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鏖兵大战,先斩阎军“亲训”

1948 年 5 月,晋冀鲁豫部队攻克临汾,杀出威风,山西境内的敌人,处境愈加不妙。

这时,徐向前第 1 兵团的兵力,包括 8 纵、13 纵、太岳部队及晋绥军区、北岳军区所属部队,共 46 个团,6 万余人。

阎锡山的兵力,除大同驻守 1 个师外,尚有 3 个集团军(5 个军 14 个师)、

3 个总队、22 个保安团、21 个警备大队,共 13 万之众,盘踞省府太原及晋中平川地区。敌人处于我解放区的四面包围中,形同孤岛,战略上居劣势地位,已是显而易见的弄实。 但另一方面,阎军兵力比我第 1 兵团兵力多一倍以上,武器装备好,机动能力强,有现代化的城防工事作依托,在战役战斗中尚能形成优势于我第 1 兵团兵力的地位。

这也就是说,敌我双方,各具相对的优劣条件,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不经过一场大规模的决战,不大量消灭阎锡山的有生力量,便无法形成我军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完成解放全山西的任务。

阎锡山要抵抗我军的战略反攻,保巢图存,首先就要解决军粮问题。13

万军队,以每人每天平均 1 斤半粮食计,每月即需消耗粮 585 万斤。如果加上城市居民的口粮,又何止千万斤、万万斤!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量,对阎锡山的战略防御计划来说,无异是最头疼的地方。

时近麦熟季节,晋中平川麦浪滚滚,丰收在望。保粮、抢粮、屯粮,“保卫晋中”,便成为阎锡山实行战略防御的关键所在。敌以 33 军置于祁县、太谷地区,34 军及 40 师置于平遥、介休、灵石地区,43 军及亲训师置于汾阳、孝义地区,61 军置于文水地区;同时,组成“闪击兵团”,专门担任阻止我军北上、机动作战的任务,并配合各县保安团及警备大队,四出抓丁抢粮。一时之间,阎锡山投入晋中平原的兵力,即占其总兵力的五分之四。这位“土皇帝”的如意算盘是:抢粮、屯粮于手,巩固晋中,死保太原,熬到第 3 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军在中国登陆,便可趁机反攻,卷土重来,重温独霸山西的旧梦。

根据阎锡山的部署,我军在临汾战役之后,能否迅速北上晋中,歼敌保粮,彻底粉碎敌人的抢粮守城计划,就成了关系全山西解放进程的一着要棋。

北上晋中作战,我第 1 兵团面临 3 个困难。第一、敌人兵力多,装备好, 工事坚固,机动力强,占优势地位。第二,我军经过两个多月临汾攻坚战的消耗,相当疲劳。同时,部队新,干部缺额大,缺乏大兵团野战经验,也是明显的弱点。第三,平原地区,烧柴极缺。北上晋中作战,如出动部队、民工 10 万人,每日做饭烧水,至少需耗柴 30 万斤。平原不同于山区,老百姓烧柴困难得很,哪来如此多的柴禾供应我军!

党中央和华北局考虑到第 1 兵团的实际困难,只要求第 1 兵团首先歼敌

1 至 2 个师。徐向前考虑再三,提出超额两三倍的歼敌计划:

第一步,以分进合围态势,北上晋中,割裂阎军防御体系,斩断其交通, 分割包围其要点,肃清外围,清剿地方杂匪,确保晋中麦收。第二步,相机攻取某些要点,诱敌主力与我决战,在野战中求得歼敌主力一部,以达削弱阎军实力,缩小敌占区,为攻取太原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整个战役的重心, 要求放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上,力争给敌以致命性的打击。各部队据此深入动员,积极进行思想上、战术上、物质上的准备。烧柴问题,由地方党动员和组织太行、太岳、吕梁山区的群众,筹集运输,以保证作战部队的需要。

战役发起的时间,预定为 6 月 20 日。

我军兵出晋中,与数量和装备均优势于己的敌军作战,必须以奇制胜。因而,在战役部署上,将吕梁、太岳部队放在西、南面,令其首先出动,迷惑和吸引敌人西向;而以主力 8 纵、13 纵,隐蔽开至太谷、祁县、介休、平遥南侧山区,乘虚突进汾河以东的平川地区,创造战场,机动歼敌。

6 月 11 日,我吕梁军区部队出现于汾阳、孝义以西之高阳镇地区。12 日,太岳军区部队攻占灵石县城。这一招果然灵得很,敌人乖乖听从徐司令员的指挥了。13 日,阎锡山派其 34 军军长高倬之率其“闪击集团”13 个团的兵力,以所谓“藏伏优势”、“三只老虎爪子”的战术向我高阳镇地区的吕梁部队分进向心合击,我吕梁部队则坚守牵制敌人。阎锡山又派其主力之一“亲训师”(即 72 师)和“亲训炮兵团”前来增援。这样一来,阎锡山的

