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及其生物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前 322),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勤于笔耕,著述内容极其广泛,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对后世发生巨大影响。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第一个从事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生物学家。他对生物学和自然哲学作出重大的贡献。在解释遗传特性方面,他与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完全不同。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卡尔息底斯(Chalcidice)的斯塔吉拉(Stagira ) 地方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尼可麦霍斯(Nicomachus)是希腊医家的后裔。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双亲先后去世,由亲戚抚养。他十七岁远游雅典入柏拉图学园学习,一直到柏拉图(Plate,公元前 427—前 347)去世才离开学园, 长达二十年。在这期间,他一面从师学习哲学,一面对柏拉图所轻视的自然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坚持独立研究。从公元前 347 年到公元前 334 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先后到亚梭司和米凡来纳等地游历,集中精力从事生物学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大约在公元前 342 年,亚里士多德受马其顿国王腓力

二世的邀请,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直到公元前 334 年左右,他才重返雅典。此后,他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愈加深入。现代遗留下来的他的大部分(几乎是全部)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同时,他开设了亚里士多德学园,并以他独有的讲授方式而著名:他与学生习惯于在吕克昂(Lyceum)的花园里一面散步,一面讲授知识,这就

是被后人称亚里士多德学派为逍遥派的缘由。他讲授的内容,不仅有哲学, 而且几乎包括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他在学园中,建立了欧洲最早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里收藏着不少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资料以及从各地搜集来的大量的动物标本。传说,亚历山大承袭王位后,曾命令所有的渔夫和猎人将捕获到的奇异动物送给亚里士多德,因而充实了这个图书馆的实物标本。公元前 322 年,亚里士多德逝世于他的故乡卡尔息底斯。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是一个不倦的著述家。他的著述宏富,集古代知识之大成,成为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他曾涉猎伦理学、自然科学、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以及认识论等领域。遗憾的是,他的大部分著作已经丢失。在遗留下来的著作中。生物学方面仅存有《动物志》、《论动物的历史》、《论灵魂》、《论动物的生殖》、《论动物的各个部分》等。在这些著作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两个鲜明特点。

第一,应用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广泛并系统地搜集生物学材料,并进行观察和实验。他认为, 应用这些手段是认识有机界的经验基础。因此,他往往在尽可能多地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理论概括。他说:“实验比理论更可信,理论只是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的情况下才可信。”在他的著作中含有不少新资料,他曾仔细地观察过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并依照他自己确立的分类原则加以比较, 分门别类。他解剖过五十多种动物以及婴尸,并且强调要对动物尽可能地进行活体解剖。他坚持认为,如果要对动物的功能作出正确的见解,那么首要的是解剖动物并仔细地观察它们内部结构。亚里士多德生性好客,善交朋友, 结交的朋友中很多是渔夫、猎人、牧人以及旅游家等实践者,他向他们学习, 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对动物观察是细致的,他在《动物志》中详尽叙述了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生殖、迁徙、感觉、声响及动物心理等内容。例如,他在区别生殖方式中的胎生和卵生时写道:“长毛的四足动物胎生,有鳞的四足动物卵生。”他指出,“卵是完成了妊娠的产物,幼体由这卵发生”;所谓胎生,就是“在体内孕成有生命的活胎,当妊娠完成时,诞生一活动物。” 他在描述海豚、鲸及其它各种鲸类动物时,已认识到:“凡属无鳃而具有一喷水孔的鱼,全属胎生。”他在《动物志》上专门写了一章,十分细致地描述了海豚的习性,他说海豚“本性善良”,他观察到“小海豚群后常跟着一条大海豚保护着它们”,并记载着:“有一回,人们见到一群大大小小的海豚,其中有两条相隔不远,它们由于怜悯,共同扛着一条死了的海豚游泳, 免得它下沉,而为某些贪暴的鱼类所残食。”他指出,海豚的行为是令人难以置信地“迅速”,它似乎是“一切海生动物与陆地动物中最迅捷的动物” 等等。亚里士多德对电鳐曾作过实地观察,他在描述电鳐的获食本领时说: “麻醉鱼(电鳐)捕食生物时,先使用其身上所具有的震动性能,使之麻木, 然后吃掉它;麻醉鱼也能隐身于泥沙的浑水中,捞取所有游进它能使之麻震范围以内的生物。”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记载着鸡胎的发育;记载着他观察心脏在蛋壳中跳动的情况;记载着区分硬骨鱼和软骨鱼的标志;同时,还记载着雄蜂是从受精卵蜕变出来的实验观察。

第二,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思想的根本见解。

亚里士多德是用一种拟人观来看待自然界的。他认为人是有意识的,人的行为和活动受自己的目的支配。当解释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和变化时,亚里

