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部队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 1948 年秋时,中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对人民解放军

已十分有利。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 430 万人减少为 365 万人,其

中正规军 198 万人,用于第一线的 174 万人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西安、

汉口和徐州为中心的 5 个战场上,进行重点防御。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

则由战争开始时的 120 万人发展到 280 万人,其中野战军 149 万人。国民党军虽然在装备和数量上占有暂时优势,但战斗力下降,士气低落,军心动摇, 内部矛盾更加尖锐。人民解放军作战能力则有极大增强,军政素质更加提高, 虽在兵力总数上少于国民党军,但战场机动作战的兵力则优于敌人。形势表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东北战场形势对人民解放军尤为有利。在东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经过 1947 年夏、秋、冬 3 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敌 38.8 万余人,

扩大解放区 30.7 万平方公里。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和休整,到 1948 年 8 月,已发展到 12 个步兵纵队、1 个炮兵纵队、1 个铁道纵队、15 个独立师、3 个骑兵师共 54 个师 70 万人,另有地方部队 33 万人。各部队经过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处境困难,4 个兵团14 个军 44 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从共约 55 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

沈阳、锦州 3 个孤立地区。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匾乏。在战略指导上,蒋介石和卫立煌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未敢贸然决策,处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的状态。

以上情况表明,在全国 5 大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

有利。早在 1948 年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根据东北国民党军有可能全部撤至关内的情况,致电东北野战军,准备在冬季攻势结束后,以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将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之

后,毛泽东又多次致电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重申这一战略设想。而林彪却顾虑重重,徘徊于打长春或南下作战之间,到 7 月 20 日才初步确立南下北宁线作战的决心。

但到 8 月份,林彪仍以敌情严重、供应困难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战的部署。在毛泽东批评并纠正林彪长时间徘徊于打长春或南下作战之间的犹豫之后,9 月 3 日林彪才制定南下作战的大体部署。9 月 7 日,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东北野战军的作战方针,告诫林彪:必须确立攻克锦(州)、榆(山海关)、唐(山)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必须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集团来援时敢于同其作战;必须据此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决心发起辽沈战役。战役于 9 月 12 日发起,到

  1. 月 2 日结束,分为 3 个阶段。

战役的第一步,是首先攻克锦州,截断北宁线,关门打狗。尔后围困长春,迫其起义。9 月 12 日,东北野战军首先在北宁线发动攻势,至 29 日, 先后攻克昌黎、北戴河、绥中、高桥、兴城等地。10 月 1 日攻克义县后,迅速包围锦州。至此,国民党军东北、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陆上联系被切断, 战略要地锦州成为一座孤城。

锦州是山海关内外陆上交通的咽喉。该市四周环山,南傍小凌河、女儿河,地势险要。守敌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的第 6 兵团部和第 93 军、新 8 军各两个师,新 6 军 1 个师及原属第 60 军的

1 个师,共计 6 个师,连同特种兵、后勤及地方部队约 10 万人。

东北野战军对北宁线的攻势展开后,蒋介石深感不安,为解锦州之危, 严令卫立煌由沈阳派兵增援锦州,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赴沈阳督战。30 日蒋介石飞抵北平,10 月 2 日又抵沈阳亲自指挥,确定从关内急调 11 个师组成

“东进兵团”,由葫芦岛、锦西增援锦州;以沈阳地区第 9 兵团等部共 11

个师另 3 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先向彰武及以南新立屯攻击,企图截断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然后经阜新趋义县,协同“东进兵团”对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进行夹击。

10 月 2 日清晨,载着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列车,到达彰武车站,空中出现

敌机,所有人员下车隐蔽待命。正在此时,林彪接到葫芦岛蒋军增加 4 个师

的情报,又一次动摇了打锦州的决心。他不同任何人商量,便于当晚 22 时, 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加急电,提出锦州如能迅速攻下,仍以攻锦为好;但强调长春比锦州好打,想回师打长春。要军委考虑。

