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童年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却一定失败!

你怎样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怎样对待你。

小姚明的降生

1980年9月12日,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秋日傍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走廊上,一群医生和护士在窃窃私语。当晚19时多,妇产科病房里的一位孕妇艰难地产下一个重得出奇的男婴,负责接生的医生和护士对此早有准备。

男婴的父母都是退役篮球运动员,这对全中国个头最高的夫妇在一年前结婚。

孩子的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比普通身材的上海男子高出不少。孩子的父亲姚志源是个身高2.08米的巨人,由于长期低头穿过对他来说太矮小的门框,以及低头聆听别人说话,他的脊背总是微微佝偻着。

这对夫妇从小就拥有高人一筹的个头,所以人们都习惯叫他们“大姚”和“大方”,孩子出生前,队友们就已经开始推测起了孩子的身高,不过孩子长大后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第六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肯定没见过这样的新生儿:长长的腿、又宽又平的脑门、手脚大得像3岁小孩。这孩子出生时体重5.1公斤,比普通新生儿重了几乎一倍。

姚家夫妇给儿子起的名字是姚明,小姚明呱呱堕地的时候,他未来的路就已经注定,谁都看得出来将来他将和父母一样成为篮球运动员。

即便姚明的身高具有巨大优势,但大姚和大方那时还不曾想到,他们的儿子会成为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领军人物,更想不到他还能震惊遥远的美洲大陆。

小姚明白白胖胖,出生时竟那么重,他的姑妈当时只是见怪不怪地说了一句,又是一个姚家傻大个。

事实正如姚明姑妈所说,姚明后来确实成了一个巨人,但姑妈当时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侄儿,竟然是未来中国篮球的希望,是一个世界巨星。当然,姚明的姑妈也不是随便乱说的,因为姚家出高个子,是有传统的。

姚明的故乡震泽位于吴江市的西南部,紧挨着太湖,有着上千年历史。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宜人,正好处在吴头越尾,苏杭之间,有天堂之美。另外,这里还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大多身材羸弱,皮肤白皙,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群“才子面庞秀才身”的人群中间,竟然出现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姚氏家族。

据当地镇上的老人介绍,姚姓家族个个都是高个子,只要在镇上走来一个大高个,必定是姚姓无疑。姚明的祖父名叫姚学明,身高2.03米,绰号“姚长子”,曾经是震泽万生烟纸店的伙计。抗日战争胜利后,姚学明举家迁往上海定居。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叔叔姚志强身高1.9米。

但是,让姚家遗憾的是,他们惊人的身高,在几百年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让人难忘的事迹。相反,由于这种超出一般人的高,让姚氏家族的人感觉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有种高处不胜寒的羞涩。不过,后来姚明的出现,让几百年的姚氏家庭长出了一口气,也让他们明白了高个子的优势。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也曾经是上海篮球队队员,他当年在上海队穿的是15号球衣,后来姚明也穿同样的球衣,并将这个球衣在上海队退休了。

姚明的母亲名叫方凤娣,身高1.88米,20世纪70年代曾担任过中国女篮的队长,可谓大名鼎鼎。

大姚和大方为中国篮球事业付出了无悔的青春年华,他们同样以自己的父母之爱,养育了中国的新一代球星。

最初大方并不喜欢打篮球,她回忆说:

我只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小时候我想当演员,一点也不喜欢打篮球,从来没想过要打篮球。

不过大方的身高引起了上海女篮的注意,体育局官员造访大方的家,征询其父母的意见。他们告诉大方的父母,他们的女儿能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带来荣誉。

此外,能进入专业体育队在当时也是个“铁饭碗”,那意味着大方今后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必像她的母亲一样在棉纺厂的生产线上忙碌。

在体工队里,五六个运动员住在一间宿舍里,他们有固定的食谱,也有牛奶和肉类供应。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都是专业运动员的特权。

1965年,15岁的方凤娣走进上海体工队训练基地,她将在那里度过五年,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成篮球明星。

1969年,上海恢复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大量老运动员的退役,19岁的方凤娣被推上主力中锋的位置。大方稳定的投篮和在篮下的顽强作风让她得以入选国家女篮,并在1976年亚洲女篮锦标赛上战胜当时的亚洲霸主韩国队。

