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河而建的市巷旧貌

在平江路两边,鳞次栉比地保留着许多规模宏大、结构规整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布局轴线清晰、层层递进、装饰古朴典雅、工艺精致,反映了江南民居的文化特色。

在平江路,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一个像条船一样的房子,叫做“船屋”,船屋面积约有700多平方米,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仍完好地保存着雕花门窗和木质地板,十分珍贵。

礼耕堂潘宅是苏州古城内留存不多的清前期建筑,为徽商潘麟兆家族所有。礼耕堂潘宅坐北朝南,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一共五落六进,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建有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

建筑群以大厅为中线,但略略偏重于东侧,全部为粉墙黛瓦,以白灰两色为主色基调,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峻严大气。

轿厅,是旧时用来停放轿子,或轿夫、船工休息的地方,后有石库门可以通向后面大厅。

高悬“礼耕堂”匾额的大厅面阔五间,高约18米,进深14米左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古建厅堂。厅前横贯廊庑,顶部有“一枝香”翻轩。

步柱间开设14扇落地长裔。前檐挑檩头雕有水浪、龙头、鲤鱼,内檐雕灵芝梁垫,构思独特、精致、巧妙,图案简洁而饱满。

大厅前后设置“船篷”轩,中间为四界大梁,梁架间有精雕细刻的棹木共计8组16方,上面镌刻有各种民间故事和成语典故的图案。厅后并排有22扇屏门,可以通向后院。

大厅是主人行礼仪、接待宾客的地方。过去大户人家每逢有喜庆之事,就会在大厅中央铺设氍毹,张灯结彩,邀请戏班前来演剧。大厅内的东西两侧安装有木制隔障,戏班演出的时候可以撤除隔障改挂细帘,好让女宾在帘内看戏。

后堂楼为5开间两厢楼,为生活起居之所,采用重檐式建筑。楼下构有鹤胫轩和船篷轩,雕有各种花卉,寓意吉祥如意,虽已年久失修,但仍然清晰可辨。

大厅左右两侧为东西备弄,与东备弄一弄相隔,建有一座两层的花厅,名叫“半砚斋”,它面阔11米,进深13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部用来会客和举行小型演出,后部较小,专供小憩或读书之用。

半砚斋的东南角是“稼秣堂”,该堂清静雅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院落中,可从正南库门进入,门上原有砖雕门楼一座,刻有“艺苑口芳”4字,堂前为四合石板大天井,天井两侧为戏房。堂内中部和东西两侧的厅翼为观众席,厅翼上是阁楼,置屏门14扇。

稼秣堂的东面,有一处小巧精致、花石典雅的花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山势起伏,古木婆娑,趣意十足。假山叠有“水帘洞”,上有形似唐僧师徒、观音、鲤鱼、四不像等奇石数块,洞内还有自然形成的“福、禄、寿”等字样。

花园北面的鸳鸯厅是我国保留不多的全楠木大厅之一,十分珍贵。鸳鸯厅可以分为南北两半,一为圆形,一为扁圆形,所相互映衬称之为鸳鸯厅,构架和装修全部采用楠木。因为楠木身价昂贵,往往用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砖雕艺术在传统建筑上应用非常广泛,是苏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砖雕艺人往往通过所雕塑的花卉、鸟兽、人物等反映人们祈求和平、吉祥、安宁的愿望。

由于砖的质地的关系,一般图案结构不甚复杂,但却严谨饱满,以多变的形式来突出它古拙朴实的风格,达到庄重典雅的效果。

礼耕堂潘宅原有8座砖雕门楼,其中3座最为精致,它们分别位于轿厅、大厅和堂楼前。这3座砖雕门楼宽3米左右,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均属砖雕中的上品。

轿厅前门楼镌刻着“居德斯颐”4个字,大厅前门楼镌刻着“秉经酌雅”4个字。四周镶以蝙蝠、荷叶、灵芝、牡丹等图案,寓意洪福齐天,富贵吉祥等。

整体造型美观大方、有繁有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苏州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的功力,技艺高超。

第四进堂楼前的砖雕门楼的题额为“旭丽风和”,雕刻最为精美。檐下饰有回纹挂落,斗拱两跳,枫拱镂雕着各式花草。整体采用立体镂雕工艺,雕饰凸出画面。

上枋、下枋、兜肚、垂柱及两侧山面雕满四季花卉,两边雕着梅兰竹菊荷桂等花,还雕有石榴、灵芝、佛手、寿桃等,烘托着中央的百花之王牡丹,真是美轮美奂,千姿百态,又显尽古朴之风。