10 月 3 日早晨,罗荣桓从刘亚楼口中得知此事,又气又急,立刻拉着刘亚楼到林彪住处。

“林总给军委发电,考虑回师打长春?”罗荣桓克制激动,问道。 “是的,”一贯独断专行的林彪,不觉得自己有错。“关内敌人增派 4

个师海运葫芦岛。葫芦岛有 10 万援军,锦州城里 8 个师敌人,工事坚固,不是短时间能拿下的,援兵不一定堵得住,我们会陷于被动,不如回师打长春。” “现在几十万部队拉到辽西,义县刚打下,锦州外围敌人肃清了,部队

情绪很高,忽然不打了,干部战士会怎么想?”罗荣桓严肃地问。“打锦州的作战方针,是经军委和毛主席批准的,怎么可以随便变更?”

“我是向军委建议,两个方案请军委考虑指示嘛!”林彪说。 “电报中强调打锦州困难,强调打长春有利,显然想回师打长春,我看

军委不会同意。”罗荣桓肯定地说。

林彪坐不住了,站起来踱着步。突然停下来问刘亚楼:“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政委的看法,还是打锦州好。”刘亚楼回答。

林彪不吭气了,坐在那里一个劲地吃炒黄豆。

罗荣桓想了一下说到:“不要等军委回电,我们重新表个态,说明仍然按军委指示办,打锦州。”

罗荣桓看林彪没有表示不同意,便亲自拟好电稿。林彪过目时,把“前电作废”和检讨词句删掉后签发。

此电发出不久,即收到由毛泽东拟稿连续两封电报,批评回师长春的错误想法,分析打锦州的有利条件,要求迅速打下锦州。只要打下锦州,便取得战役上的主动权。

刘亚楼看了军委来电后说:“果然挨批了!罗政委的意见是正确的,幸亏又发了电报。”

在收到林罗刘关于坚持打锦州的电报后,毛泽东及时回电,表示“甚好, 甚慰”。

“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有都没有了。”

由于罗荣桓的及时劝阻和军委的批评,林彪坚定了打锦州的信心。根据锦州守敌防御部署和锦州地形条件,10 月 4 日晚,确定攻锦部队编成 3 个突

击集团,以第 2、第 3 纵队及第 17 师、炮纵主力附坦克 15 辆为北突击集团, 由城北和西北并肩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以第 7、第 9 纵队附炮纵一部为南突击集团,第 8 纵队附第 1 纵队炮兵为东突击集团,分别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实施辅助突击。

10 月 9 日,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在东西两翼阻援部队的保障下发起锦州战役。此时,在长春的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在一张军事地图上,把眼睛死死盯着锦州,密切注视着锦州的事态。他知道锦州是整个东北的咽喉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锦州一旦失守,长春便危在旦夕。

东北野战军在夺取外围阵地后,14 日 10 时,各突击集团向锦州城发起总攻,至 15 日 18 时,攻克锦州,全歼守军 10 万余人,内俘范汉杰以下近 9 万人,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道路。与此同时,坚守塔山的阻援部队第 4 纵队在第 11 纵队和独立第 4、第 6 师的密切配合下,与敌

“东进兵团”鏖战 6 昼夜,击退敌数十次冲击,歼其 6000 余人,守住了塔山

阵地,保障了攻锦部队的侧后安全,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第 5 纵队和第

6 纵队主力将敌“西进兵团”阻于彰武及新立屯以东一线。

锦州的攻克,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0 月 15 日,蒋介石再次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向沈阳撤退。但由于东北野战军围城部队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在锦州失守后,长春守军第 60 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

下起义,新 7 军军长李鸿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兼第 1 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投诚,长春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共歼敌第 6、第 1 两个兵团,连同地方部队等共 20 余万人, 控制了战略要点锦州,为尔后全歼东北敌人创造了条件。