5 大主力师均被我军调动了:其中有第 40 师、第 46 师、第 71 师、第 72 师、

第 13 师。

6 月 20 日下午,天气阴暗,下着蒙蒙细雨,部队向张兰镇方向开进,半夜天气变得更坏,风大雨急,战士们被雨淋得睁不开眼睛,什么目标也看不

清楚。加上天黑路滑,在泥泞中进军十分困难。6 月 21 日凌晨,虽然风停的住,但大雾弥漫,低空一片昏暗,什么也看不清楚,战士们怕掉队,只好互相扯着背包绳子前进。

当我 8 纵队的后卫 24 旅 71 团穿过大堡、曹村时,大雾才逐渐消散。就

在这时,行进在大堡村中的 71 团 1 营,突然听到铁路上、公路上人声嘈杂, 还有马叫和车轮滚动的响声。搜索的结果,发现高出地面的铁路基上有队伍和我军平行,铁路左边有行动的马队,人头黑压压一片。1 营李营长接到报告后,立即亲自前去察看,发现敌人四五路纵队并排前进,目标很大,似乎还没有看见在村落里前进的我军。

从行军态势上看,这股不明番号的队伍,肯定不是我军的兄弟部队,是不是敌军又往这里冒出来了?李营长当机立断,对不期遭遇的敌人,只能先敌开火抢占铁路高地,不管敌人多少,先把它冲乱,为前面纵队争取先机之利,保证后背的安全。于是他立即命令 1 连上刺刀向铁路上冲锋,把全营的轻重机枪,小炮集中起来,进行火力掩护。

在该营占领铁路基制高点后,71 团团长北沙立即率其 2、3 营,就地放下背包赶到现地投入战斗。

顿时,敌人大乱,数千敌人挤在不到 5 华里的麦地里。西边是汾河,不能徒涉,也不是渡口,正面已被堵住。被我占领的铁路敌人反复争夺不下来, 正在运动的 24 门山炮也被冲垮了,不能占领阵地进行射击。

我 71 团的 3 个营在北沙团长指挥下把敌人分割成豆腐块,乘敌人队形混乱之际架起轻重机枪,猛烈地向敌人射去,手榴弹山像雨点一样打在敌人的队伍中间,可是只听到爆炸声响,却看不见敌人倒下去。仔细看去才明白敌人不是没有被炸死,而是敌人太多,队形太密,挤成了一个圪塔,倒下去的人留下的空隙很快就被活着的敌人填满了,尸体堆成了堆。

王新亭接到上述情况报告后,又立即命令 23、22 旅迅速展开,先后向敌人主动进攻。在大堡村西北方向 10 多里的曹村,我 23 旅 67 团依据曹村南侧, 向大甫村方向出击;69 团从铁路东侧的桥头村杀出,沿铁路向西南发展;刚同三狼渡口跑步赶回来的 68 团,依托曹村东侧,由北向桥头村西南出击,该

团 1 营则由曹村西北侧向曹家堡方向出击,控制汾河渡口,切断敌人向河西逃跑的退路。

我军各路出击部队,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原野上一片枪炮声、喊杀声。两小时后,战场渐渐平静下来。代枪声而起的,是我军各单位收兵的联

络号音。战士们押着成批的俘虏,背着成捆的枪支,牵着一匹匹驮着山炮的高头大马,各自寻找自己的单位。直到这时姚晓程才想到:打了半天,到底对手是谁,自己还未弄青。恰好 1 连在不远处集合,姚晓程便走了过去。

战士们正往一起集中俘虏,外号“铁头英雄”的 1 排长苏长永在查问 1 个敌军官。

“你们到底是哪一部分?” “72 师——‘亲训师’”。

苏长永大概没听懂俘虏那浓重的晋中口音,追问道:“什么‘青笋师’, 倒是南瓜师。”

俘虏群里爆发一阵笑声。有人大胆地说:“官长,你听错了。是亲—— 训—一师。我们这个师是阎锡山亲自训练出来的。”

站在周围的我军战士,听了这话也禁不住笑起来。苏长永微微点了点头,

他压过了同志们的笑声,大声说:“不管你什么亲训师,在解放军面前都是青笋菜、豆腐渣!”

“亲训师”是阎军“闪击兵团”的主力,他们正是奉阎锡山命令从汾阳、孝义赶往平遥去的。想不到半路上碰到了我英雄的 8 纵部队。仅仅两个小时,

阎锡山的这张王牌,外加什么“亲训炮团”,共 1.2 万多人,全部完蛋了。首战就歼灭了阎锡山苦心经营、亲自培训、日本军官撑腰壮胆的所谓“命

根子”、“王牌”的王牌。大大的鼓舞了我军的杀敌信心和勇气,忘记了临汾战役后没有恢复过来的疲劳,并对晋中战役整个过程和兵团首长下决心提供了有利条件。8 纵参谋长张祖谅曾把这一初战胜利评价为“起了战役性作用”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