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过程

(一)审题诱趣、理清文路。板书课题后谈话

  1. 从课题上,你们知道什么?

  2. 从课题上,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和谁赛?赛几场?怎么赛?赛的结果?教师过渡语(承上启下):

同学们的求知欲很强,想的问题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看看你们想知道的这些,课文告诉我们没有。

(二)指名学生读全文。读后了解阅读情况。

  1. 读了课文,你们又知道了什么?(解答了哪些问题) a.田忌和齐威王赛马。b.赛了两次。c.田忌先输后赢。

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

摘去

  1. 课文里还写了哪个人物?他和第二次赛马有什么关系?

(孙膑。他用计使田忌转败为胜) 板书:孙膑献计

设疑:这两次赛马各是怎么赛的?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看来,有些内容我们读一遍课文就能了解,而有些内容,需要我们仔细地读,深入地想,才能很好理解,我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是能弄懂这些问题的。

(三)给课文分段。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一下课文,看看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赛马的事, 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第二次赛马。

  1. 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2. 分的不一致、不统一,老师加以引导。

①找出分歧点——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②指点方法——当有的小节分段时把握不准怎么办?

方法:先看看这小节主要写什么,再看看它是和上面讲的意思联系紧密, 还是跟下面联系紧密,或是单独讲一个意思。

  1. 设问:这两次比赛之间的内容是什么?

  2. 确定分段依据。

我们是依据什么来给这篇课文分段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均可)

(四)了解兴趣点。

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预习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五)从兴趣点入手,组织讲读。

教学手段:将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形式。

目的:启发思维、培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手段:贴马图的形象直观。

教学形式:自学、画批。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1. 组织自学。

  2. 读后学生发表意见。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洋洋;田忌败,扫兴。

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田忌胜,高兴。

  1. 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1. 概括段意。

复习方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陈述句。它包括哪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怎么样)

①概括第一次比赛内容(第一段)。

②概括第二次比赛情况(第三段)。

(六)质疑导趣,将学习兴趣迁移到第二段。

1.启发质疑: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需要仔细读才能弄懂? 追问:你们想到些什么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田忌开始以为孙膑在挖苦他?

②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没信心?

③为什么孙膑对再赛能胜胸有成竹? 2.组织学习第二段。

教学方式:自学画批→议论交流→讨论明确。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全班讨论,教师据情指导。

①理解描写孙膑的语言

六、教学过程 - 图1

②抓住齐威王的语言、神态。理解齐威王的骄傲、轻敌,使得孙膑的计谋得以实施。

为什么“胸有成竹”?

(对田忌、齐王的了解。) 5.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6.教师小结。

设问:你们觉得孙膑的这个主意妙不妙?妙在什么地方?(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

(七)“投石”激趣。

  1. 设疑: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2. 组织学生“试验”。

你们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 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1. 指一名学生上前面“演示”。例:

六、教学过程 - 图2

四种调换方法,均输两场,胜一场。

  1. 从中悟出道理:要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

  2. 从中体会两个“让”字用得贴切、精当。

(八)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两人一组,设计对话内容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六、教学过程 - 图3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