士多德以一种人格化的特性赋予自然界,他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同样是有意识的,是受某种目的而支配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这种目的论的原理时曾比喻说:“医生与建筑师在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意识着目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在自然界的现象中,也存在着目的与价值。”这种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基于观察与实验在哲学基础上得出的一种因果性的概括。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和一切知识的任务就是要获得一切事物发生变比的“原因”。他把“原因”分为四种:第一种称为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称为形式四,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称为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称为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在这“四因”中,起实质作用的是质料因和形式因。质料是潜在的可能性,是被动的; 形式是现实的,能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任何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因和形式因两者是不相混和的。形式因是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内,开始时,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当物体或生物一旦在动力因的作用下有了发展时,这些早已被设计了的图案与形状的形式就显露出来;当物体或生物达到完成阶段时,最后的制成品就实现了原来的设计目的,或为目的服务。例如,当一位雕塑家拿着一块大理石想雕塑一个塑像时,首先在他头脑中形成一定形象的蓝图和一整套工作计划,然后才动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目的在于把观念模型变成现实的塑像。在这个过程中,雕塑所必需的大理石是质料因;雕塑家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模型是形式因;依据一定的计划去完成一系列动作是动力因;最后雕成的塑像体现了预定的目的和意图是目的因。由此可见,为了达到目的必需凭借一定的手段, 而一定的手段又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目的”这一范畴作出分析的哲学家。他正确指出了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特点,由此出发,用“四因说”来解释生命的形成、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出生物有机体同样具有目的性的看法,合理地揭示了生物适应性的特点。这种目的论包含着自发的辩证思想,对日后研究者的研究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把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的、并且高于必然性的原则和根据,就使他陷入了唯心主义。到了中世纪,这种目的论被神学界割裂和肢解,把它作为基督教教条和教义的论据,使之为神学服务。基督教宣称上帝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上帝根据它心目中的模型、范本和计划,合乎目的地创造了世界,又创造了人类,并使得世界秩序井然。经院哲学宣扬神学的目的论,是为了麻痹人民,迫害进步思想家,反对研究科学,反对正确地认识客观自然界,阻碍社会进步。这种目的论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目的的精神和思想武器。

亚里士多德在生物的发育和遗传问题上,主要成就在于他收集并综合了他那个时代有关生殖和遗传方面的种种看法,并按照他的目的论的思想方法作了系统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发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个体的发育途径是由这个个体的内在本性决定的,而这种本性是按照它先天所赋有的规律决定其发育的过程,最后使个体的终极本性得到了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育理论,实际上是用他的目的论来概括、解释个体发育的全过程。联系到人的发育过程,用他的目的论来论述,就是说,男性提供形式因, 通过他的精液,传递运动和成型力量的元质,它赋予发育以形式和动力;女

性是物质的载体,在她的月经血里携带着质料因,当月经血里充满了精液的能动元素时,开始进入运动,并接受形式。在发育过程中,精液中的元质使月经血变浓而改变其组成,通过这样的制备,最后生成一个由精液决定的那种胚胎。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中的遗传现象也作过细致观察。他看到有一个白人女子嫁给一个黑人,他们的子女的肤色是白色的,但到孙子那一代时,肤色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他不能理解:这个白人女子是怎样藏着黑色的血统, 而使她的孙代表现出黑肤色的呢?这个问题直到两千年后,奥地利的遗传学家孟德尔(Mendel, 1822—1884)从他的豌豆试验,发现了遗传规律,才得到圆满的回答。

亚里士多德极力反对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观念性的遗传假设——泛生说。他批驳了希波克拉底的泛生说观点。他的观点是: (1)遗传特性由亲代传到后代,只是在生物生殖的最后阶段才表现出来; (2)由亲代提供的代表性元素是不可能重新组成子代的胚胎的; (3)获得的性状不一定是遗传的。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另一种遗传观念。他的理论的前提是形式因和质料因的关系,即认为父亲的精液不是提供胚胎的组成元素,男子精液的唯一功能是传递运动和成型力量的非物质元质,精液只是形式的承担者。而母亲的月经血是形成胚胎的物质,这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和质料因两者是不相混合的,但是质料因同时体现了形式因的目的和目标。精液的元质使月经血变浓而改变其组成,制造出存在于卵细胞中的被动质料。

亚里士多德的遗传理论终究离不开哲学的猜测。他吸收那个时代有关遗传和生殖的种种看法,依靠目的论的思想方法的推导,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明。

总之,由“四因说”建立起来的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遗传理论的基础, 对于发育、生殖和遗传等问题上的种种见解及哲学上的猜测,只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亚里士多德不同于前人,以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脆弱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体系,而亚里士多德第一个从事广泛的观察和实验,他把搜集、分类、观察以及实验等工作确定为研究生物的方针,从而开辟了古代希腊科学的新纪元。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思想及取得的成就,对以后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