方凤娣的球员生涯在1979年走到尽头,艰苦的训练让她背部的旧伤越来越重,体能也急剧下降。就是在这个时候,大姚走进方凤娣的生活。

姚志源本是个锤接电机部件的工人,由于身高出众,被选拔进上海男篮,并于1978年退役。姚志源是个始终面带微笑、富有幽默感的人,多年来他和大方在同一个食堂吃饭,在相邻的训练场上训练,但两人却并不太熟。

真正促成这段婚姻的人,是上海篮球队领队刘师余,他找大方和大姚分别谈话,建议他们可以“多交往一下”。后来他们顺理成章的成了一家。

1980年9月12日的傍晚,很多上海第六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注意到了一个高大男人,他在产房外焦急得不停踱步。他是上海男篮2.08米的中锋姚志源。

由于当时中国媒体并不发达,上海队成绩也委实一般,因此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姚的名字。姚志源已经苦等了整整一天,他的妻子正在产房里忍受着煎熬,他们的孩子还迟迟不肯出世。

但姚志源不能再等了,虽然已经退役,但他又被上海男篮重新招入队中,而且为的就是这次九城运动会。姚明出生的这一天晚上,恰恰是男篮冠亚军决赛。

18时前后,姚志源一步三回头的离开医院,坐上上海体委为他安排的专车直奔体育馆。他的心里,还在惦记着妻子和孩子,但眼前的决战不容有失。

自从建国以来,上海男篮只在1972年的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上夺取过冠军,上海女篮更是从来都与冠军无缘。随着主力队员的年龄增大,男女篮已是每况愈下,所以即便只是九城运动会冠军,对于上海篮球来说也已显得弥足珍贵。

这天晚上,上海男篮在杨浦体育馆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姚志源捧着冠军奖杯的时候,他被告知自己的儿子已经降生。但当时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孩子将成为上海篮球未来的领袖和希望,成为上海篮球在22年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夺取真正意义的全国冠军的引导者。父母高大的身躯和运动基因,使他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体内就蕴藏着神奇的潜力。

多年之后,当姚明的成功让全世界震惊和赞叹的时候,开始有很多人关注姚明的出生。

有人说,姚明在出生之前就被上海市体委预订了,因为他们早就预感到这个孩子会非同凡响;有人说,上海市政府其实打算给姚志源夫妇再生一个的权利,好使上海篮球能够打出超凡脱俗的双中锋战术。

2002年的春天,《新民晚报》体育版别出心裁的登出一幅“姚明妹妹”的漫画。这时的姚明,正率领上海东方男篮在中国篮球联赛中,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冠军。晚报中记者还感叹说,如果姚志源夫妇当初再生下一个女孩,上海东方女篮拿冠军岂不也像探囊取物一般?

当然,这些猜想和感叹,都只是人们对于中国篮球的希望。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关于“预订姚明”,或者“给姚家特殊权利”的说法,只不过是后来想当然的杜撰而已;即使有人曾经设想过这个孩子将会与众不同,也没能形成任何建设性的给姚家的具体帮助。

在9月12日的那个夜晚,姚明看上去和所有的婴儿一样再普通不过,他只是比一般的孩子更大一些。

事实上,在姚志源离开医院半小时之后,姚明就在尖锐的啼哭声中来到了世间。这个重达5.1公斤的孩子,让母亲方凤娣吃足了苦头,也是这一天医院中生产的份量最重的一个宝贝。5.1公斤,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重量。迄今为止,在中国男篮国家队中,还没有人能够打破姚明保持的出生重量记录。

2001年11月,当姚明正随上海男篮在广东征战九运会时,听说国家队队友巴特尔的太太德明即将分娩,他不禁兴奋的说:“这孩子估计比我还沉,他爸妈身体也太好了!”

但是,结果令姚明颇为失望,巴特尔的小儿子巴恩泽出世时,重量还不到8斤。

从小就胖乎乎的姚明,几乎没有让姚志源夫妇费过太多的心。即便是起名字这桩人生头一件大事,姚志源也只是在父亲姚学明的名字中拿掉了一个“学”字,就变成了孩子终生的记号。

方凤娣说:“我们根本没有想过这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得起一个叫得多响的名字,所以也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去翻字典。就是一个光明的明字,我们觉得这样挺好。”

在这个极为普通的家庭里,姚明像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孩子一样,生活并不奢侈,但吃穿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