到 20 公里,南距锦西之敌前沿阵地不足一、二公里,敌人占据的塔山南面的大东山、小东山、影壁山一线高地居高临下, 我军阵地全在敌炮火射程之内,极易被敌控制,更何况,我军以单一兵种抵抗敌人陆、海、空联合进攻,兵力上是敌重我寡,装备上敌优我劣,地势上敌高我低,敌有坚固工事依托,这一切都预示着这个“门闩”必须像一颗坚硬的钉子,牢牢地钉住不能有半点松动,否则,必将影响整个东北的战略部署。

鉴于敌我双方态势,东北野战军明确指示:必须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部署顽强勇敢的攻势防线,准备在此线死守不退,在阵地前近距开火, 大量消耗敌有生力量,让敌人在我阵地前横尸遍野,使我军创造震动全国的光荣的防御战。

果然不出所料。蒋介石深感“东北局势好坏在此一战”,连续 6 天 6 夜动用了陆、海、空军,进行狂轰滥炸,组织成团成营的兵力轮番进攻。

在这血与火的拼杀中,人民解放军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少战士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战士身中数弹仍然与敌人拼杀;有的战士腰折骨断、双目失明、耳聋口哑,仍在投弹、装子弹、喊口号,坚守阵地。嵌有“守如泰山”四个大字的红旗,虽然千疮百孔,但仍然与塔山堡这个防线大门上的“门闩”一样,紧紧地牢牢地插在那里,丝毫不

动。而正面进攻的敌军,连遭数日来的沉重打击,死伤惨重,却始终未能撞开塔山堡这个铁“门闩”。

历时 6 天 6 夜的塔山阻援战斗,以我军的完全胜利而宣告结束。

10 月 16 日,蒋介石坐飞机在塔山上空盘旋时哀叹道:没有料到 3 个军在海、空军配合下,就是打不下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