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罗马——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历史悠久,位于安徽省黄山以外,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已有数百年历史。
屯溪老街全长832米,宽8米左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屯溪老街的建筑群继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传统风格,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号称“东方的古罗马”。
有诗这样写道:“三江绕小蓬壶,宋式崇楼风格殊。水洗长街街畔水,人称活动上河图”,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鱼骨式结构的老街街巷
三国时期的吴国威武中郎将贺齐为征伐北越,曾屯兵溪上,屯溪因此而得名。关于屯溪名称由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因诸溪汇聚于此而得名,因而交通非常方便。
沿着河道顺流而下,可达杭州。逆流而上,则可以到达休宁的上溪口。溯横江而北,可至黟县的渔亭。
物资转运的辐射范围可达半个徽州地区,于是人们在此建了用来储存货物的8家栈房,逐渐造就了屯溪水利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的地位。
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条商业步行街,并在元末初具规模。至明朝,徽商崛起,称雄全国,带动了屯溪老街的迅速发展。
明弘治年间的《休宁县志》中就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
镇海桥又名屯溪桥,俗称老大桥,东西贯穿老街与黎阳,是进出屯溪的门户。镇海桥为6墩7孔石拱桥,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宽6米,高10米,拱洞跨度13米或15米不等。墩砌等腰三角形,墩顶端分水石尖翘起。拱脚、拱圈均用褐红麻条石交错砌筑。
镇海桥石料以糯米稀、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中洞有“禁止取鱼”4字。
桥面桥栏以茶园石铺设,桥栏纵向条石两头凿阴阳榫,互为衔接;上下联结处凿蝴蝶形卯样,又用铁梢卡锁,形成整体。因此,桥身质地坚实,气势雄浑。
桥上原有亭,两端有飞檐五脊虎殿顶建筑。桥东临街处建有高大拱门,上悬“镇海桥”3字金匾。
镇东阁原为休宁知事来屯溪巡查的下榻之所,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是一个二层的砖木结构楼阁,楼下前进为大厅,后进为小厅,楼上可以设宴款待官员和名流。
阁中有木板对联:“看阶前苔青莓绿无非生意,听庭中鸦鸣雀噪恐是冤魂。”横额为“怀德”,取君子怀德之意。
据清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屯溪老街的规模之大。
当时,的屯溪老街两侧,建有武举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等18条巷弄,它们和屯溪街周围的上、中、下3条马路沟通了老街和山水,呈现出鱼骨式的结构形态。
武举巷呈曲尺形,东西向长49米,南北向长42米,宽两米,用碎石铺就路面,因为这条巷内曾经走出过武举人而得名。
珠塘巷东临观音山,西靠踏地井,是屯溪老街通往珠塘的一条傍山小路,全长274米,宽2至3米,石板路面,后来一度改名为珠塘后街、四新巷等。
祁红巷是原屯溪后街的一部分,全长121米,宽3米,石板路面,曾经更名为中山后街。
鱼池巷是屯溪老街与后街相通的主要巷道,全长98米,宽1米左右,石板路面。鱼池巷最早为一个程姓人家所有,名为程家巷。后来由于巷内设有鱼塘,于是更名为鱼池巷,巷内民居特色鲜明,极具研究价值。
海底巷是与鱼池巷平行的一条街巷,全长86米,宽两米,石板路面,因巷道地势低洼,经常存积有大量的雨水,非常难排,于是人们就将此地戏称为“海底”。海底巷北窄南宽,从高处俯视像极了鞋底,所以人们也称之为鞋底巷。
李洪巷原来为徽商李家和洪家居所之间的一条小道,与海底巷平行,全长76米,宽仅一米,石板路面。
劳动巷原名马铺巷,是因为旧时在巷内曾经开设有一家“源记货栈”,往来商旅的骡马多拴在巷内,因此得名。劳动巷是沟通屯溪老街与河街的主要巷道,全长84米,宽1.5米,石板路面。
新河巷又名当铺巷,因旧时巷内开设有当铺而得名,全长86米,宽1.8米,石板路面。