锦州城破、长春守军起义投诚后,给东北国民党军以致命打击。 南京,总统府官邸。蒋介石焦急地等待着长春的消息。 “总座,长春有消息了!”机要员把刚译完的电报呈给蒋介石看。

蒋介石迫不及待地接过电报一看,“娘希匹,曾泽生起义,郑洞国投诚, 全跑向共军⋯⋯”蒋介石骂完,呆若木鸡,他那拉长变型的驴脸,活像一座石雕的头像,呆板、发青、无神、苍白,脸上每一个斑点的颜色都加深了。

10 月 18 日,蒋介石偕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 3 次飞抵沈阳,

部署总退却。他错误地判断东北野战军经 1 个月的连续作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才可能再次采取大的攻势行动,遂令“西进兵团”继续西进,企图在“东进兵团”策应下,重占锦州,然后掩护东北残存的国民党军经北宁线撒入关内。同时,又令第 52 军由辽阳南下抢占营口,以控制海上通路。蒋介石唯恐卫立煌不执行命令,又令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改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指挥其撤退行动。

锦州攻克后,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下一步作战行动问题,于 10 月 17 日致电林彪、罗荣桓,指出:一是如廖耀湘部不敢继续向锦州前进,或停留原地或由彰武退回新民、沈阳固守时,我军即稍经休整,然后集中兵力求歼锦西、葫芦岛敌全部或大部,迫使廖耀湘兵团西进增援锦、葫,然后将其歼灭;二是如廖耀湘部仍按原计划向锦州前进,即求歼敌于援锦途中。10 月 18 日,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获悉敌“西进兵团”一部已占新立屯并继续南进,判断沈阳之敌有可能经锦州实行总退却,即向中央军委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辽西的新立屯、黑山、沟帮子地区打大歼灭战,各个歼来总退却之敌。19 日,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20 日,东北野战军首长作出举行辽西会战的部署,决心采取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法歼灭“西进兵团”。其部署是:锦州地区的第 2、第 3、第 7、第 8、第 9 纵队和第 1 纵队主力、第 6 纵队第 17 师及炮兵纵队立即隐蔽向新立屯、大虎

山、黑山方向急进,从两侧迂回包围“西进兵团”;第 5 纵队由彰武西南移

至阜新东北地区,第 6 纵队主力仍位于彰武东北地区,第 10 纵队和第 1 纵队

第 3 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 1 师由新立屯东北地区后撤至黑山、大虎山一线, 组织坚守防御,阻止“西进兵团”向西南前进,以争取时间待主力赶到予以围歼;第 4、第 11 纵队等部继续在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第 11 纵队一部和独立第 4、第 6 师向山海关方向佯攻。

10 月 21 日,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在空军掩护下,由新立屯向南攻击前进。23 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遭到顽强阻击。26 日,东北野战军将其包围于黑山、大虎山以东,绕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 120

平方公里地域内,激战至 28 日晨,全歼该敌兵团部及 5 个军部、12 个师(旅)

共 10 万余人,俘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及新编第 6 军和第 40、第 71 军军长。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标志辽沈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同时,为防止沈阳国民党军经营口从海上撤逃,东北野战军即令 3 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与 5 个独立师

构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又令 3 个纵队南下直插营口,断敌海上退路。廖耀湘兵团被歼后,卫立煌见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外围据点的两个师调进沈阳,加强城防。随后于 10 月 30 日把防守任务交给第 8 兵团司令官周福成指挥,他本人在当日匆忙乘飞机逃走。11 月 1 日,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市区国民党军发起总攻,2 日占领沈阳,歼来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及 1 个兵团部、2 个军部、6 个师、3 个骑兵旅、4 个守务总队等共 13.4 万人,俘周福成。同日,营口解放,歼敌 1.4 万余人,守敌第 52 军军部及第 25 师共 1 万余人乘船逃走。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部队经 52 天激战,在关内各战场人民

解放军有力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和所属 4 个兵团部、

11 个军部、33 个整师及地方保安团队共 47.2 万余人。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解放,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这对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