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课时

教学思路:紧扣课文,三次跳跃,三设悬念。教学过程:

(一)一次跳跃——先读中间部分,设悬念“科学家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假想黄河象来历的?”

1.阅读第二段(假想来历)

  1. 探索黄河象失足落水间接原因。

①启发学生边读边将第三段分成三层。要求每层用一个字概括。(从文中找,热——渴——陷)

②理清三层间的关系。(因果关系,“热”与“渴”是“陷”的原因)

  1. 分析黄河象失足落水直接原因。

提问:细读第三层,想想黄河象又是怎样一步步陷入淤泥而死的,概括出四步:

①跨进水里,右脚下陷。

②回收不及,左脚深陷。

③使劲挣扎,全身下陷。

④呼救灌水,渐渐陷落。 2.阅读第三段(变为化石)

细读第三段,请学生找出化石形成的三个条件。(抓语言因素看条件)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

  1. 时间漫长 变

200万年过去了   成

  1. “泥沙掩盖”──泥沙掩盖 

“上升为高原”  石

  1. “耸出地面”

地壳变迁 

 

(二)二次跳跃——再读头尾部分,设悬念“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来历是凭空的吗?”

  1. 导入:大家已读了科学家怎样一步步假想黄河象死的。这里有个疑问: 为什么不假想老象“饿死”、“冻死”、“老死”呢,偏偏假想的陷入淤泥而死呢?科学家的假想是凭空的吗?(是有根据的)

  2. 假想有根据,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的?(开头、结尾段是根据)3.朗读结尾段,画出发掘出的古象化石是什么样子?4.根据化石样子为假想根据,到假想段中找出相关的想象内容,引导学生填下表:

根据(结尾)

假想(二段)

推断

一段洁白的象牙

老 年 公 象

大象

斜 插

身子一侧 抬头呼救

失足

沙 土

小 河 淤 泥

落水

脚踩砾石

右脚踩椭圆形石头

而死

骨头相互关联

大河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 学生自问自找假想的根据,自推自导出想象内容。(因为课文中除了上表所点出的根据外,还有许多细节的假想可以找到根据,这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可有以下几个细节参考)。

自问

自找根据

自推导假想

为什么起名“ 黄河

象”?

甘肃一

条大河流过

因为甘肃的大河正是“黄河”,所

以起名“黄河象”。

为什么假想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沙土

只有弯弯的小河,才易形成泥沙的淤积。

为什么假想是“一头

老年公象”?

象牙

高大的骨架

有象牙的是公象。

骨架高大说明年迈。

为什么假想其它古象“吓得四散逃跑”?

发现一头大象骨架。

发掘时只有一个骨架 说明其它象不在此处。

  1. 对照朗读。(两位同学一个读开头、结尾段,一个读假想段)然后谈体会。(启发学生体会假想并不假,不是胡思乱想,是有根据的,具有科学性。与此同时,课文用词的准确,推理的严密也跃然纸上。)

  2. 教师小结。

  1. 想象要有根据,要从现实出发。

  2. 黄河象的来历是科学的假想。

(三)三次跳跃——通读全文,设悬念“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1. 导入:还有个问题不明白,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气力去假想黄河象的来历?去详写几百万年前的事呢?

  2. 先指名读开头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说明什么?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归纳出板书) 说明

(从整体看)

(头部)

(脚部)

除了 全部是

甚至 也

高大骨架很完整

 • •

(关联词语) 

  1. 小结:正如课文写的“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上是很少见的。”骨架完整的特点,正是这篇文章作者的意图,乃中心所在。

  2. 再指名读结尾段,看看段中与“骨架完整的特点”有什么关系?结尾句:“从它站立的姿式⋯⋯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推想⋯⋯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体会:首尾呼应,结论仍是保存完整。

  3. 最后再读中间部分。思考:这重点段作者为什么要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这假想与“骨架完整”,又是什么关系?(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是为了说明它为什么保存如此完整。)

  4. 统观全文,围绕“完整”的中心是怎样层层表现的?开头段中间部分结尾段点明完整→完整原因→得出完整结论

  5. 总结:科学家们面对这件古象骨架,如此完整高大,十分罕见,是件国宝。于是做科学推想,证明它为什么这样完整,为国宝找到科学根据。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