最为人称道的是左右垂柱定盘枋各雕饰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蟾蜍,憨态可掬,煞是可爱。蟾蜍是我国历史上祈嗣活动的吉祥物,深受百姓喜爱,刻在门楼上是希望它起到镇邪的作用,保护家人的平安。

门楼脊头镂雕着蝙蝠流云和飞龙流云,寓意“福到”和“龙腾虎跃”,那雕塑的云彩于白墙间朝外微微凸出,十分逼真。

平江路周围还有大批的老式民宅,有唐纳故居、钱伯煊故居、潘祖荫故居、潘隅芬故居、潘世恩故居、洪钧故居、郭绍虞故居和顾颉刚故居等,这些故居安静地矗立在江岸两边,述说着先辈的往事,彰显着江南独特的建筑魅力。

这些建筑多依河而建,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虽多已斑驳,但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

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他们把园林的美学应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河道婉转,房屋便靠与回廊、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掩映,始终如画。偶然有一枝桃树斜斜地送到河面上,大有取凌波的意味。河道窄处,两岸援手可握,宽处也仅可容一船周转罢了。

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扩建,在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地段逐渐形成了许多狭小的街巷,有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这些巷子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

从平江路向南,几步之遥就能够听到悠扬古琴声,是从一家琴馆里面发出。走进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稀奇热闹的江南丝竹之声,循声向前,则是一家书场,看台上的人说噱弹唱,好不热闹。

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则是一处崇脊筒瓦,牌匾显赫,还挂着大红灯笼的建筑,建筑庭院里十分宽畅,有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北为朝南的大厅,南面正中是一个古戏台。

据说,这个建筑物原先是全晋会馆,由清末寓居苏州的山西商人所建,不专为生意洽谈,仿佛在他们眼中,只有边喝茶听戏、边交流商情才是洽谈的正道。

戏台的天花板上不辞繁复地用藻纹装饰出窟窿形顶,状凹如井,顶端置一枚大铜镜,周围数百只浅雕黑色蝙蝠与数百朵金黄色云头圆雕相依相绕,色泽鲜丽异常,蝙蝠与祥云盘旋而上,直送到那铜镜片上去。

藻井的设计却别有妙用,它仿佛一个共鸣箱,演出时,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声音顿时变得洪亮圆润,余音更能绕梁不绝。

之后,平江路曾有过多次细致的保护和改造,但却只是修复原有的旧牌额。沿街很多老旧的住宅已经失去了原来居住的作用,只是外表看起来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的门板之下,乍看起来和一般的民宅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还可以窥出些端倪。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息,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俗风情,述说着平江路的风华。

【旁注】

廊庑 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无壁,意为走廊、回廊,仅用来作为通道;庑则有壁,指正房所对和两侧的小屋子,可以住人。

氍毹 在明代,氍毹逐渐演变为对舞台的俗称。当时昆曲盛行,江南官员富户蓄优成风,时称“家乐”或“家班”,在家中习演昆曲。而演出多在厅堂中所铺的红地毯上进行,久之则成风俗。这类演出形式到清中叶后渐衰,但用“氍毹”称舞台则成为定制,一直沿袭。

屏门 用来遮隔内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门,一般用于垂花门的后檐柱、室内明间后金柱间、大门后檐柱、庭院内的随墙门上,因起屏风作用,所以称为屏门。

镂雕 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透雕圆孔的装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蟾蜍 蟾蜍在我国古神话中认为月亮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并以蟾宫指月宫,寓意长寿。此外,蟾蜍被赋予了避兵器的功能。同时,蟾蜍还寓意财源兴盛,生活幸福美好。民间也有“刘海戏金蟾”的传统寓意,认为得之可致富。

洪钧(1839年~1893年)。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

古琴 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后来,为了和西方乐器进行区别,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是一直都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藻井 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

【阅读链接】

洪钧是清朝时期的一位状元,相传洪钧是在返乡奔丧的路上,看到了在秦淮河上卖唱的赛金花,一见倾心,于是就纳为妾。1890年盛夏,洪钧作为清朝政府的公使,带着赛金花一起怨妇欧洲,由于赛金花年轻美貌,长于辞令,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很快就闻名于欧洲上流社会,成了我国第一代“交际花”。

后来,他们回到苏州,回到平江路。洪钧去世后,赛金花曾作为青楼女子而知名上海,也曾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起到了劝说联军统帅,保护北京人们的作用,从而成为一代传奇人物。人们走在平江路上,有时候总会觉得不知在哪个街巷上,就会走出风韵优雅的赛金花来呢!