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感情陈由泓

一篇文章是否感人肺腑,关键在于作者有无感情。有些人以为文章写得不感人是词藻不丰富,技巧不娴熟。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密的《陈情表》、林觉民的《与妻书》,未在词藻与技巧上追求,但读来使人肝肠寸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为什么猿猴长鸣三声,能叫人泪下沾衣呢?这是因为它的悲鸣饱含感情,打动了人们的心曲。感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有的农村老太太没有多少词藻技巧,若讲起她的不幸经历来,铁石心肠的人也禁不住潸然泪下。写文章的道理也一样。“情不深刻则无以惊心而动魄。”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

写文章的感情要纯真,真情才感人,才能激动读者,引起共鸣。如果是矫揉造作的假情,无病呻吟的虚情,不仅不能打动读者,反而使人生厌。“不清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庄子·渔父》)曹雪芹流着眼泪写《红楼梦》,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弄湿了手巾,柯岩写《周总理,你在哪里》喉咙都哭哑了。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强烈感情。一位文学家说过,世界上一切东西部可以掺假,唯独感情这东西掺不进假去。事实的确如此。日本推理小说《月光》中主人公从夜里妻子的一吻里便体察出对方是一个冒充者;那农村老太太从几房儿媳的同样一声“娘”便能体味出感情的层次来。我们写在文章里的感情来不得半点造作,更不是几个“啊、唉、吧”语气词所能代替的。

文章的感情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实践,一切爱憎喜怒的感情都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杜甫有感于诗友李白的流放遭遇和自己的怀才不遇的经历,深有感触地写出“文章憎命达”、“儒冠多误身”的名句;夏衍深入上海的日本纱厂当工人才写出《包身工》;魏巍赴朝与志愿军战斗在一起,对志愿军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把激情注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之中,文章就打动了读者的心。事实说明,要把文章写得胎炙人口,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感受与积累,这是唯一途径。刘勰说过,要写那些“身之所历, 目之所触,发于心,著于声,迫于中之不能自己”的文章,才有可能产生动人的效果。刘勰还强调写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 宫商为声气。”如果把文章比作人,感情就是思想器官,缺少了它就少了灵魂,甚至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明白了感情在文章中的重要,就要舍未去逐本,把功夫下在感情的体味、积累、表露、提炼上,而不要单纯在词汇技巧上去冥思苦想。也就是说,只有在生活中下功夫培养感情,特别是对祖国和人民、对生活的感情,才能写出感动人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