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救援搜索队的主力队员
1985 年 6 月 23 日,大西洋的海面上风平浪静,海面平静得好似一个万顷碧绿的镜面。蓝天中晴空万里,连一丝云彩都没有。
印度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 747 喷气客机,经伦敦飞往孟买,突然失事坠入大西洋。一颗卫星正绕地球飞行,它收到了飞机坠入大海之后自动发出的求救信号,并把这一消息传送到法国卫星地面接收站。一支救援队伍开入失事地点,并由飞机运来了机器人“圣甲虫 10 号”。
失事地点是爱尔兰西南 160 公里处。
“圣甲虫 10 号”是不载人的遥控机器人,它身上有一条电缆与海面上母船相连,母船上的控制指令及电力通过电缆传送到机器人身上,它身上还有遥控信号收发装置、摄像机、声纳及照明设备。它一次可以潜水 3—5 天不出来。
卫星提供搜索的海域有 8~9 公里方圆,海深 6700 米,而“圣甲虫 10 号”接受的任务是,要在这么大的深海海底搜索到记录着飞机出事秘密的“黑匣子”,这“黑匣子”只有一般电视机大小。让机器人在这么大的海域寻找这么小的“黑匣子”,真是大海捞针。
“圣甲虫 10 号”沿卫星提供的飞机入水方向搜索,又向返回方面再搜
索,连续 34 小时工作,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这时救援人员发现了几十名死难者的尸体,母船上的专家们经过研究, 命令“圣甲虫 10 号”扩大搜索范围。
又搜索了 8 小时,发现“圣甲虫 10 号”的前方,水下植物顺着一个方向
倒了一大片。母船上工作者看见“圣甲虫 10 号”发送回来的这一图像,立即命令机器人顺着这一痕迹搜索下去,终于找到了失事飞机的残骸。
根据飞机制造厂家,美国环球飞机公司提供的情况,机器人打开了飞机后舱,并沿着“黑匣子”发出的信号,找到了“黑匣子”,用铁手臂把“黑匣子”的铁构子紧紧抓住,浮出水面。
“黑匣子”是飞机上的“飞行记录仪”,它记录了飞机的飞行的高度、速度、航向以及飞机上机组人员与地面无线电通话的录音、驾驶室内机组人员谈话录音。采用循环记录方式,记录内容过时了就又被新内容所代替。若飞机发生事故,受严重撞击,记录就自动停止。于是,就会保留下出事故前30 分钟内的实况录音。这种记录仪放在密闭的铁匣子中。其实它的外面并没
有涂上黑色的漆,但是人们常称它为“黑匣子”。
机器人捞出这个“黑匣子”后,很快就弄清了飞机失事的原因。原来一名犯罪分子在一名旅客行李箱中放了一颗定时炸弹,在飞机飞临大西洋上空时,炸弹把飞机的油箱炸了一个大洞,燃料漏完了,发动机熄火,飞机坠入大海,致使 303 名乘客,22 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机器人在寻找海上遇难、空中遇难坠入海底的遇难遗体、船或飞机残骸, 真是屡屡建功。遥控式水下机器人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再说 1986 年 1 月 28 日,发生的那次航天空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爆炸后,海军空军的海岸巡逻队,派出大批飞机,船只进行搜索。在 15540
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收集了资料后,又转入海下搜索。用了 5 台水下机器人, 潜入深海,用摄像机,声纳装置确定了飞机残骸位置,发现了飞机飞行员的座舱,机器人用手爪,取回了碎片。
通过对残骸的复原分析弄清楚了,航天飞机爆炸时,飞行员的座舱是完好的。它是在高速坠落时与水面撞击才解体的。
从海底打捞出的残骸碎片,给确定这次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原因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