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英雄的塑造。
《伊利亚特》是一部讴歌英雄的史诗。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英雄形象,赞美了他们孔武有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小兵的作用是被忽略了的。每逢战斗,得胜者往往踩着敌兵的尸体,自我夸耀一番,然后剥下死者的盔甲,掳掠其马匹。史诗对尚武精神、英雄主义给予充分肯定,英雄们像狮子般的勇猛,老虎般的暴烈,他们把战斗功勋当作男子最大的光荣,这也是荷马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标准。
荷马在描写英雄时十分重视突出他们的个性特征。黑格尔认为史诗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圆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①,如阿喀琉斯是英武的,埃阿斯是勇猛的,狄俄墨得斯是暴烈的,俄底修斯是智慧的,赫克托耳是强悍的,帕里斯是轻浮的,阿伽门农是傲慢的。这些英雄当他们不如意时,或战斗中遭到挫折时,也会像小孩子那样哭起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都大声哭过。
英雄中写得最好的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形象。他们是英雄们的代表,而且这两个人物都有刚柔并举的特点。
阿喀琉斯(一译阿基里斯)是作品中心人物,也是最年轻的英雄。他血气方刚,性子急躁而执拗,作战骁勇异常,是原始英雄力量的化身。他非常重视个人的荣誉,自尊心很强,受不得任何侮辱。由于统帅阿伽门农得罪了他,他拒不出战。史诗作者在这场冲突中是同情阿喀琉斯的,他怒斥阿伽门农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可是当阿伽门农悔悟后,派了使者前去讲和,阿喀琉斯仍执拗地不予理睬,史诗作者认为这就有些不应该了。
重新使阿喀琉斯回到战场,并不是阿伽门农和诸将的求情,而是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了。阿喀琉斯是个重友情讲义气的人,当他知道好友遭难,几乎痛不欲生,决心要为朋友复仇。他对阿伽门农的怨恨,自然也就不再计较了。他像战神似地出现在特洛亚军面前,凶狠又残暴,使战场上流满了黑色的血。他杀死赫克托耳后,又作践他的尸体。但当老王普里阿摩斯来向他求情时,他又感动得哭了,并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立刻答应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
阿喀琉斯这一形象之所以动人,一方面他体现了原始英雄粗犷的特征; 另方面他是个有血有肉,生气蓬勃的人物。他既英武而又残暴,既慷慨而又自私,既刚强而又充满柔情。在战场上,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在母亲和老人面前,他又像孩子般地嘤嘤啜泣起来。他的喜怒哀乐体现出他那直爽
①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 303 页,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单纯的性格。
赫克托耳的性格属于另一类型。他是特洛亚城忠诚的捍卫者,热爱乡邦的英雄。如果说阿喀琉斯凭自己执拗的性子,有时是不顾全大局的话,而赫克托耳则是全心全意在支撑特洛亚的战斗局面,他被称为“特洛亚人的堡垒” 是有充分理由的。他明确自己的责任,深感自己担负着保卫家邦的重任。他的勇武和本领不及阿喀琉斯,但他顽强、镇定。作战中他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当他冲击希腊军的堡垒时,也充分表现了他勇猛、大无畏的精神。史诗中写道:
得胜的赫克托耳一跳跳进里面去,脸上阴森森的同黑夜一般。他手里拿着双枪,身上的铜闪出了一种凶光。当他这样跳进门去的时候,是除了神之外没有一个人能够迎上他挡住他的。于是他眼睛里冒着火,回头向着他后边的特洛亚人,号召他们大家上壁垒。他的部下立刻响应了。也有的从壁垒下蜂拥而过,也有的就从那门口直冲。那些恐慌万状的阿开亚人纷纷逃到楼船当中去,登时乱成一片了。
赫克托耳比起阿喀琉斯来感情较深沉,性格也较温和,在战斗最艰苦的
时刻,他回城与爱妻、幼子诀别的场面,十分悲壮感人。最后当他的父母, 在城楼上痛苦流涕,要求他不要留在城外和阿喀琉斯决斗时,他体现出为保卫家邦视死如归的精神。为此,他深深受到特洛亚人民的爱戴,不像阿喀琉斯那样使部下都感到畏惧。
史诗的作者对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这对敌对英雄,都是以同情笔调来写的,并不存在一褒一贬的现象,这在一般名著中也不多见。不过,阿喀琉斯是个愤怒和胜利的英雄,而赫克托耳则始终带有悲剧的性质。如果说史诗对两位大英雄是精雕细刻的,那么对其他的英雄便带有浮雕式的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