立新巷与新河巷平行,全长86米,宽1.4米,石板路面。据说旧时巷内有很多蝙蝠出没,一度被人们叫做蝙蝠巷。后来,巷内住了8家富户,又改称为八福巷。
榆林巷与立新巷平行,全长95米,宽1.5米,石板路面,过去是新安江上游屯溪南港率水的上溪口与北港横江的渔船停靠码头,是渔民出入集市的必经之路,故称渔民巷,俗称鱼鳞巷,由于在屯溪方言中榆林和鱼鳞谐音,所以也被称为榆林巷。
还淳巷与榆林巷平行,全长98米,宽两米,石板路面。是一个靠近河沿的巷口,跨巷原建有一座阁楼,叫做“鸿楼”,楼下开设有茶号,茶工们习惯性地将之称为鸿楼下,后更名为还淳巷。
“还淳”可能寓意人们的两种意思,一种从教化方面理解,是希望能够还原人们淳朴敦厚的风气;另一种从纪念方面理解,因为这里是新安江下游淳安人集中返乡的码头所在。
永新巷与还淳巷平行,全长93米,宽两米,石板路面。因过去巷内曾有专做小磨麻油的作坊,所以习惯上就称为麻油巷,后改名为永新巷。
风林巷为倒丁字形,主巷呈南北向,支巷呈东西向,连接梧岗巷和二马路,总长195米,其中东西向100米,南北向95米,石板、砂砾相间路面。早年在巷边有一处坟地,所以被人们称为坟灵巷,后以音易字,成为了凤麟巷或风林巷。
梧岗巷由一条主巷和一条支巷组成,主巷呈南北向,长89米,东西向长174米,宽两米,碎石路面。旧时因巷内的人家栽种有梧桐树,所以美名曰梧岗,取“凤占梧岗”之意。后来巷内开设过当铺,百姓通称为当铺巷。
德仁巷呈南北向,全长104米,石板路面,原有住户15家。旧时巷内保存有潘氏宗祠,所以也被称为祠堂巷和祠堂基巷。后来,在老街巷口开设了一家百年老店“同德仁”中药铺,于是更名为德仁巷。
地盘巷在屯溪老街中段北侧,东接利民巷,西至延安路,全长204米,碎石、砂砾相间路面。原来在巷口的阁楼下有高出地面的石板小平台,称为地棚。后来,人们又发现在巷内有块空地像面盘子,所以又称为地盘巷。
利民巷是地盘巷向东拐的一条巷段,全长106米,宽3米,为水泥路面,因巷内建有利民食品厂而得名,后来与地盘巷合称为兴无巷。
枫树巷全长350米,宽3米至7米不等,两端为石板路面,是屯溪潘姓的祖坟地,因有两棵大樟树和许多枫树而得名,又因临近老街巷口正对着一家泰来山货店,所以也被称为泰来巷。
横街东起新安江道,西接屯溪老街,全长270米,宽5米,石板路面。因为和屯溪下街相对而横,所以被称为横街。
青春巷位于屯溪老街东入口南侧,由两条支巷组成,南北向支巷因曾设有慈善机构“屯溪公济局”,称为公济局巷。东西向支巷因曾设有“钱粮柜”而名为钱粮柜巷,后来两巷合并为青春巷,全长134米,宽2.5米。
屯溪老街依山傍水,顺地势自然形成,街道走向略显弯曲,赭红色的石板路面显得古拙质朴,路面缝隙清晰美观,形成一个完美的组合。
【旁注】
徽商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的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阴阳 源自古代的自然观,古人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逐渐认识到了很多对立却又相连的大自然现象,经过总结归纳,形成了最初的“中国阴阳”概念。春秋时期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阴阳的涉及。阴阳理论已经体现在我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对联 也被叫做楹联或对子,是我国古代语言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写在纸、布上或者是刻在竹子、木头和柱子上。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工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货栈 魏晋南北朝时货栈称为“邸店”,是为客商提供住宿、存放和推销货物的地方,而且数量和规模极大。在宋代,货栈又叫“榻房”,后称“牙行”,多设在水陆码头和乡镇一带。
宗祠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阅读链接】
屯溪的镇海桥相传是隆阜的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而独资建造的。至清朝康熙年间,遭遇水患被冲毁,由程于谦捐资670万贯,费时两年重新建成,通行17年之后又被水毁。程子谦无奈地说:“桥之不固,是我之过也。”
于是就再一次自己出资修建这座桥,可是桥还没有竣工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程岳,当时任广西清吏司、员外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最终将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