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饭量

有一段后来流传得极为广泛的传说,说姚明从小就饭量极大,但家中经济拮据,往往是姚明放学归来一通猛吃,连父母的那份饭都吃完了,抹抹嘴还叫饿。还有人说,姚明小时候饭量太大,几乎花光家庭所有收入。

虽说这些说法有些失实,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这回事。姚明的出生,的确给这个家庭的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本来姚明父母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最开始,姚家夫妇的月收入加起来不到80元,要靠这笔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抚养个头长得极快的姚明,让两口子有点力不从心。

姚明的母亲方凤娣说:“当时确实不富裕,我和他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大概都是四十多块,在姚明刚刚开始出名的时候,曾经有美国记者来采访我们。”

“当时是上海体委给安排的,那个记者问我们在80年代初能够挣多少钱,我和他爸爸怕给国家丢脸,咬了咬牙,说能挣六十多块,其实肯定没有这么多。”

“不过再怎么样,姚明小时候的吃穿都能保证。他也挺懂事儿的,经常吃着吃着用小手拍拍我们说,你们也吃啊。”

姚明的父母当时住在康平路95号体委宿舍楼602室,这里要比他们刚结婚时分给他们的房子好得多,但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除了一张桌子和两个特大的床之外,就没有什么家具了。

和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寓所一样,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没有家用电器,而且非常奇怪地没有门框。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我们拆走了门上面的气窗,这样我们就不会撞到头了。”

让自己长得飞快的孩子吃好穿好,是姚明父母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夫妇俩还有一般家庭没有的额外花费,他们的孩子长得太快了,所以裤子总是太短,鞋子总是太小。

大方和大姚自己只能日复一日地穿着同样的开始褪色的衣服,破了就在上面打上补丁。穿的事相对好应付,吃的就不能那么随便了。

当时,在上海的武康路上卖食品的小贩们,几乎都认识方凤娣。因为几乎每个黄昏,她都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她个子高高的,穿着端庄的旧衣服,小声地和他们为放的时间有些久的猪肉,或者多余的定量大米讨价还价。

很久以后,摊主们还能记起这位脸色红润的前国家女篮队长。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小贩们都知道,这个女篮队员回家后,还要和丈夫一起艰辛地抚养一个长得那么快的男孩,以至于都要供不起他吃饭了。

当时,姚明父母的所有收入几乎都花在了食物上,就这样他们偶尔还只能半空着肚子坐在餐桌旁,看年幼的儿子狼吞虎咽。

由于姚明的饭量差不多是普通中国孩子的两倍,定量配给这个家庭的牛奶、肉、大米似乎永远是不够的。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差不多每样东西都是严格按定量配给的,食物、布匹、肥皂、煤,要让一户都是大个子的家庭吃饱,那些定量券可就太少了。

后来,姚明的外婆去世,姚明的外公搬来和他们同住,这个家庭的开支就更加紧张了。

有时方凤娣从菜场买一条鱼回来,她把鱼最好的中段给了姚明,头给了自己的父亲,尾巴给了丈夫。自己什么也没剩下。

许多年后,方凤娣把儿子的茁壮成长归功给了国家的政策。她说:“身体里的遗传基因,让他长得非常高,因为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他有比我们小时候更好的营养。”

只是那个时候,方凤娣一直要为儿子的下一顿饭发愁,不知什么时候家人能够不再为这个烦心。

姚明小时候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身体一直在长,导致他营养跟不上。

方凤娣是个非常自强的人,所以不会去寻求帮助,但她的很多朋友在为她奔走求助。

与此同时,这个家庭得到了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为了长身体,姚明住在爷爷奶奶身边,他能受到比较稳定的照顾,还能吃到更多的食物。

一次,姚明的父亲在火车上和一个在上海牛奶厂工作的人聊天。当他提到配给他家的牛奶定额卡,只能满足自己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一半的需要时,这个牛奶厂的人答应给大姚提供帮助。

这个好心人给姚家提供了一张额外的定额卡,于是,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姚明都可以喝到充足的牛奶,终于能够得到满足他成长需要的钙了。

姚明儿时喜欢吃肉,胃口很大,一顿能吃四块大排。一对亚洲身高第一的父母,再加上一个猛长的儿子,工资愈发显得菲薄了。

母亲方凤娣这时竟然像家乡的穷亲戚一样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像所有的父母一样为了保证儿子的营养,姚志源夫妇只得自个儿省吃俭用。

据说姚明进入少年体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少年体校的学生有伙食补助,起码每天有一瓶牛奶供应。

因为一瓶牛奶的诱惑,姚明早早地走向了专业训练的旅程,巨星成长段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是当时他就因为吃穷了家里而不好意思抬头。

后来少年体校与上海市体委又给国家体委打报告,称姚明潜力无限,请求支持,国家体委一位领导来看了姚明后,特地拨款五万元,资助姚明与其他篮球苗子。

这一真实的解囊相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上海,距离今天仅仅十几个年头,五万元的投资换来今天的美国篮球联赛姚明王朝,在美国人看来,这该是怎样一种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