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街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古朴典雅,较好地保存了旧京街巷的风貌,因街巷内设有国子监而得名,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街在元朝时就已经形成,称为国子监孔庙,清时改称成贤街,之后又称国子监,最终称为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保存着旧京街巷的风貌,周围的胡同也基本上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国子监街上还有祭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和祀灶王爷的灶君庙等。

历代学府规制和孔庙

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官学的兴衰始终与朝代的兴替相伴而行。每一个政权的创建,统治者总是从前代统治者那里继承并发展成为巩固政权而服务的学校教育。

在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了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氏族部落成员间便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人们的教育和宣传就成了重中之重,于是氏族首领舜开始设置成均。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等,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时,就会在成均举行集会,成均也叫上痒,是大学最初的形式。

至夏商周时期,夏将这种教育形式称为东序,殷称为右学;在周为东胶,并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西汉早期,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盛行,社会上只有私家教学,并没有由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西晋武帝时期设国子学,并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负责教导学子。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又废国子学,改立太学,设太学博士,总管学府的大小事宜。

隋炀帝继位之后,改为国子监,为国家的教育机构,并重新恢复了祭酒的官职。唐朝沿袭了隋朝的这种制度,并在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

国子监是自隋以后我国官方的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国子监也是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历代培养学子成为治国贤良之才的地方,古称成贤街。

到了宋朝时期,国子监归为礼部下属机构,是宋朝最高的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学生,但这些学生仅是挂名而已,数量很少,平日前来听课的也只是寥寥数人。

自在全国开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都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的职能。

元初设置的国子监属集贤院管理,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来掌管国子学的教令,初步形成国子监街的规模。

1302年建立孔庙,历时4年完成,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成为后来看到的规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形制参照当时曲阜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和崇圣祠,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结构,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先师门之后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朝,清朝重修之后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浮雕有海水龙纹的图样,其中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个石鼓,每个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是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而刻制的。

孔庙的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拜孔子之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和神厨,用于准备祭孔时所需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用来存放祭孔的礼器和供品的备制。

在第一进院落的御路两侧分4部分,立有198通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朝所刻3通、明朝所刻77通、清朝所刻118通,记载了元、明、清三朝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共计51624人。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殿内全部采用金砖铺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堪与后来的故宫太和殿相媲美。殿内正中设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牌位,以及一套后来清代的乐器和祭器,包括编钟、编磬、琴、瑟、笾豆、登和爵等。

孔子牌位两边设有配享牌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被称为“四配”。殿内东边分列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和有若,两边分立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嘉等12人的牌位,这12人被称为“十二哲”。

大殿内外悬有后来清朝康熙至宣统之间的9位皇帝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赞语,十分珍贵。

大成殿前有一棵复苏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周长分别为2.6米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据记载,这颗槐树种植于元代,是元朝第一任祭酒所许衡所种植,但是人们为什么叫它“复苏槐”呢?

相传在明末的时候,这颗槐树就已经枯死了,但是至清乾隆年间,枝干上又忽然萌发出了许多新芽,最终成叶,枯而复荣。

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称奇并相互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的60寿辰,人们就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所以命名为“复苏槐”。

文武百官们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恰逢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拜先师,他得知此事后,就夜宿国子监,并发挥他树画的特长,绘制了一副古槐图,得到了乾隆的嘉奖。

据北京史志文献《日下旧闻考》记载:

国学古槐一棵,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也作了一首《御制国学古槐诗》:

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

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

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

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

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

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位大臣的诗文还被后人刻在了碑上,并立在了树的旁边。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却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后重修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5间,进深7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10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以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和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5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张载、蔡沈、周敦颐和朱熹6位先儒之父的牌位。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具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了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孔庙建成之后,元成宗铁穆耳又接着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西边营建了国子监,理学家许衡任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

1313年6月,元明宗下诏建崇文阁于国子监,恩准孔庙享官城规制,崇文阁是元朝的藏书之所。

元代任国子祭酒的还有虞集、欧阳玄、苏天爵、张翥等,元朝灭亡之后,国子监也一度被荒废。

【旁注】

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用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我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祭酒 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晋武帝时期始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因国子监是当时国立的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礼部 我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吉、嘉、军、宾、凶五礼,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的往来事宜。礼部下设四司,明清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集贤院 官署名,717年于乾元殿写经、史、子、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丽正修书院。725年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置集贤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等,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掌刊缉校理经籍,明朝时期废除。

石鼓 又称陈仓石鼓,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的“东方红”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共10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10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凿刻“石鼓文”,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

编钟 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太后 古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时,太后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可以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王太后指诸侯国藩王的母亲。规则用法是“藩国名+王太后”,不规则用得话“藩邦名+姓氏+王太后”,以区别于姓王的皇太后。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当了3年太上皇,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也是一代有为之君。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阅读链接】

“除奸柏”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奸相严嵩代替皇帝到孔庙祭孔。严嵩本来就心怀篡位之心,这次率百官前到孔庙,感觉自己真是皇帝似的,得意忘形地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着。没想到一没留神,就被旁边古柏的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

代替皇帝祭孔,掉了乌纱帽,这可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也是对孔圣人的不恭。吓得严嵩一句话也不敢说,拣起帽子慌忙戴上。跟在后面的百官都相互使眼色地暗暗发笑。

此事传出之后,人们认为古柏有知,痛恨奸臣,就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就叫它“除奸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